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鳳凰尾巴草

小葉鳳凰尾巴草

小葉鳳凰尾巴草,中藥名。為蹄蓋蕨科植物假蹄蓋蕨Athyriopsis japonica (Thunb.) Ching的根莖或全草。分布於長江流域各地及陝西、甘肅、浙江、福建、台灣、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瘡瘍腫毒,乳癰,目赤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葉鳳凰尾巴草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真蕨目
  • :蹄蓋蕨科
  • :假蹄蓋蕨屬
  • :假蹄蓋蕨
  •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陝西、甘肅、浙江、福建、台灣、廣西、雲南
  • 採收時間:全年或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莖或全草。

性味

味微苦、澀,性涼。

歸經

歸肝、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瘡瘍腫毒,乳癰,目赤腫痛。

相關配伍

1、治內熱腹痛:假蹄蓋蕨新鮮根莖30g,仙鶴草、棳木葉各12-15g。水煎汁,早晚空腹服;忌酸辣、芥菜、蘿蔔菜。
2、治目赤腫痛:鮮假蹄蓋蕨根莖30g。水煎,加白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忌食酸辣、芥菜、蘿蔔菜。(1-2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草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或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夏綠植物。根狀莖細長橫走,直徑2-3毫米,先端被黃褐色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至近生。能育葉長可達1米;葉柄長10-50厘米,直徑1-2毫米,禾稈色,基部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並略有黃褐色節狀柔毛,向上鱗片較稀疏而小,披針形,色較深,有時呈淺黑褐色,也有稀疏的節狀柔毛;葉片矩圓形至矩圓狀闊披針形,有時呈三角形,長15-50厘米,寬6-22(-30)厘米,基部略縮狹或不縮狹,頂部羽裂長漸尖或略急縮長漸尖;側生分離羽片4-8對,通常以約60°的夾角向上斜展,少見平展,通直或略向上呈鐮狀彎曲,長3-13厘米,寬1-3(-4.5)厘米,先端漸尖至尾狀長漸尖,基部闊楔形,兩側羽狀半裂至深裂,基部1(-2)對常較闊,長橢圓披針形,其下側常稍闊,其餘的披針形,兩側對稱;側生分離羽片的裂片5-18對,以約40°-45°的夾角向上斜展,略向上偏斜的長方形或矩圓形,或為鐮狀披針形,先端近平截或鈍圓至急尖,邊緣有疏鋸齒或波狀,罕見淺羽裂;裂片上羽狀脈的小脈8對以下,極斜向上,二叉或單一,上面常不明顯,下面略可見。葉草質,葉軸疏生淺褐色披針形小鱗片及節狀柔毛,羽片上面僅沿中肋有短節毛,下面沿中肋及裂片主脈疏生節狀柔毛。孢子囊群短線形,通直,大多單生於小脈中部上側,在基部上出1脈有時雙生於上下兩側;囊群蓋淺褐色,膜質,背面無毛,邊緣撕裂狀,在囊群成熟前內彎。孢子赤道面觀半圓形,周壁表面具刺狀紋飾。染色體數目n=120(6x)。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60-1500m的平原、山谷溪邊或林下濕地。分布於長江流域各地及陝西、甘肅、浙江、福建、台灣、廣西、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消腫,治腫毒。”
2、《福建藥物志》:“鮮根莖治目赤腫痛;全草治乳癰,腫毒初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