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蘇聯M -1履帶式步兵戰車
- 研製時間:60年代
- 服役時間:1970年
- 定型時間:1970年
- 國家:蘇聯
概述,結構特點,型號演變和變型車,性能數據,來源,
概述
該車是蘇聯於1970年在БМП步兵戰車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並正式列入蘇軍裝備。БМП步兵戰車系60年代初研製,1967年首次在紅場閱兵式上展出。與БМП比較,該車的主要改進是車首加長20cm,以提高浮渡能力並使車輛重心居中,有利於整車的重量平衡;將導流柵的葉片由6片減為4片,並將柵的側板做成向睛彎曲狀,使水流幾乎能水平排出;為減輕雪和土堵塞,取消了後擋泥板的下垂部分;開大了車輛兩側的射孔,以擴大射界;車長門底座加高,以擴大視界;重新設計了排氣口護罩,以防止浮渡時水進入排氣道內;將凸起的載員艙蓋改低,以減小火炮俯角死區。該車定型大量生產,主要裝備稷軍坦克師和摩步師的摩步團,用以取代50年代的БТР-50ПК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和部分60年代生產的БТР-60ПБ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此外,還向許多國家出口。
結構特點
該車車體採用鋼板焊接結構,能防槍彈和炮彈破片,正面弧形區防12.7mm穿甲彈和穿甲燃燒彈,前上裝甲為帶加強筋的鋁裝甲。
駕駛員在車體前部左側,配有3個ТНПО-170型晝間潛望鏡,中間1個可換成ТНПО-350Б型高潛望鏡,以便於駕駛同在車輛浮渡豎起防浪板時向前觀察。夜間駕駛時中間1個換成TBHO-2紅外夜間駕駛儀。全車共有19個ТНПО-170型晝間潛望鏡,均有電加熱除霜功能。
車長駕駛員後面,其指揮塔能旋轉360°。指揮塔前有3個潛望鏡,中間1個可換成ТКН3Б雙目晝夜觀察鏡,與車長機窗蓋上的紅外探照燈配合,用於夜間觀察。
採用的單人炮塔與БМД傘兵戰車上的一樣。炮手前面有1個1ПН22М1潛望式單目晝夜瞄準鏡,晝間的放大倍率為×,視場為15°;夜間部分採用微光夜視儀,放大倍率為6.7×,視場6°,夜間最大視距為400~900m。在炮塔右側有白光或紅外探照燈。
主要武器為1門73mm的2A28低壓滑膛炮,後坐力小,炮重115kg。在炮塔後下方有自動裝彈機構,由在戰鬥艙周圍的40發彈盤供彈。用自動裝彈機再裝彈時火炮需升到仰角為3°30′的位置。炮彈也可人工裝填。配用定裝式尾翼穩定破甲彈,初速400m/s。採用СПГ-9重型反坦克火箭筒所使用的火箭增程彈時最大飛行速度可達665m/s,進射距離800m,最大射程1300m,射速8發/min。主炮的俯仰與炮塔驅動均採用電操縱,必要時也可手動操作。
在主炮右側有1挺7.62mm的ПКТ並列機槍,彈藥基數2000發。炮塔內有通風裝置,用於排除炮塔內的火藥氣體。 在主炮上方有賽格反坦克飛彈單軌發射架,配有飛彈4枚,在車體和炮塔內各存放2枚。飛彈通過炮塔頂部前面的視窗裝填,裝填時間約為50s,射程500~3000m,只能晝間發射,操縱裝置位於炮手座位下面。
動力艙在駕駛員和車長右側,採用6缸V型120°夾角相柴油機,功率為221kW(300馬力)/2600r/min。轉向裝置在車體前部,進出氣百葉窗均位於車體頂部。車內有高壓空氣系統用於起動發動機,吹洗駕駛員和車長的潛望鏡,操縱閥門護蓋、進氣管、排塵閥的聯桿和氣村停車制動器的拉桿以及分離主離合器等。
