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廣

尚德廣,男,1997年3月獲東北大學機械學專業博士學位,1999年3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與宇航博士後流動站完成博士後研究,2002年8月在美國阿拉巴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航空工程與力學系完成博士後研究,2007年至2008年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機械工程系訪問教授。現任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各類研究項目30餘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SAE Transac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 Manufacturing,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Materials and Design, 機械工程學報, 航空學報,固體力學學報,金屬學報,材料研究學報,機械強度等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200餘篇,被SCI、EI、ISTP等收錄數百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10餘項,軟體著作權2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尚德廣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授
  • 主要成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性別:男
人物經歷,教學研究,人物成就,代表性期刊論文,獲獎情況,人才培養,實驗室情況,

人物經歷

2002年8月在美國ALABAMA大學航空工程與力學系完成博士後研究。曾經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航空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及各類研究項目20餘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SAE,航空學報,固體力學學報,金屬學報,套用力學學報,機械強度等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錄30餘篇次。2000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2004年獲美國SAE,Arch T. Colwell 傑出獎。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航空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及各類研究項目30餘項。在長短疲勞裂紋擴展、焊接疲勞、隨機載入下的疲勞、多軸疲勞、點焊疲勞、高溫蠕變-多軸疲勞、微機械疲勞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積累了多項研究成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進展。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FatigueFractEngngMaterStruct,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SAETransactionsJournalofMaterials&Manufacturing,機械工程學報,航空學報,固體力學學報,金屬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錄70餘篇次,被引用120餘次。出版《多軸疲勞強度》專著1部。申請發明專利15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美國SAE,ArchT.Colwell國際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入選為首批“北京市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和首批“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現為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基礎技術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工業自動化分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製造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專家。

教學研究

1,現代機械設計方法與CAD系統。
2,MEMS微結構疲勞強度。
3,結構多軸疲勞及壽命預測方法。
4,汽車結構點焊疲勞強度分析。
5,隨機載入下結構彈塑性有限元分析與疲勞壽命預測技術。
6,疲勞可靠性分析與智慧型仿真方法。
所教課程 : 1.疲勞強度設計理論與方法(本科生專業課);2.機械結構疲勞與斷裂(本科生專業課);3.結構可靠性設計(本科生專業課);4.機械設計基礎(本科生基礎課);5.機械設計學(本科生專業課);6.機械最佳化設計(本科生專業課);7.現代設計方法(本科生專業課);8.機械疲勞強度(研究生課)
研究方向 :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與CAD系統、MEMS微結構疲勞強度、結構多軸疲勞及壽命預測方法、機械結構細節疲勞損傷分析與壽命預測方法、汽車結構點焊疲勞強度分析、隨機循環載入下機械結構彈塑性有限元疲勞分析與壽命預測技術、高溫多軸疲勞、疲勞可靠性分析與智慧型仿真方法。

人物成就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比例與非比例多軸載入下蠕變-疲勞壽命的統一預測法”,為項目主持人。
(2)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項目,“非比例變幅多軸載入下疲勞性能模擬及非線性損傷累積研究”,為項目主持人。
(3)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計畫項目,“基於三維有限元的結構多軸疲勞壽命預測理論研究”,為項目主持人。
(4)北京市青年科技骨幹培養基金,“缺口疲勞損傷及壽命的統一預測”,為項目中主持人。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軸隨機載荷下疲勞損傷與壽命預測研究”,在項目中為第一合作者。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疲勞可靠性分析的智慧型仿真方法研究”,在項目中為第二合作者。
(7)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基金,“多軸疲勞損傷機理與零構件壽命預測研究”,在項目中為主要執行人。
(8)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基金,“疲勞長短裂紋分界點及裂紋形成壽命估算”,在項目中為主要執行人。
(9)航空科學基金,“細節疲勞壽命分析的場強法研究”,在項目中為主要執行人。
(10)航空高等院校課題,“結構細節多軸隨機疲勞壽命的智慧型預測方法研究”,為項目主持人。

