鄉鎮介紹
全鎮轄35個行政村,1.5萬戶,5.8萬人。面積96平方公里,東北部是山區,西南部是平原,國家大(二)型水庫——岩馬湖縱貫鎮中心地帶。擁有水域面積2萬多畝,果園面積3萬多畝,形成了“湖光山色、林海果園”的獨特地理風貌和旅遊特色,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省級濕地公園、山東省文明鎮、山東省生態鎮、山東省衛生鎮、山東省一村一品示範鎮、山東省農業旅遊示範點、山東省休閒漁業旅遊示範點、山東省旅遊強鎮、山東省最美旅遊風情小鎮、山東十大最適合拍攝影視劇的地方。
工業發展
一是重點項目強勢突破。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8家,其中過億元項目四個:投資3.2億元的海川光伏40MW項目,成為全市最大新能源項目;投資1.6億元的金恆達萬噸功能澱粉加工項目,可實現零排污澱粉加工,成為全市最大的生態澱粉項目;投資1.4億元的金恆通農業新能源項目,自主研發利用太陽能加熱替代傳統鍋爐,節能效果顯著,被列入省級太陽能工業熱力系統財政補貼計畫,引進“泰山學者”,填補全區空白;投資1.2億元的迪特中漢高檔食品加工項目,落戶經濟開發區。
二是招商引資成效明顯。依託回鄉創業園,實施道路硬化工程,形成了“兩縱兩橫”的園區路網,引進投資6000餘萬元的峰瑞新型環保建材項目,乾混砂漿生產量位居全市前列。引進投資3500餘萬元的金玉駕培服務有限公司落戶園區,年培訓學員2100餘人,帶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引進投資2000餘萬元的翔譽花生餅粕加工項目,年產量6萬噸,成為我市最大花生餅深加工項目。
三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紙箱包裝產業不斷壯大,全鎮規模紙箱生產企業發展到7家,成為“省級紙箱包裝製品產業集群”鎮。恆軍包裝、順滕紙箱廠新上瓦楞紙箱生產線,取得出口許可證。金達萊公司塑編產品出口中東、東南亞,出口創匯實現零突破。
現代農業
一是特色農業初具規模。全鎮林果面積達2.8萬餘畝,鮮果年產量5萬餘噸,甜桃產量占全區半數以上,為棗莊市甜桃基地第一鎮。特色農業發展已初步形成“一園(岩馬湖生態園)兩基地(棗莊市山亭區泰山1532生態循環農業專業合作社、山亭區萬璘家庭農場)”的農業循環經濟示範效應。
二是生態養殖初顯成效。投資5300餘萬元,建成睿展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實現規模化飼養、產業化經營,年產值4500餘萬元;清理岩馬湖網箱4萬餘架,成立洪旺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生態水產養殖,在淨化水質的同時,提升水產品質。
三是農業品牌效應凸顯。以泰山1532生態循環示範基地為試點,探索創新了“135”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發展模式,經驗做法在全市推廣。成功註冊張山空山小米、井桃、寺溝地瓜等農產品商標5個,成功認證“泰山1532”綠色蔬菜、“萬璘”葡萄、無公害春雪桃等“三品一標”5個,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新建歐峪、岩馬、萬莊3處果品批發市場,果品暢銷大江南北。
旅遊業
馮卯鎮環岩馬湖生態風景旅遊區位於養生勝地,長壽之鄉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西北部。該景區是以國家水利風景區--岩馬湖、濕地公園、國家傳統村落(獨孤城、馮卯)、美麗鄉村、生態觀光農業、鄉土文化為典型資源的環湖風景名勝區,是一個放鬆身心、回歸自然、感受鄉土文化、休閒養生度假的好地方。
岩馬湖為國家大(二)型水庫,始建於1958年,1960年蓄水,占地面積2.3萬畝,總庫容2.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3億立方米。於2008年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其中岩馬湖夕照為棗莊市八景之一,乘一艘快艇亦或是撐一隻木船暢遊在岩馬湖,美景讓人忘返。
岩馬湖國家水利風景區,現有駐駕山莊、九龍湖溶洞、旱海奇石園等景點。
基礎設施
小城鎮發展格局拉開新框架。委託山東省規劃建築設計院,編制了《全鎮總體規劃》;開闢連線滕平路和店韓路兩條省道的馮卯新幹線,成為馮卯經濟發展門戶通道;新修府前路、歐情商貿街,拉開小城鎮發展框架。
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投資600餘萬元,對鎮駐地集中實施“平改坡、立改貌”歐式風貌改造。先後投資7000餘萬元,完成韓河舊村改造、“濱湖茗苑”湖景房小區建設,建成為民服務中心、新派出所、新農商銀行、健身廣場,城鎮公共服務功能日益完善。
鄉村建設
