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霍恩比

尼克·霍恩比

尼克·霍恩比,英國當代著名作家。教過英語,做過記者,先以一部非小說《極度狂熱》聲譽鵲起,獲一九九二年英國圖書獎年度最佳體育類圖書,接著第一部小說《高保真》(或譯作《失戀排行榜》)又一炮走紅。這兩部作品,還有後來的《男孩·男人》都被改編成電影,廣受好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克·霍恩比
  • 外文名:Nick Hornby)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劍橋大學
  • 代表作品:《足球狂熱》
人物履歷,主要作品,代表作品,自殺俱樂,極度狂熱,男孩男人,

人物履歷

一九九九年,尼克·霍恩比獲得美國藝術與人文學院E.M.福斯特獎。二00一年的小說《如何是好》入圍英國布克獎,並被評為WH史密斯圖書獎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小說。  《自殺俱樂部》是尼克·霍恩比第四部也是最近一部長篇小說,發表於二00五年,進入英美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美國電影明星強尼·德普已經買下電影著作權,將首度擔任電影製片人。
尼克·霍恩比定居倫敦北區,他的小說和生活都圍繞著這個豐富生動的大都市。
值得一提的是,尼克·霍恩比是阿森納的忠實球迷,他的《足球狂熱》講述的就是關於阿森納——這支北倫敦足球勁旅的故事,已改編成電影《極度狂熱》。

主要作品

純屬偶然,記錄下他【同時愛上足球和女人】的自傳體小說Fever Pitch在被多家出版社婉拒出版後,卻一鳴驚人地登上1992年度英國圖書暢銷榜。此後尼克·霍恩比的每部小說幾乎都在暢銷榜和專家書評兩方面雙獲豐收,其中就包括他最受歡迎的作品《失戀排行榜》、《非常男孩》,以及戲謔另一位英倫才子作家阿蘭·德波頓的名作《擁抱逝水年華》的小說《如何是好》。他的作品大多都被氣勢磅礴成電影,但公認評價最好的還是小說本身。2005年的新作Along Way Down I出版,即登上英語文學各大排行榜前十名。

