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葉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angustifrons (Miq.) Ching)是金星蕨科、金星蕨屬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35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先端連同葉柄基部略被深棕色的披針形厚鱗片。葉近生;葉柄禾稈色,近光滑,上部連同葉軸被較多的灰白色柔毛;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深裂或近二回羽狀;羽片互生,近平展,無柄或有極短柄,羽狀深裂幾達羽軸或近羽狀;裂片或小羽片斜展,基部一對較大,長圓形,鈍頭,基部楔形,略與羽軸合生,全緣或邊緣具粗鋸齒,向上的各對逐漸縮小。葉脈下面明顯,側脈單一,斜上,葉草質,孢子囊群圓形,中等大,囊群蓋圓腎形,中等大,棕色,背面有較多的剛毛,宿存。
分布於中國福建、台灣,也分布於日本。生林下石上。
狹葉金星蕨含有豐富的黃酮類、香豆素類、生物鹼類、有機酸類等化合物,被用於抗菌、抗炎、抗腫瘤、保肝等,具有藥用價值。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數據缺乏(DD)。
(概述圖參考來源:植物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陸生植物,植株高25-35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1.5毫米,先端連同葉柄基部略被深棕色的披針形厚鱗片。葉近生;葉柄長10-15厘米,粗約1毫米,禾稈色,近光滑,上部連同葉軸被較多的灰白色柔毛;葉片長15-20厘米,寬3-4厘米,披針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深裂或近二回羽狀;羽片10-15對,互生,近平展,無柄或有極短柄,相距約2厘米,基部一對較其上的同形但略短,中部羽片長2-3厘米,寬約1厘米,披針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近對稱,截形;羽狀深裂幾達羽軸或近羽狀;裂片或小羽片6-20對,斜展,下部2-3對通常分離,基部一對較大,長4-5毫米,寬2毫米,長圓形,鈍頭,基部楔形,略與羽軸合生,全緣或邊緣具粗鋸齒,向上的各對逐漸縮小。葉脈下面明顯,側脈單一,斜上,每裂片3-4對。葉草質,乾後褐綠色,下面被橙黃色的圓球形腺體,沿羽軸和主脈被少數針狀毛,疏毛沿羽軸的縱溝被針狀短毛。孢子囊群圓形,中等大,每裂片3-4對。背生於側脈上部,靠近葉邊;囊群蓋圓腎形,中等大,棕色,膜質,背面有較多的剛毛,宿存。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福建(鼓浪嶼)、台灣(台北),也分布於日本(本州、四國、九州)。生長在林下石上。
繁殖方法
狹葉金星蕨孢子體的分割和移栽:將獲得的孢子體帶根進行分割,分割成包含有3株孢子體的團塊,去掉多餘的原葉體,移栽到活青苔基質中,然後放置在溫室中培養。大棚濕度大於65%,光照強度為3000勒克斯、自然光周期。45天以後,移栽成活率達到96%。
主要價值
狹葉金星蕨含有豐富的黃酮類、香豆素類、生物鹼類、有機酸類等化合物,被用於抗菌、抗炎、抗腫瘤、保肝等,具有藥用價值。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數據缺乏(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