全鎮有大溫莊、小溫莊、北趙莊、姚沃、廟嶺、山東、岩馬、北山、李莊、朱山、黃安嶺等11個環湖美麗鄉村;有歐峪、下粉、付莊、竹園、百步嶺、張莊等6個九曲河沿河美麗鄉村;有趙泉、萬莊、東岩下、西岩下、轆轤、青石等6個城漷河沿河美麗鄉村;有南趙莊、張宅、張山空、李井、陳山、龍虎坡等6個特色美麗鄉村,村內村容村貌整潔,民俗文化突出,是遊客品農家菜、乾農家活、住農家房的好去處。
鄉村特色
獨孤城村、馮卯村為國家級傳統村落,其中獨孤古城景區內溪水環村,有民宿賓館、農家樂、茶舍、咖啡屋、民俗博物館等景點。是一處集觀賞、種植、採摘、住宿、民俗體驗、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古村民宿綜合體。馮卯村內有明清徽式古民居--馮卯古民居(市級文保單位),有全省第一家鄉鎮庫區移民文化博物館,該館以上世紀中期打水庫為背景,以“艱苦奮鬥、團結協作、擔當奉獻”的岩馬精神為主線,共分為輝煌歷史、戰天鬥地、熱血移民、崢嶸歲月、科學發展、願景展望等六大部分,是馮卯鎮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基地、歷史文化紀念基地和美麗鄉村旅遊基地。該館的開放展覽成為遊客走進馮卯、了解馮卯、感受馮卯的一個重要視窗。
招商引資
用足用好中小企業發展的有利政策,促進全鎮工業企業提質增效、發展壯大,尤其對紙箱產業鼓勵提檔升級,發揮集群效應,增加企業效益。對金恆通二期、金恆達功能澱粉、峰瑞新型建材二期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速度,力爭儘快達產達效;加快新能源項目建設,力爭再上一處大型太陽能電站。立足產業實際,發揮比較優勢,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走出去,開展定點招商、產業招商和資源招商。
社會事業
投資800餘萬元,新擴建11個村級活動場所、35個農家書屋、27處村級文體廣場,3處精神家園主題廣場;成立全市第一家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山東電視台、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專題報導;成功舉辦了“山亭區民眾文化藝術節暨馮卯鎮莊戶劇團大比武”活動和“好山、好水、好鄉村”消夏晚會,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
特色村莊
獨孤城:1、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該村因古代有獨孤王城而得名。明、清《滕縣誌》皆有所記載“獨孤城,在縣東北六十里,杞王女城東北隅,周三里。”即此獨孤城。原滕縣文物部門曾對此作過考證。依據出土文物及其古城特徵,判斷獨孤城為秦漢之際的古城遺址。村以城得名,稱為獨孤城,今俗稱之為“ 獨古城”。村域面積158公頃,全村379戶,1509人,村內主要產業以經濟林果種植、鄉村旅遊業、條編手工藝為主,村民人均年收入12500元。
2、國家傳統村落。村落依偎在岩馬湖西岸,依山面水,村落布局完整,山環水抱,自然風光優美,村內傳統古建築集中連片,質樸而厚重。工匠們從附近山坡開採的大塊砂岩,經過打磨、砌壘建造出了獨具本地特色的砂岩石民居。現為國家第四批傳統村落,省級第三批傳統村落。
3、市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村。該村依託鎮駐地的區位優勢和岩馬湖國家水利風景區的資源環境優勢,以開展“創意獨孤城”活動為主題,突出古城特色,挖掘村內條編、甩鐵花、打鐵、織網、柳琴戲等各類傳統技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委託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完成了獨古城村景觀提升設計,並在省產權產易中心掛牌招商,目前有多家公司主動與我們聯繫,做古村落修復與旅遊開發。2016年以該村為主會場成功舉辦了2016山亭馮卯鄉村旅遊文化節,吸引周邊眾多遊客自發前來觀光游、體驗游、採摘游,農家樂蔚然成風,現已成為騎友、拍客、野營的最佳目的地。很多圖片在新媒體傳播,鄉村旅遊發展勢不可擋。通過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提升了當地民眾的精氣神,拓寬了貧困民眾的生態致富路,激活了鄉村活力。
4、美麗鄉村示範村。該村為2015年鄉村連片治理項目村,項目總投資近300萬元,按照古村古城元素,綜合實施了“硬化、亮化、美化、綠化、文化”五化工程,新建古城門、文化廣場、懷古亭、景石花園等園林小景10餘處,恢復修繕傳統民宿,栽植黑松等苗木綠化了荒山,開闢了環山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今後助推鄉村旅遊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個獨具古城特色的綠色、生態、美麗、宜居、和諧、文明的傳統村落已經形成。