代表作品

自殺俱樂

簡介
書名:自殺俱樂部
作者:(英)霍恩比 著,張坤 譯
ISBN:9787020 064496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10
內容簡介
英倫才子作家、《失戀排行榜》、《如何是好》、《男孩·女孩》作者尼克·霍恩比最新力作!
笑中帶淚的喜劇小說,洞察都市人生與死、愛與痛、孤獨與友誼的種種困惑!
新年前夜,四個生活失意的陌生人在倫敦著名的“自殺聖地”頂層大廈上不期而遇。馬丁是個名譽臭了大街的電視節目主持人,JJ是個失敗的音樂人,中年婦女莫琳除了一個植物人兒子之外一無所有,而潔絲是個四處碰壁的青春期叛逆少女。經過一個荒唐的夜晚,四人組成所謂的“自殺俱樂部”,試圖互相幫助,走出抑鬱的低谷。新的煩惱與笑料由此產生……
目錄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譯後記
評論
尼克·霍恩比是這樣一個作家,他聰明機智,滿口俏皮語,感情上卻毫不吝嗇。
——《紐約時報》
這本書極具幽默滑稽,聰明俏皮……霍恩比真是我們最有天賦的喜劇作家。
——《星期日 泰晤士報》
《自殺俱樂部》寫作一流,人物刻畫十分精彩,給了我極大的閱讀快感。
——強尼·德普(美國電影明星,《自殺俱樂部》電影製片人)
冷也好熱也好不自殺就好
文:宋 強 出處:中國圖書商報 2007年11月
《自殺俱樂部》並不是一本勸人們自殺的書,也不是讓自殺的人們組成俱樂部的書,而是一部充滿著幽默色彩的、遠離自殺的書。
在祥和歡樂的新年前夜,四個生活失意的陌生人在倫敦的“自殺勝地”頂層大廈上不期而遇:跟未成年少女有染而吃了官司、名聲臭大街的電視名人馬丁;照顧殘疾兒子而對生活前景絕望的中年婦女莫琳;走不出幼年時姐姐失蹤陰影、被男友甩了而想不通的青春期叛逆少女傑絲;還有一個來英國闖蕩的美國人,始終出不了名,跟樂隊散夥,和女友分手的搖滾歌手JJ。經過一個荒唐的夜晚,四人組成了所謂的“自殺俱樂部”,試圖互相幫助,走出抑鬱的低谷。新的煩惱與笑料由此產生:他們試圖挽救馬丁的婚姻,結果一團糟;他們組成讀書會,專門討論自殺的作家們,還計畫匆匆地去度假……
仔細想來,現在的人們壓力確實是越來越大了,經濟上的壓力如買房買車買奢華的衣服化妝品,情感上的壓力如戀愛失敗老大未嫁婚姻破裂,精神上的壓力如工作繁重加班不斷孤獨抑鬱,一句話:活著可真不容易。據某權威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現在讀者最需要的書是心理自助類的,排除壓抑抑鬱,避免走向精神上的絕境和危機,是每個人內心裡強烈的追求。怪不得那些心理訪談的電視節目方興未艾收視率節節攀高呢。小說中的四個人物恰好是四種不同的精神危機類型:電視主持人馬丁名譽慘敗,雖然有一張謙和的大眾喜歡的臉,卻因道德上的污點無法繼續在電視上拋頭露面,他陷入的是道德危機;莫琳是個運氣太背的人,偶爾的一次性生活就懷了孕,丈夫還不辭而別,想墮胎吧自己信奉的基督教又不允許,生了個兒子也不爭氣,居然是個植物人,沉重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真是無法忍受,她陷入的是命運的危機;傑絲是個偏執的女孩,她的熱烈吸引了男友,她的任性又讓男友抓狂似的四處躲藏逃避送上門來的愛情,她的感情可真夠失敗的,她落入的是情感的危機;JJ萬里迢迢從美國來到英國求生存,可事業遭受慘敗,一個高傲的藝術家居然淪落街頭成為送比薩外賣的小販。這四種不同類型的危機,難道我們不也是每天都會、都有可能或正在經歷的嗎?他們最終組成了“自殺俱樂部”,用他們英國式的幽默彼此幫助著走出了絕境。在中國,或許陷入精神危機的人們也有必要組建一批“自殺俱樂部”,好好互相傾吐一下掩藏在平靜外表下苦悶的內心。《紐約時報》評論說,它“聰明機智、滿口俏皮話,感情上卻毫不吝惜”,確實很恰當。
然而,在中國,還有一種觀念促使人們競相選擇自殺。雖然自殺者有很多是陷入精神危機者是找不到出路者是逃避殘酷現實者,但還有很大一部分卻是因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輕易選擇了絕路。據說,中國自殺率在世界上排行第一,這是我們從未想到也從未仔細思考過的現象。但中國人面臨的精神壓力就真的比外國人多那么多嗎?其實,促使很多國人走向自殺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頭,生命是低於“義”的,是低於倫理道德規範的,打仗的時候男人是不能像美國大兵那樣一旦被俘就放下武器舉手投降的,而是一定要自殺殉道的(當然,面臨民族大義的時候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婦女一旦遭受侮辱就必須自殺以示清白,這樣才能顯出貞潔來才有可能得到朝廷賞賜的牌坊。時至今日,農村“烈婦烈男”動不動就拿起農藥一氣喝下的事屢見不鮮,追究原因,無非就是跟公公婆婆老公老婆吵了架受了點委屈罷了,拿命去抵,值得嗎?我們應該向《自殺俱樂部》中陷入絕境的四個人好好學習,學會交流溝通,學習他們的幽默,恢復生活下去的勇氣。
對於那些把“自殺”抬高到形上學意義的人,我心懷敬意,但不敢苟同。還是得相信薩特那句話——“存在先於本質”,你自身命運的選擇只能靠自己把握,你心目中的未來要靠自己來逐步實現。即使難免遭遇困惑和挫折,即使目標無法全部實現,但勇敢面對生命的人比選擇自殺的人更值得尊敬。一句話,冷也好熱也好,不自殺就好。

