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山鱗毛蕨
- 拉丁學名:Dryopteris huangshanensis
- 門: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綱:薄囊蕨綱
- 目:水龍骨目
- 科:鱗毛蕨科
- 屬:鱗毛蕨屬
- 種:黃山鱗毛蕨
- 分布區域:分布於安徽、浙江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同種鑑別,
形態特徵
植株高40-50cm。根莖直立或斜升,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淡棕色、披針形大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5-8cm,深禾稈色,向上連同葉軸和羽軸密被棕紅色、分枝的披針形鱗片;葉片草質,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5-45cm,中部寬10-14cm,先端漸尖並為羽裂,基部縮狹,二回羽狀;羽片20對以上,互生,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並為羽裂,基部截形,一回羽狀至深裂;小羽片斜向上,全緣或具疏淺齒,先端圓鈍,具粗鋸齒,小羽片基部與葉軸合生;葉脈羽狀,兩面明顯。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小脈中部稍上,沿中脈兩側各排成1行;囊群蓋棕色,全緣,宿存。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600m的山地林下或陰濕溝邊岩石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徽、浙江等地。
主要價值
【藥名】黃山鱗毛蕨
【別名】小葉鳳凰尾巴草
【漢語拼音】huang shan lin mao ju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opteris hwangshanensis Ching
【功效】清熱明目
【科屬分類】鱗毛蕨科
【主治】目赤腫痛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挖出後除去葉,洗淨泥沙,鮮用或曬乾。
同種鑑別
本種近於Dryopteris polylepis (Franch. et Sav.) C. Chr.,但後者葉柄鱗片為褐黑色,可以區別。Fraser-Jinkens將本種併入D. crassirhizoma,但兩者區別甚大。後者葉片為長圓狀披針形,裂片大,長1厘米,寬4毫米,兩面具長的纖維狀鱗片,葉背尤密,孢子囊群生於裂片基部,靠近羽軸。兩者分布區也不同。本種分布華東,而後者分布於華北、東北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朝鮮。本種種名正確拉丁拼法應為huangsha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