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皮薊馬

小麥皮薊馬

昆蟲名,屬纓翅目,管薊馬科。小麥皮薊馬為害小麥花器,灌漿乳熟時吸食麥粒漿液,使麥粒灌漿不飽滿。嚴重時麥粒空秕。還可為害麥穗的護穎和外穎,穎片受害後皺縮,枯萎,發黃,發白或呈黑褐斑,被害部極易受病菌侵害,造成霉爛、腐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麥皮薊馬
  • 拉丁學名:Haplothrips tritici Kurdjumov
  • 別稱:小麥皮薊馬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纓翅目
  • :管薊馬科
形態特徵,成蟲,卵,若蟲,蛹,發生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黑褐色,體長1.5~2毫米,翅2對,邊緣均有長纓毛,腹部末端延長成管狀,叫做尾管。
小麥皮薊馬小麥皮薊馬

乳黃色,長橢圓形,初產白色。

若蟲

無翅,初孵淡黃色,後變橙紅色,觸角及尾管黑色。

前蛹及偽蛹體長均比若蟲短,淡紅色,四周生有白毛。

發生規律

小麥皮薊馬一年發生-代,以若蟲在麥茬、麥根及曬場地下10厘米左右處越冬,日平均溫度8℃時開始活動,約5月中旬進入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開始羽化成蟲,6月上旬為羽化盛期,羽化後大批成蟲飛至麥株,在上部葉片內側、葉耳、葉舌處吸食液汁,逐漸從旗葉葉鞘頂部或葉鞘裂縫處侵入尚未抽出的麥穗,破壞花器,一旗葉內有時可群集數十至數百頭成蟲,當穗頭抽出後,成蟲又飛至未抽出及半抽出的麥穗內,成蟲為害及產卵時間僅2-3天。成蟲羽化後7~15天開始產卵,多為不規則的卵塊,被膠質粘固,卵塊的部位較固定,多產在麥穗上的小穗基部和護穎的尖端內側。每小穗一般有卵4~55粒。卵期6-8天,幼蟲在 6月上中旬小麥灌漿期,為害最盛。7月上中旬陸續離開麥穗停止為害。
小麥皮薊馬的發生程度與前作及鄰作有關,凡連作麥田或鄰作也是麥田,則發生重。另與小麥生育期有關,抽穗期越晚為害越重,反之則輕。一般早熟品種受害比晚熟品種輕,春麥比冬麥受害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①進行合理的輪作倒茬;
②適時早播,早熟品種在不影響產量情況下,要進行適時早播,錯過為害盛期;
⑧秋後及時進行深耕,壓低越冬蟲源。清除曬場周圍雜草,破壞越冬場所。

化學防治

在小麥孕穗期,大批薊馬飛至麥穗產卵為害,此時是防治成蟲的有利時期。小麥揚花期是防治初孵若蟲的有利時期。可用40%樂果乳油工500倍液,或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用90%晶體敵百蟲,或用50%馬拉硫磷2000倍液噴霧,每畝用藥液75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