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尹師魯1墓志銘2
師魯,河南3人,姓尹氏,諱4洙。然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稱之曰師魯,蓋其名重當世。而世之知師魯者,或推5其文學,或高其議論,或多6其材能。至其忠義之節,處窮達,臨禍福7,無愧於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
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8。博學強記9,通知今古10,長於《春秋》。其與人言,是是非非11,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為苟止而妄隨12,而人亦罕能過也。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為,其所以見稱於世者,亦所以取嫉於人,故其卒窮以死13。
師魯少舉進士及第,為絳州正平縣14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15判官。舉書判拔萃16,遷山南東道掌書記、知伊陽縣17。王文康公18薦其才,召試,充館閣校勘19,遷太子中允20。天章閣待制范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肯言。師魯上書,言仲淹臣之師友,願得俱貶21。貶監郢州22酒稅,又徙唐州23。遭父喪,服除,復得太子中允、知河南縣。趙元昊反24,陝西用兵,大將葛懷敏25奏起為經略判官。師魯雖用懷敏辟26,而尤為經略使韓公27所深知。其後諸將敗於好水28,韓公降知秦州29,師魯亦徙通判濠州30。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遷知涇州31,又知渭州32,兼涇原路經略部署。坐城水洛與邊臣略異議,徙知晉州33。又知潞州34,為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
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為《敘燕》、《息戍》35二篇行於世。自西兵起,凡五六歲,未嘗不在其間,故其論議益精密,而於西事尤習其詳。其為兵制之說,述戰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又欲訓土兵36代戍卒,以減邊用,為御戎37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為。而元昊臣38,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39矣。然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於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
初,師魯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40。其後吏41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節度副使,徙監均州42酒稅。得疾,無醫藥,舁43至南陽44求醫。疾革45,隱几46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師魯娶張氏,某縣47君固。有兄源,字子漸,亦以文學知名,前一歲卒。師魯凡十年間三貶官,喪其父,又喪其兄。有子四人,連喪其三。女一適人48固,亦卒。而其身終以貶死。一子三歲,四女未嫁,家無餘資,客其喪於南陽不能歸。平生故人無遠邇49皆往賻50之,然後妻子得以其柩歸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於先塋51之次。
余與師魯兄弟交52,嘗銘其父之墓53矣固,故不複次其世家54焉鈔。銘曰: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銘不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尹師魯:尹洙(1001—1047年),字師魯,河南人,世稱河南先生。為文簡古,曾與歐陽修等倡為古文。
