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芒麥

老芒麥

老芒麥(學名:Elymus sibiricus Linn.)是禾本科,披鹼草屬多年生叢生草本植物。稈高可達90厘米,粉紅色,葉鞘光滑無毛;葉片扁平,有時上面生短柔毛,穗狀花序較疏鬆而下垂,穗軸邊緣粗糙或具小纖毛;小穗灰綠色或稍帶紫色,含小花;穎狹披針形,脈上粗糙,背部無毛,外稃披針形,背部粗糙無毛或全部密生微毛,內稃幾與外稃等長,脊上全部具有小纖毛,脊間亦被稀少而微小的短毛。

分布於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區。多生於路旁和山坡上。俄羅斯、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老芒麥富含蛋白質,為優良飼用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芒麥
  • 學名:Elymus sibiricus Linn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小麥族
  • 披鹼草屬
  • :老芒麥
  • 命名者及年代:Linn.,1753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叢生草本。稈單生或成疏叢,直立或基部稍傾斜,高60-90厘米,粉紅色,下部的節稍呈膝曲狀。葉鞘光滑無毛;葉片扁平,有時上面生短柔毛,長10-20厘米,寬5-10毫米。
老芒麥老芒麥
穗狀花序較疏鬆而下垂,長15-20厘米,通常每節具2枚小穗,有時基部和上部的各節僅具1枚小穗;穗軸邊緣粗糙或具小纖毛;小穗灰綠色或稍帶紫色,含(3)4-5小花;穎狹披針形,長4-5毫米,具3-5明顯的脈,脈上粗糙,背部無毛,先端漸尖或具長達4毫米的短芒;外稃披針形,背部粗糙無毛或全部密生微毛,具5脈,脈在基部不太明顯,第一外稃長8-11毫米,頂端芒粗糙,長15-20毫米,稍展開或反曲;內稃幾與外稃等長,先端2裂,脊上全部具有小纖毛,脊間亦被稀少而微小的短毛。

生長環境

老芒麥抗寒力強,在-30℃至-40℃的低溫和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能安全越冬。翌年返青較早,從返青到成熟需活動積溫1500-1800℃。能耐濕,抗旱力稍差,在年降水量400-600毫米的地區可旱作栽培,而在乾旱地區若有灌溉條件可以獲得高產。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適於弱酸性或微鹼性腐殖質土壤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區。俄羅斯、朝鮮、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西伯利亞。

繁殖方法

草種要求:播種前處理人工草地種子要達到國家規定的三級標準以上;種子田種子要達到國家規定的二級以上標準。嚴格檢驗種子病蟲攜帶情況。帶有嚴重病蟲害的種子要立即銷毀,輕度病蟲害的種子經藥物處理後方可使用。播種前對種子採用碾壓等方式進行種子斷芒處理,選種時用種子清選機或人工篩選。
老芒麥老芒麥
播種前施肥根據土壤肥力狀況施入適量的肥料,每公頃施磷酸二銨75-100千克或農家肥22500-30000千克作基肥。
播種方法:種子田播種宜採用條播方法,行距為30厘米,播種深度為3-4厘米。人工草地可採用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為15-30厘米,撒播一般採用人工和飛機撒播,播種後需要耙耱覆土。
播種量:遵循適量播種,合理密植的原則。人工草地播種量每公頃22.5-30千克。種子田播種量每公頃15-22.5千克。
播種期:根據氣候和土壤水分狀況確定適宜的播種期,以春播為宜,春播在4-5月進行,在春旱嚴重地區宜採取夏播,夏播在6-7月進行。

栽培技術

地面處理:新開墾地應先將地表推平,清除雜物後,再進行耕翻,耕深18-22厘米,耕翻土壤應在秋季進行,耕翻後,用耙耙碎土塊,整平地面。熟地耕深15-20厘米,播種前要清除雜草、石塊等。播種後要進行覆土,深度2-3厘米,除潮濕而黏重的土壤外,需進行鎮壓處理。
田間管理:採用封育管護措施。在牧草拔節至孕穗期,有灌溉條件的,應及時灌水1次,每公頃灌水900-1200立方米,同時每公頃追施尿素75-150千克。種子田應在分櫱期用中耕除草機或化學除莠劑除草。

主要價值

老芒麥富含蛋白質,為優良飼用植物。
老芒麥的最大優點是出苗快而整齊,生長快,播種當年可獲得一定收益。老芒麥牛、馬、綿羊和山羊均喜食。老芒麥在抽穗期的莖、葉、穗之比例是39.65:46.27:14.08,可見其葉量是很多的。從化學組成來看,在抽穗期其粗蛋白質的含量占乾物質的10.5%,粗脂肪占2.89%,而粗纖維僅占27.49%。
老芒麥人工草地可利用3-5年,以2-4年內產量較高,以後逐年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每公頃產鮮草0.6-1.2噸,產種子750-2250千克。老芒麥在中國北方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表現出了許多優良特性,是建立人工打草場的一種很好的栽培草種。老芒麥的飼用等級是屬於優等飼用禾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