極度狂熱

前言
1991年7月14日星期天
它每時每刻都在那兒,尋找一個出口。
十點鐘左右我醒來了,泡了兩杯茶,端進了臥室,在床的兩端各放上一杯。我們都滿懷思緒地喝著;醒來不過片刻,在偶爾的談論中似乎仍像夢境般迷迷濛蒙——關於窗外的雨,關於昨夜,關於在臥室里不停地抽菸——我曾保證不再這么做。
她問這個周末我要去做什麼,我想:
(1) 我在星期三要去找馬修。
(2) 馬修還拿著我的冠軍錄影帶。
(3) [想起來馬修這個純屬有名無實的阿森納球迷,已經有好幾年都沒去過海布里了,所有還沒有機會親眼看到球隊新加進球員們的表演]我倒想知道他對安德斯·林帕的看法。
醒來後的十五到二十分鐘裡,三個片刻過後,我已陷入幻境。我看到林帕帶球沖向吉萊斯皮,變向到他的右側,然後被絆倒:點球!迪克遜一蹴而就!2-0……默森的腳後跟挑球和史密斯的右腳遠射破網……在安菲爾德,默森輕巧趟過格羅貝拉……戴維斯在維拉面前的轉身抽射。(這些片段,別忘了,是在7月的清晨,比賽休戰的月份,沒有任何俱樂部足球賽事進行。)當我讓這些夢幻般的思緒完全占據腦海,繼續向前追憶,穿越1989年的安菲爾德球場,1987年溫布利大球場,1978年的斯坦福橋,我所有的足球歷程都在眼前閃過。
“你在想什麼?”她問。
這時候我說了慌。我絲毫沒有想什麼馬丁·阿米斯、傑拉德·德巴迪尤或者工黨。然而此刻,“痴迷症患者”沒有選擇,他們必須在這樣的時刻撒謊。如果我們每時每刻都說實話,那么在這個真實世界裡我們將無法與任何人維持關係。我們會被拋棄,隨著我們的阿森納賽程、原版藍色標記的斯代克斯唱片收藏以及查爾斯王捲毛狗一起腐爛,而我們的兩分鐘白日夢也將會越來越長,直到我們失去工作、不再洗澡刮鬍子吃東西。我們會滿身污垢,躺在地板上將錄影帶一遍又一遍地倒帶以圖在心裡記住每句評論,包括大衛·普利特對1989年5月26日那夜的專業分析。(你想我還需要去查這時間是否準確嗎?哈!)事實是:平日絕大多數時間裡,我是個低能兒。
我無意說對足球的沉思實際上是對想像力的不當使用。《衛報》首席足球評論大衛·萊希是一個好作者和一個富有智慧的人,可以想像,他對足球付出的心血絕對比我多得多。萊希和我之間的不同就在於我很少思考。我記憶,我幻想,我試圖重現阿蘭·史密斯的每一個進球,我計算著我所去過的甲級聯賽球場的總數;有一兩次,當我陷入失眠之中,我嘗試著去數清我所見過的每個阿森納球員。(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還知道那支雙冠王球隊隊員們的老婆和女朋友的名字;現在,我僅僅記得查理·喬治的未婚妻叫蘇珊·法吉,鮑伯·威爾遜的妻子叫梅斯,但這一點點回想也完全多餘。)
在認知詞典里,這些都不是思考。這裡沒有分析,沒有自覺,沒有任何心理考量,因為痴迷症患者在激情的支配下否認任何形式的透視。某種意義上,這正是一個痴迷症患者的定義(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當中很少人自認為如此。上賽季一月份一個寒冷的下午,一個球迷獨自去看一場溫布爾登預備隊和盧頓預備隊的比賽——並非出於攀比或者自我嘲弄、或少年的古怪行動,而是因為他真的感興趣——最近他對我堅決否認自己是個古怪的人)。
簡析
《極度狂熱》是對我的痴迷進行某種解析的嘗試。為什麼這種關係會從學生時代一直延續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比我用自由意願建立起來的其他任何關係都要長久?(我熱愛我的家庭,但那屬於強加給我的,我和我在十四歲前的夥伴們也都沒有聯絡了——僅僅除了學校里的那些阿森納球迷。)為什麼這種親密關係在經歷了一個個冷漠、悲傷和痛苦欲絕的循環之後還能存在?
這本書也闡述了足球對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到底有何意義。我非常清楚,我的痴迷顯示了我的性格和個人歷程,但是足球消費的發展道路看起來也顯示了我們這個社會和文化的全方位信息。(我有很多朋友認為這純屬造作,自圓其說,是一個將大量的休閒時光花費在寒冷的折磨當中的人,所作的一種無意義的自我辯解。他們對這個觀點特別無法接受,因為我高估了足球的隱藏價值,所以將一些本不屬於它的意義加入談論當中。現在,我接受足球與福克蘭戰役、魯西迪事件、海灣戰爭、分娩、臭氧層,人頭稅等等毫無關聯,我也願意藉此機會向那些不得不聽我的這些可悲的強行拉在一起的類比的人致以歉意。)
評論
最後,《極度狂熱》是關於一個球迷的種種。我讀過一些極其熱愛足球的人所寫的書,但那完全與球迷無關;我也讀過一些足球流氓——希望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辭彙——所寫的書,但是每年看球的數百萬球迷當中,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一生當中沒有碰過別人一根手指頭。所以,這本書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而寫,也為那些對(球迷)為何如此執迷不悔而感興趣的人而寫。儘管書內都是屬於我的獨一無二的細節,我仍希望他們——那些忙碌在工作當中或一部電影或交談當中,忽然想起十年、十五年或二十五年前的左腳凌空射門掛球門右上角入網的任何人——看到此書後,觸動心弦。