代表性期刊論文

1.De-Guang Shang*; Ren, Chong-Gang; Liu, Hui.; Wang, Lu. Approach to recovery of fatigue damage for copper film by pulsed laser irradiation. Surface Engineering, 2013, 29(7):536-542. (SCI)
2. De-Guang Shang, Guo-Qin Sun, Chu-Liang Yan, Jian-Hua Chen and Neng Cai,Creep-Fatigue life prediction under fully-reversed multiaxial loading at high tempera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2007, 29(4):705–712.(SCI)
3.De-Guang Shang, Guo-Qin Sun, Jing Deng, Chu-Liang Yan, Multiaxial fatigue damage parameter and life prediction for medium-carbon steel based on the critical plane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07, 29(10):2200-2207 .(SCI)
4. De-Guang Shang, Measurement of fatigue damage based on the natural frequency for spot-welded joints,Materials & Design, 2009,30,1008-1013.(SCI)
5. De-Guang Shang, Mark E. Barkey, Analysis of Fatigue Crack Behavior Based on Dynamic Response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for Tensile-Shear Spot Welded Joints,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2006,29(1):23-30(SCI)
6.De-Guang Shang, Guo-Qin Sun, Jian-Hua Chen, Neng Cai, Chu-Liang Yan, Multiaxial fatigue behavior of Ni-based superalloy GH4169 at 6500C,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6. 432: 231-238(SCI)
7. De-Guang Shang, Mark E. Barkey, Yi Wang and Teik C. Lim, Fatigue Damage and Dynamic Natural Frequency Response of Spot-welded Joints,SAE Transac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 Manufacturing,2003, 301-308.(2005年獲美國SAE,Arch T. Colwell 傑出獎,獲獎率千分之五)
8. De-Guang Shang, Mark E. Barkey, Yi Wang and Teik C. Lim, Effect of Fatigue Damage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Frequency of Spot-Welded Joi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03,25(4),311-316.(SCI)
9. De-Guang Shang, De-Kang Wang,Ming Li, Wei-Xing Yao, Local Stress-Strain Field Intensity Approach to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under Random Cyclic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2001,23(10),903-910.(SCI)
10. De-Guang Shang, Yao W.X, A nonlinear damage cumulative model for uniaxial fatig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999,21(2),187-194.(SCI)
11. De-Guang Shang, et al, A Simple Approach to Description of Multiaxial Cyclic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00,22(3), 251-256. (SCI)
12. De-Guang Shang, Yao W.X and Wang D.J,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Siz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1998,20, (9), 83-687. (SCI)
13. De-Guang Shang, De-Jun Wang, A New Multiaxial Fatigue Damage Model Based on the Critical Plane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1998,20(3),241-245. (SCI)

獲獎情況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在世界範圍內年獲獎率低於千分之五的美國SAE,Arch T. Colwell 傑出獎。作為第一完成人2005年獲北京市科技二等獎(自然科學基礎類)1項,2000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1項 (自然科學基礎類)。2004年作為第四完成人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2005年作為第二完成人獲得國家“精品課程”(機械設計)。

人才培養

每年招收研究生4-6名,博士生2-3名.
報考學術碩士研究方向(機械工程06方向):機械及微機電系統結構設計
報考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現代機械系統設計
報考博士研究方向:機械及微機電系統結構設計

實驗室情況

"機械強度與耐久性設計研究所"依託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機械設計理論學科,由機械結構強度研究室,微機械結構耐久性實驗室與疲勞強度實驗室組成。實驗室配備MTS809,858拉扭疲勞試驗系統(配備高溫加熱系統),MMT微機械疲勞試驗系統,USF-2000型超音波疲勞試驗系統,高頻疲勞試驗機,KH-3000 VDHIROX 三維視頻顯微系統,聲發射系統,動態信號分析測試系統,ABAQUS有限元分析軟體,HyperMesh軟體,FE-FATIGUE軟體等。
實驗室與美國史丹福大學,阿拉巴馬大學針對多軸疲勞,雷射表面癒合處理等方面開展了合作研究。在國內與中航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單位長期保持合作關係。
實驗室畢業的博士碩士生大多數在高校和航空航天研發單位(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航工業直升機研究所,航天一院,航天二院,航天五院,北京飛機強度研究所,中國北車集團等)工作就業,本科畢業生多人在美國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現需從事機械結構耐久性與可靠性研究方面的師資博士後(培養教師後備人員)。具有機械強度,結構可靠性,材料強度,固體力學和雷射表面處理研究背景的博士優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