行動部分採用扭桿懸掛,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每側有6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第一和第六負重輪處有液壓減振器。在履帶上方有薄鋼板製成的護板,當車輛在雪地行駛時可卸下。履帶為鋼質雙銷式,銷耳之間形成水戽,以便在履帶划水推進時增加推力。該車具有浮渡能力,在浮渡入水前應將車首防浪板豎起,排水泵打開,並將駕駛員中間的潛望鏡換成高潛望鏡。當車輛浮渡時傳動裝置的檔位不能高於三檔,水的流速不應大於1.2m/s。
載員艙可容納全副武器士兵8人,每側4人,背靠背乘坐,人員通過車後雙開門出入。後門為間隔式,左右門內的空間分別能儲油60L和70L。每扇門上都有1個觀察鏡,左邊門上還有射孔。載員艙頂部有4個艙蓋,車體兩側各有4個射孔和電熱式潛望鏡。每個射孔附近都有廢彈殼收集器和用於排除火藥氣體的通風裝置。兩側前方的射孔通常用於7.62mmРПК機槍射擊,其餘用於7.62mm的AKM衝鋒鎗射擊。每挺РПК機槍的彈藥基數為1200發,車內還有步兵隨身攜帶的1具РПГ-7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火箭彈5發。在每個裝備該車的摩步排中還有1輛車攜帶2具薩姆-7單兵防空飛彈發射裝置。
該車有三防裝置,當發生核爆炸時,發動機、動力艙百葉窗、各艙蓋、風扇、增壓裝置以及炮塔的電驅動裝置立即關閉,並將空氣濾清系統打開。衝擊波過後將空氣增壓裝置開啟,在超壓的情況下,將經過濾清的空氣送往乘員艙和載員艙。
該車超壓系統由三防濾清裝置、帶塵土分離器的增壓風機組成,後者位於車長位置後方頂部。
該風機與T-62坦克、БТР60ПБ和БТР50ПК裝甲人員輸送車上的相似,只是風機的葉片數量有所增加,以便增大泵往三防濾清裝置的風量和風速。當所有的艙蓋關閉時,污染空氣通過炮塔後面的進氣管進入超壓系統,經過炮塔座圈周圍的導管導入增壓風機,通過導輪的旋轉作用,將塵土與空氣分離。
在寒冷氣候條件下,分離的空氣先進入加溫裝置,如果需要也可先直接進入三防濾清裝置,將化學戰劑或放射性戰劑和生物戰劑濾掉,進入加溫裝置,然後再送入乘員艙或載員艙。
增壓空氣能在車內形成超壓以防止放射性、生物或化學等戰劑經過沒有密封的孔隙如射孔等進入車內。當三防裝置工作時如果通風裝置也同時開啟,則超壓效果將會降低。
為便於在能見度差和定向困難的條件下行駛,車上配有陀螺半羅盤作為導航裝置。
型號演變和變型車
1977年初蘇聯又對該車進行了改進。主要是後門改為跳板式大門;炮塔裝有30mm的АГС-17榴彈發射器;車體兩側增加6mm厚的附加鋼裝甲以掩護履帶上部和托帶輪;車體頂部後方增加1個貯存箱;車體頂部右側安有AT-4反坦克飛彈發射管的支架以取代賽格反坦克飛彈發射導軌。
該車的變型車有:
1.БМП-1К指揮車
配有P-123和P-126電台以及天線等各種通信設備。為便於放置地圖桌和其他工作檯,重新布置了載員艙,並取消了兩側的射孔和觀察鏡等。
2.БМП-1КШ首長-司令部車
供營以上部隊使用,配有大的天線桿和鞭狀天線,有4部電台,P-107和P-311各1部,P-123兩部,還有1台發電機。
3.БМП-P偵察車
車體與БМП-1相似,但採用雙人炮塔,主要武器仍為1門73mm的低壓滑膛炮。原頂部的4個艙蓋只保留2個,均位於後部。配有戰場監視雷達和拋物面天線,後者位於炮塔頂部後方。在炮塔兩側各有1組煙幕彈發射器。
4.БМП-COH炮兵偵察車