墓志銘:古代的一種文體,刻在石上,埋在墓內,或立在墓旁。一般包括“志”和“銘”兩部分。
河南: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洛陽市。
諱(huì):即名,專用於對所尊敬的人物不得不稱其名時。
推:推崇。
多:稱讚。
處窮達,臨禍福:在人生道路上或困頓或順利,或面臨禍事或得到幸福。
簡而有法:指作文時能像
孔子修《
春秋》那樣,對素材有所取捨和剪裁。敘事時善於在含蓄中寓褒貶之意。
強記:記憶力強。
通知今古:指知識面寬廣,貫通古今。
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
不為苟止而妄隨:絕不輕易放棄自己所堅持的東西,也決不盲目地附和別人。
其所以見稱於世者,亦所以取嫉於人,故其卒窮以死:指尹師魯受到世人稱讚的那些特出的品行和才幹,又使他受到一些小人嫉妒和怨恨,導致他最終困頓而死。
絳(jiàng)州正平縣:故城在今山西新絳縣西南。
邵(shào)武軍:宋軍州名,治所在今福建邵武市。
書判撥萃(cuì):書判工作優等,這是當時州縣地方長官薦舉佐吏的考語。
伊陽縣:今河南嵩縣。
館閣校勘(kān):官名,為翰林院三館的屬官之一。
太子中允:官名,為太子東宮屬官之一。
天章閣待制范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肯言。師魯上書,言仲淹臣之師友,願得俱貶:指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
范仲淹與宰相
呂夷簡論爭、范被貶饒州,尹師魯、
余靖、歐陽修等人亦因支持范而被貶事。
郢(yǐng)州:宋州名,治所在今湖北鐘祥。
唐州:宋州名,州治在今河南唐河縣。
趙元昊反:指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吳建國稱帝。
葛懷敏:宋大將,時任涇願路馬步軍副總管兼涇原、秦鳳兩路經略安撫副使。
辟:召請。
好水:指好水川,即今甜水河,源出寧夏隆德東六盤山。西流至甘肅靜寧注入苦水河。
秦州:宋州名,州治在今甘肅天水市。
濠(háo)州:宋州名,州治在今安徽鳳陽市東北。
涇(jīng)州:宋州名,州治在今甘肅涇縣。
渭州:宋州名,州治在今甘肅平涼市西。
晉州:宋州名,州治在今山西臨汾市。
潞(lù)州:宋州名,州治在今山西長治市。
《敘燕》、《息戊》:尹師魯的兩篇軍事論文,今存乾莫文集《河南集》中,《宋史·尹洙傳》亦全文引錄。
土兵:即鄉兵,宋代訓練當地丁壯保護地方的一種兵制。
御戎:抵禦敵兵。
元昊臣:指元昊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五月向宋朝稱臣。
得罪:即下文所述其屬下告發他“以公使錢貸部將”事。
將吏有違其節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指陝西路將領劉滬、董士廉因不服從尹師魯的軍令,被尹命令狄青逮捕下獄事。
吏:指董士廉。
均州:宋州名,州治在今湖北均縣。
舁(yú):扛,抬。
南陽:即鄧州,州治為今河南南陽市。
疾革:病重。
隱几:靠著桌子。
縣君:宋代中級官員的妻子和母親的封誥。
適人:出嫁。
無遠邇(ěr):無論遠近。邇:近。
賻(fù):送錢財幫助別人辦理喪事。
先塋(yíng):祖先的墳墓。
兄弟交:交情有如骨肉兄弟。
銘其父之墓:為他的父親寫過墓志銘。
不複次其世家:不再重複敘述他的家世。
白話譯文
師魯是河南人,他姓尹名叫洙。可是天下的士人不管認不認識他都管他叫師魯,他的名聲很為當代人重視。那些深知師魯的人,有的人崇拜的是他的文學才能,有的人看重的是他看問題很獨到,有的人讚美的是他的才能。論及他的忠義之節,無論處在逆境和順境,面臨的是禍福喜悲他身上都有古代君子的風度,然而那些稱頌師魯的人卻不一定知道這些東西。
師魯寫文章,語言簡潔而有章法。他博學多識,論古及今無所不通,他很擅長《春秋》。當他和別人談論時,對於正確的就給予肯定,錯誤的就給予批判,一定要把道理講明白才停止,從不盲目聽從別人所說的,而且沒有幾個人能超過他。不論遇上什麼事情,他都能敢作敢當,這也是他受到世人稱道的緣由,也是遭到某些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才會窮困潦倒而終。
