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帶式裝甲車輛

履帶式裝甲車輛

履帶式裝甲車輛,釋義為靠履帶行駛的裝甲車輛,缺點是重量和噪聲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履帶式裝甲車輛
  • 含義:靠履帶行駛的裝甲車輛
  • 缺點:重量和噪聲大
履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大,單位壓力小,附著性能好,較容易通過鬆軟地面和較大的坡坎、溝渠等障礙,最小轉向半徑小,可原地轉向等,越野機動性能強,但重量和噪聲大。按作戰使用,分為履帶式戰鬥車輛和履帶式保障車輛。履帶式戰鬥車輛有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裝甲偵察車裝甲指揮車裝甲通信車自行榴彈炮自行迫擊炮、自行高射炮、自行火箭炮、反坦克飛彈發射車、地空飛彈發射車等。履帶式保障車輛有裝甲掃雷車、裝甲布雷車、裝甲架橋車、裝甲工程車、裝甲搶救車、裝甲修理工程車、坦克保養工程車、裝甲救護車、裝甲補給車等。履帶式裝甲車輛的履帶推進裝置安裝在裝甲車體的兩側,用來支承裝甲車輛的重量,並將傳動裝置傳過來的扭矩通過履帶與地面的相互作用轉變為牽引力,推動裝甲車輛運動。1915年,英國製成“小遊民”坦克樣車,隨後正式生產了履帶式的Ⅰ型坦克,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戰場使用的履帶式裝甲車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利用坦克底盤改裝成架橋車和裝甲輸送車,法國在“雷諾”FT-17輕型坦克底盤上發展了履帶式自行火炮和裝甲通信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發展坦克的同時,其他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和保障車輛也得到了發展。蘇聯和德國在坦克的基礎上發展了自行反坦克炮。有的國家還相繼研製出裝甲架橋車掃雷坦克裝甲搶救車、坦克修理工程車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50~60年代,履帶式裝甲車輛得到迅速發展。除坦克外,還發展了全封閉式裝甲輸送車、自行榴彈炮、自行高炮等。蘇聯研製出裝有4條履帶的坦克,已製成樣車。70年代以後,許多國家在主戰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底盤的基礎上,研製出各種用途的履帶式裝甲車輛。履帶式裝甲車輛將繼續發展以坦克和步兵戰車或裝甲輸送車底盤為基礎的裝甲戰車車族,增強武器系統的火力,提高推進系統的功率密度和傳動效率及乘坐舒適性,採用具有更佳防彈性能的模組化裝甲。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