男孩男人

一個是沒有童年、“全世界最老的”十二歲男孩,
尼克·霍恩比
一個是“拒絕成長”、最不願成熟的三十六歲男人,
背景就是我們這個紛壇嘈雜的後工業時代。
本書是英國當今最走紅作家尼克·霍恩比的最走紅喜劇小說,休·格蘭特主演的電影版號稱“最重磅的英國喜劇片”。有性,有搖滾,有謊言,更有真情歡笑;夠酷,夠前衛,夠無厘頭,更直透你心。都市男性版“B.J.日記”,教會你什麼是成長和成熟。
失戀排行榜
一本即將步入中年的男子的愛情告白書,一個撞毀沉埋於深海之中的情愛黑匣子,一部男人完成從幼稚到成熟的蛻變歷程的心智寫真。
在北倫敦的一條小巷裡,36歲的洛·弗萊明擁有一家小小的二手唱片行。在三年同居之後,他的女友蘿拉棄他而去,搬離他塞滿唱片、錄音帶、CD收藏的家。洛開始依照年代排序,列出他自己有生以來最傷心難過的被甩者“失戀排行榜”,在慧黠而充滿反諷的自我嘲謔當中,如同以一張張唱片專輯名稱、歌名和曲目排列順序撰寫生命傳記一樣,洛的生命就在其中流動……
尼克·霍恩比答讀者問
提問:《極度狂熱》能寫一個結局,描繪一下最近幾年阿森納的成功嗎?
回答:我不想再寫了。寫一個結局可不是什麼好主意,無論如何,這本書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和俱樂部的關係。當我寫《極度狂熱》時,我認為我能夠代表大多數球迷,但這本書的成功改變了這一切,現在我和很多球員見過面,並且認識了很多阿森納俱樂部的成員,我不認為我能再用同樣的視角來寫下去,而這種視角在原作當中是至關緊要的。
提問:從你寫完《極度狂熱》後,足球改變了嗎?你真的認同一支滿是法國和巴西球員的球隊,和那支都是大不列顛人的球隊是一樣的嗎?
回答:我想在新千年的前幾年,在這本書出版十三年之後,足球改變了很多。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英格蘭,一個被解僱的需要尋找工作的人也能夠站在看台上去看英國球員們踢球。現在我們坐著去看一支大多數由外國人組成的球隊踢球,很多人掙的錢根本不夠他們支付球票。而且我也不需要每場比賽都親臨現場,因為電視上會直播。這些改變中的許多並不是更好,但對於阿森納球迷們來說,可能會對此猶豫不決,因為過去十年是我們的黃金歲月,我們看到了夢寐以求的足球、我們也看到我們的球隊贏得了很多的冠軍。
我從來都無法理解關於外國球員的爭論。當然像托尼·亞當斯這樣的球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本土球員,從青年隊提拔上來並終身效力於俱樂部,會給球迷們帶來特殊的感受。但查理·尼古拉斯並非本土球員,李·迪克遜和尼傑爾·溫特伯恩也不是,他們都為很多家俱樂部效力過。李·迪克遜作為一個曼城球迷卻成為一個阿森納的關鍵球員,這完全是因為他對俱樂部的全力奉獻。而且如果人們看到這些,那么亨利和維埃拉不也是如此嗎?丹尼斯·博格坎普也比查理·喬治踢了更多的比賽——查理·喬治是一個本土男孩,但僅僅待了幾年。這是轉會體系的問題,而不是外國球員湧入的問題,轉會體系已經讓我們獲利,也會繼續讓我們獲利。
問題:你能推薦一些關於足球的好書嗎?
答案:皮特·戴維斯的《竭盡全力》,那是關於1990年世界盃的,當然也幫助了我促成了《極度狂熱》的出版;伊蒙·丹費的《遊戲而已》,一個普通職業球員的日記,但卻有著大部分職業球員的書中不具有的洞察力;亨特·戴維斯的《神聖的比賽》——是作者深入了解俱樂部一年內情的書,而且現在我希望俱樂部能夠勇敢一些,能讓同樣的事情再現;西蒙·庫珀的《足球的敵人》。
我從來都沒有特別想閱讀一個足球小說。和大多數球迷一樣,我懷疑,我不會喜歡一個梅爾切斯特流浪者隊,也不會喜歡一個沒聽說過的球員。而且我也不太確定那樣一本書會講些什麼。真實生活中的體育已經包含了你所想要得所有旋律和敘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