師魯很年輕的時候就考中進士,擔任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後來調任為山南東道掌書記的官職、做伊陽縣知縣。王文康公喜愛他的才能舉薦他,皇帝召見面試後,任命他擔任館閣校勘,後來又任命他做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范仲淹遭到貶謫,調任饒州,諫官、御史都不想為他說話,求情。師魯卻毅然上書,說范仲淹和他曾經是師友,希望一塊接受貶謫。於是師魯被貶監管郢州酒稅後來又調到唐州。在這個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等到守孝期滿,他又恢復做太子中允、河南知縣的官職。西夏趟元吳造反,陝西一帶戰爭風起雲湧,大將葛懷敏上奏朝廷請求讓師魯擔任經略判官。師魯見解敏銳,尤其為經略便韓公所賞識,在好水這個地方大家打了敗仗,韓公被貶官到了秦州做知州,師魯被貶謫到濠州做通判。很長時間之後,韓公上奏朝廷,師魯隨後調到秦州做通判。後來又調到涇州擔任知州,在渭州擔任知州,同時還兼任涇源路經略部署的官職。他因在水洛時與邊將意見不合,又被調往晉州任職,後又到潞州任知州,在政務上他廣施仁愛之心,潞州人到現在還念他的好。後來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龍圖閣。
師魯在國家安定的時候對軍事情有獨鐘,他的《敘燕》、《息戍》兩篇文章在當時很有名氣。師魯的議論非常精密,對子軍事也了解得很詳細。他很看重軍事備戰的重要性,論述了作戰、守衛的成敗的要義,這些在當時是很有價值的。他還想訓練土兵讓他們來代替戍守的士卒,用這種方式減少邊境的開支,把這作為抵禦外敵的長遠計策,可是沒有被採納。等到元吳臣服,西部的邊防士兵的戒備被解除了,師魯也離職了,他的言論觸及了權臣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稱讚師魯的人,對於師魯的才能,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啊。
在最初的時候,師魯調任渭州,有不聽他管理違規亂法的官吏,他想按軍法處置他們,但是沒有實現。這件事後,一些官吏到京師向朝廷上書控告師魯,說他挪用公款借給部下,師魯遭到貶職,做崇信軍節度服使,後來又調任監管均州酒稅。後來他病了,沒有藥物可以治病,就被抬到南陽求醫。等到他好了,靠著几案坐著,看到幼子在眼前,絲毫沒有疼愛的表現,和賓客談話始終不涉及自己的私事。他四十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師魯的妻子張氏是某縣縣君,他的兄長尹源,字子漸,也以文學而出名,比他早一年去世。師魯在這幾十年間,三次被貶官,先是死了父親,後來又死了兄長。他的四個兒子,也連著死了三個。一個女兒嫁人了,現在也已死了。他自己也因為被貶而去世。還有一個兒子才三歲,有四個女兒未出嫁,家裡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他死在南陽沒辦法返回故鄉。以前的朋友不管路途的遠近都拿出錢來幫忙處理他的後事,這樣其妻子才能將他的靈柩送回河南。某年某月某日,將他葬在先人的墳墓旁邊。
我與師魯稱兄道弟,也曾給他父親寫墓志銘,因此他的墓志銘我也代寫了。銘曰:
墓藏得很深,也很牢固,石頭也許會朽爛,但銘不會被淹滅。
創作背景
《尹師魯墓志銘》作於慶曆八年(1048年),即尹師魯去世的第二年,當時作者由滁州調任揚州知州。尹師魯是作者親如手足的朋友,他被誣告貶官氣憤而死,作者十分悲痛,於是精心寫下了這篇墓志銘。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尹師魯墓志銘》第一段至第六段為志,較詳細地記述了尹師魯一生的主要經歷,讚揚了他才德兼備、無愧於古君子的優點。最後兩段為銘,文字精少,語言含蓄,寓意尹師魯的精神永不磨滅。
全文志的部分可分為三部分。第一段至第二段為第一部分,寫尹師魯名重當世。首先簡單交待尹師魯的姓氏、籍貫。為什麼天下的人都稱他叫師魯,是因為這個名字為天下人敬重。天下人敬重尹師魯有知與不知兩個方面:知的一面,是推其文學、高其議論、多其才能;不知的一面,是忠義之節、處窮達、臨禍福,無愧於古君子。簡要地概括了尹師魯各方面的才能和優秀品質,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下文是分條予以敘述:其文,“簡而有法”;其學, “通知古今”;其議論, “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不苟止而妄隨。”作者認為:只有孔子或孟子才能當此讚譽。