溫莊村:1、村落悠久,民風古樸。溫莊村歷史文化悠久,轄大溫莊、小溫莊兩個自然村,全村共有463戶,1867人,村域面積63公頃,其中村莊建設用地面積23公頃,綠化面積6.9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0%。該村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溫氏由滕縣城西北溫家莊遷此墾田,立村名為溫莊村。
2、國家第一批綠色村莊。該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總投資330.94萬元,完成了道路硬化4563.8㎡,新鋪瀝青路面3350m、鋪毛石地、花磚地3974.69㎡,新建碾屋、傳統文化廣場等節點花園、園林小景6處,栽植苗木9903株,花池1074.79m,竹柵欄808m,牆麵粉刷11060㎡、牆體磚壓頂1100m,新建砌塊牆1210m,新配置環衛車5輛、垃圾桶90個、垃圾密封箱5個,水沖式公廁1處,達到了美麗鄉村示範標準。
3、省級特色旅遊示範村。該村黨組織堅持抓黨建脫貧,依託省經信委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機遇,紮實推進各項精準扶貧措施。先後建設了高效特色發展農業--高效設施觀光旅遊農業基地,建設了160kw的分散式光伏扶貧電站,實施了農田節水灌溉工程,確保了全村農田節水灌溉要求,加強了村黨組織陣地建設,凝聚村組織向心力,建設了1200㎡的村民服務中心。
4、特色民俗村。棕編: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棕草製品,古來有之。張中遠為第四代棕編技藝傳承人,其編制的棕編種類多以動物、生肖等形象主題進行編制。早年間其曾祖父曾到江南等地,學習棕編技藝,學成後回到家鄉,開始種植棕櫚樹,教授村民編制技藝,逐步形成棕編產業。
現今張中遠家門前專門留有一塊地種植棕櫚樹,每每有空總是編制著各種動物,用他的一句話說,這就是生活的樂趣,老祖宗的技藝不能丟。現在學校經常邀請張中遠作為客座教師,教學生製作手工藝品。手工棕編得到了良好的傳承。
織網捕魚:溫莊村是依河而建的村落,村民有很多都是織網捕魚的能手,其中織漁網技術最好的當屬張傳廣。織漁網用的是特製的尼龍線,非常耐用。一般家庭一副漁網能用幾十年。後來1958年村北建設了岩馬水庫,村民開始發展漁業養殖,漁網便成了農村家庭的必備品。那時候,村里會織網的人很少,張傳廣的織漁網技術有了“用武之地”。從那時起,他便開始上門給村民織漁網,通常織漁網的工價是按漁網的長度來計算的,那時靠技術養家餬口還是十分容易的。那時張廣勤的還不足20歲,有空就跟著父親(張傳廣)織漁網。父親有時一個人忙不過來,張廣勤就成了父親的幫手,久而久之,張廣勤喜歡上了織漁網這份“職業”,其技術也漸漸駕輕就熟。父子倆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織網父子兵”。
近年來,機器漁網對手工漁網衝擊很大,但張廣勤依然堅守著這份愛好,幾十年的手工織網生涯,讓他形成了一種習慣,現在幾天不織網手指就發癢。他指著腳下的一團尼龍線說,這團線就是他的精神寄託。
柳琴戲: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民間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結合而形成。在沒有稱為柳琴戲之前,又稱“拉魂腔”,通常稱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的來源是以滕州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
柳琴戲的音樂唱腔非常別致,地方特色尤為鮮明,男唱腔粗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轉悠揚、豐富多彩、餘味無窮。演唱者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創造,自由地變化。活躍於民間的“拉魂腔”,為柳琴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逐漸演變為正式的劇種。
多年來,柳琴戲一直活躍在魯南大地上,倍受家鄉人們的喜愛。
獲得榮譽
該鎮先後被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山東省最美旅遊風情小鎮、山東省衛生鎮、山東省生態鎮、山東省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山東省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工作先進鎮、山東省信息化扶貧示範鎮、棗莊市平安鎮街、棗莊市五好鄉鎮黨委、棗莊市生態文明鎮、棗莊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等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