裝備自行火炮營和團使用。採用雙人炮塔,主要武器為1挺7.62mmПКТ機槍。配有戰場監視雷達,天線位於炮塔頂部後方。觀瞄儀器有微光瞄準鏡和雷射測距儀等。
5.ИМР工程偵察車
車體是新設計的,但採用了БМП-1步兵戰車的發動機和懸掛裝置,能完成各種工程偵察任務,例如用車前的兩套探雷裝置可以探測地雷。該車既能浮渡,又能潛渡。利用車後兩個噴水推進器能水上行駛,水下行駛時可將車頂的潛渡通氣筒裝上。
車重17t,車長8.22m,車寬3.15m,車高2.4m,公路最大速度52km/h,最大行程500km。
6.БМПППО教練車
該車取消了炮塔,車頂改裝8個學員用的指揮塔,車體前部左方有車長和駕駛員座位,其後是8個學員的位置,每側3個,另2個居中。每個學員有2個ТНПО-170潛望鏡、1個MK-4觀察鏡和1個P-124A2車內通話器。其中1個潛望鏡和1個觀察鏡在指揮塔的前部。教練員有控制3個盒式記錄器的控制裝置、АГУ-10-3放大器、3個開關、外置式擴音器以及話筒。此外,車內還有P-123電台、P-124A1和A2車內通話器、10個胸前開關與電纜。
7.埃及的БМП-1改進型
主要是改裝了法國普瓦約(Poyaud)520 6LCS2柴油機,發動機功率增大到228kW(310馬力)(2800r/min)。
8.捷克БМП-1裝甲搶救車
該車取消了原來基型車的炮塔,在車體後部有1台液壓操縱的起重機,起重量為1500kg,用於更換БМП-1與類似車輛的武器和發動機。БМП車族
----БМП-1K指揮車
----БМП-1KШ首長-司令部車
БМП----БМП-P偵察車
----БМП-COH炮兵指揮車
БМП-1-------------ИРМ工程偵察車
----БМП-ППО教練車
БМП-2----埃及БМП-1改進型
----捷克БМП-1裝甲搶救車
性能數據
型號БМП-1
乘員3+8人
戰鬥全重13300kg
淨重12100kg
單位功率17kW/t
單位壓力59.84kPa
車長6.740m
車寬2.940m
車高(至探照燈)2.150m
車底距地高≮0.370m
履帶中心距2.550m
履帶著地長3.600m
履頻寬300mm
最大速度
公路65km/h
水上≮7km/h
燃料儲備460L
最大行程550~600km
浮渡能力有
爬坡度60%
側傾坡度30%
攀垂直牆高0.7m
越壕寬2.5m
發動機
型號УТД-20
類型6V水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221kW/2600r/min
傳動裝置
類型機械式 前進檔/倒檔數5/1
轉向裝置類型二級行星式
懸掛裝置類型扭桿
主要武器口徑/類型73mm/低壓滑膛炮
並列武器口徑/類型/數量7.62mm/機槍/1挺
反坦克制導武器/類型/數量反坦克飛彈單軌發射架/1個
彈藥基數
主炮彈40發
機槍彈2000發
飛彈型號/數量賽格反坦克飛彈/4枚
炮塔驅動方式電/手動
主炮俯仰範圍-4°~+33°
煙幕施放裝置熱煙幕施放裝置
裝甲厚度/水平傾角
車體前上6mm/10°
車體前下19mm/34°
車體側上16mm/76°
車體側下18mm/90°
車體後上16mm/71°
車體後下16mm/71°
車體頂部6mm
車體底部7mm
炮塔前部23mm/48°
炮塔側部19mm/54°
炮塔後部13mm/60°
炮塔頂部6mm
炮塔防盾26~33mm
電氣系統電壓24V
來源
http://www.defenseonline.com.cn/weapon/tank/bbzc/bbzc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