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穗莧

尾穗莧

尾穗莧(學名:Amaranthus caudatus L.)是莧科莧屬植物。一年生草本,高達1.5米,莖直立,粗壯,具鈍稜角,單一或稍分枝,綠色,或常帶粉紅色,葉片菱狀卵形或菱狀披針形,頂端短漸尖或圓鈍,具凸尖,基部寬楔形,稍不對稱,全緣或波狀緣,綠色或紅色,圓錐花序頂生,下垂,有多數分枝,中央分枝特長,由多數穗狀花序形成,苞片紅色,胞果近球形,上半部紅色,超出花被片。種子近球形,直徑1毫米,淡棕黃色,有厚的環。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原產熱帶,全世界各地栽培。在中國各地有栽培。尾穗莧對土壤要求不嚴,生長期最佳適溫18-28℃,能耐-2℃寒霜。

尾穗莧可作盆栽觀賞,也可作為姿態各異的鮮切花觀賞,其乾花可作裝飾。1999年此花為“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觀賞花卉。花前肉質莖與葉片可作營養蔬菜食用。根供藥用,有滋補強壯作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達15米;莖直立,粗壯,具鈍稜角,單一或稍分枝,綠色,或常帶粉紅色,幼時有短柔毛,後漸脫落。葉片菱狀卵形或菱狀披針形,長4-15厘米,寬2-8厘米,頂端短漸尖或圓鈍,具凸尖,基部寬楔形,稍不對稱,全緣或波狀緣,綠色或紅色,除在葉脈上稍有柔毛外,兩面無毛;葉柄長1-15厘米,綠色或粉紅色,疏生柔毛。
圓錐花序頂生,下垂,有多數分枝,中央分枝特長,由多數穗狀花序形成,頂端鈍,花密集成雌花雄花混生的花簇;苞片小苞片披針形,長3毫米,紅色,透明,頂端尾尖,邊緣有疏齒,背面有1中脈;花被片長2-2.5毫米,紅色,透明,頂端具凸尖,邊緣互壓,有1中脈,雄花的花被片矩圓形,雌花的花被片矩圓狀披針形;雄蕊稍超出;柱頭3,長不及1毫米。胞果近球形,直徑3毫米,上半部紅色,超出花被片。種子近球形,直徑1毫米,淡棕黃色,有厚的環。花期7-8月,果期9-10月。最佳賞期為分枝花穗下垂圍滿植株、花球膨大的盛花期(播種至此時需100天左右)。觀賞期可達3個月以上。

近種區別

本種和繁穗莧在形態上極相近,區別在於:尾穗莧花穗下垂,中央分枝特長,頂端芒刺不顯明,花被片比胞果短,葉片頂端較鈍。

產地生境

尾穗莧原產熱帶,全世界各地栽培。在中國各地有栽培,有時逸為野生。尾穗莧對土壤要求不嚴,生長期最佳適溫18-28℃,能耐-2℃寒霜。
尾穗莧尾穗莧

繁殖方法

在中國北方通常3-5月播種(中國南方四季均可),播後兩個月初現花蕾。尾穗莧可壟作穴播,也可畦作條播。採用營養缽育苗,播後覆土不宜超過1厘米,播後溫度保持20-25℃,3-5天出苗,隨著幼苗增長要及時間苗,使其留下的苗保持茁壯。

栽培技術

定植:幼苗5-6葉或苗高20-35厘米時,即可定植或入盆。陸地栽種觀賞每叢1-3株,叢距不得小於1.5厘米,大盆栽植不可多於3株,小盆1-2株為宜。
摘心:當苗高70厘米時,花蕾長出2-5厘米,可摘除主幹花穗,每株留頂端以下分枝8-15個,三株一叢共留分枝30個左右為宜。近地部主幹30-50厘米處弱枝需剪除,保留的結穗分枝只留頂端3-5個花穗,其他花穗和剩餘小杈,隨長隨摘除(注意:剪分枝小杈、花穗時,要把靠分枝處小紅節點留在原分枝上,使其逐漸膨大成球,增加觀賞性)。
水肥:該花底土應混有少量腐熟農家肥或腐葉土泥炭土為宜。生長期每隔1個月施1次三元素肥料,也可視植株長勢適當噴施葉面肥或微肥。切忌澆水過多,生育期間保持土壤見濕見乾即可。
矮化:除低溫育苗與減少光照控制株高外,通常多採用噴施矮壯素,還可提早摘心,給分枝二次摘心,培養次枝接穗。
立柱:尾穗莧屬中大型觀賞品種,半成苗、成株地上部株冠沉重,為防止雨後肉質莖脆弱、風吹倒伏,需在主幹旁插立柱,稍加綁縛,切忌在根部過多培土,造成爛莖。
光照:另外夏季伏日高溫、強光直射對此花生長不利,此時若在日照70%陰涼通風處或在遮蔭物旁可理想越夏,又可延長觀賞期。

病蟲防治

病害:尾穗莧成苗後常因多水、高溫而引發軟腐病猝倒病
防治方法:通常為定植前後用滅菌劑灌根或葉面噴霧。定植後的成苗如發生莖葉萎蔫、根莖局部腐爛,可用鋒利刀片將腐爛處削去,用乾麵粉摻拌滅菌藥6:1抹在傷口處即可治癒。大面積預防軟腐病也可噴施磷酸二氫鉀等高效鉀肥1-2次,增加莖幹木質化程度,效果較好。
蟲害:蟲害有葉面毛蟲、蚜蟲菜青蟲鑽心蟲紅蜘蛛
防治方法:可噴施新型低毒藥劑,確保無公害。

主要價值

藥用:根供藥用,有滋補強壯作用。
觀賞:尾穗莧可作盆栽觀賞,也可作為姿態各異的鮮切花觀賞,其乾花可作裝飾;剪下結有絨狀花球的分枝,置於陰涼處,待半乾後組拼,中國北方無花時節可作室內裝飾。1999年此花為“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觀賞花卉。
食用:花前肉質莖與葉片可作營養蔬菜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