話雖少,語意卻很重。“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為”,是稱讚其才能。這些是天下之人知道的一面,也是尹師魯名重當世的原因。第三段至第五段為第二部分,寫尹師魯一生的經歷,寫得詳細具體。主要是表現尹師魯有多方面的才能,有忠義之節、處窮達、臨禍福,無愧於古君子的好品質。為了便於理解,可以把這一部分概括為二十次調動,三次貶官,兩件忠義之事,一德政,一喜好。從尹師魯中進士到去世為止,中間服父喪兩年,他大約做官二十年,卻約有二十次調動,歷經山西、河南、福建、湖北、安徽、陝西、甘肅七省。在當時交通工具落後的情況下,僅旅途奔波一條,就使人很為難。作者嚴格尊重史實,不厭其煩地誌其一生經歷,一是為文體的需要,二是表現尹師魯忠君愛國,有令必行,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為的好品質。“師魯凡十年間三貶官”,是指從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至慶曆五年(1046年),共十年。三貶官,第一次,景祐三年五月,為全忠義之節,上書請求同范仲淹一起貶官,貶郢州酒稅。第二次,慶曆元年(1041年)二月, “諸將敗於好水,韓公降知秦州”。第三次,慶曆五年(1045)七月,尹師魯在渭州任崇信軍節度時,部將孫用,在京師借債不能還,尹師魯愛惜人才,就用自己的和軍中的一些錢替他償還。但是,後來孫用到了京師,恩將仇報,反而告尹師魯“自盜”軍款。因此,尹師魯被貶崇信軍節度副使,監均州酒稅。這三次被貶,尹師魯本身並無什麼過錯。前兩次是為了全師友忠義之節受連株,後一次是好心不得好報,被忘恩負義的人反咬一口,有苦難言。三貶官,充分表現尹師魯為人的忠義品質。兩件忠義之節,一指尹師魯第一次被貶,范公無罪被貶,諫官御史不肯言,而尹師魯已做太子中允官,不考慮個人得失,仗義直言,“言仲淹臣之師友,願得俱貶”,意欲使皇帝醒悟,但結果也被貶官。二指在尹師魯病危時,“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人死前,往往口吐真言,或暴露私情。作者用對比的寫法,突出地表現了尹師魯既無私情,也不言私,真是忠貞剛毅的一生,臨死不改本色。一德政,並不是說尹師魯一生僅此一樁,而是文中作者只舉了這一個典型例子:“又知潞州,為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只有好官,人民才會思念他,話雖少,其意卻很深,也很含蓄,表現了尹師魯愛民的好品質。一喜好,指“獨喜論兵”。尹師魯獨喜論兵,不僅無害,而且表現了他忠君愛國,有多方面的才能。作者極力稱讚師魯《敘燕》、《息戍》兩篇論兵的文章寫得好,而且惋惜未來得及實施,目的就在於此。總上所述,作者是想通過尹師魯的一生經歷,來表現天下之稱尹師魯未必盡知的一面,即忠義之節,處窮達,臨禍福,無愧於古君子的優秀品質。第六段為第三部分,總結尹師魯一生的不幸遭遇,敘述他死後家境的窮困,表達了作者無比深切的哀悼感情。
作者在文中採用“其語愈緩,其意愈切”的藝術手法。作者在為尹師魯寫這篇墓志銘時,有意學習墓主生前的文風,寫出了“簡而有法”的好文章。這種寫法,很不為當時人所理解,認為對尹師魯的評價不高。於是作者又寫了《論尹師魯墓誌》解釋其寫作用心。通篇“言簡而意深”,“謹嚴而淒婉”。全篇十七次反覆呼叫“師魯”,哀痛淒切。
名家點評
清
方苞《
方苞集》:歐公志諸朋友,悲思激宕,風格最近太史公。
清
方東樹《
昭昧詹言》:歐公情韻幽折,往反詠唱,令人低回欲絕,一唱三嘆,而有遺音,如啖橄欖,時有餘味。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
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累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文忠。早年支持
范仲淹,積極參加政治改革。主張詩文應該關心現實,對宋初以來的浮艷文風表示不滿,是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迭,紆徐委備,被列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流暢自然,詞風婉麗。後人輯有《
歐陽文忠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