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小斑姬鶲雄鳥上體包括兩翅和尾黑色具暗藍色光澤,眉紋白色長而寬闊,自額基向後延伸至後頸。眼先、臉頰、耳羽和頭側黑色,內側大覆羽和,內側飛羽外翈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塊白斑。尾巴黑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基部白色,下體白色,兩脅沾灰色。
雌鳥暗橄欖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或多或少沾棕、多呈暗棕褐色或褐色。兩翅暗褐色,翅是覆羽灰褐色,大覆羽和內側次級覆羽具棕白色羽緣。下體菸灰白色,頦、喉和腹中部白色。
幼鳥上體黑褐色具棕色羽乾紋和斑點。翅和尾黑褐色,尾下覆羽棕色。下體棕白色具黑褐色斑點,下腹斑點較少,羽色亦暗淡。
虹膜暗褐色,鳥喙和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7-9g,♀8g;體長♂100-111mm,♀101mm;嘴峰♂8.5-11mm,♀9mm;翅♂57-60mm,♀58mm;尾♂43-47mm,♀47mm;跗蹠♂15-16mm,♀20mm。(註:♂雄性;♀雌性)
(註:小斑姬鶲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夏季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中,尤其是河谷與林緣地帶有老齡樹木的疏林中較常見,也出入於次生林和人工林內,冬季下到山腳和鄰近的平原地帶,有時也見於居民點附近的小樹叢和果園中。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下層低枝處活動和覓食,也常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捉到昆蟲後又落於較高的枝頭上。有時也在林下幼樹和灌木上活動和覓食。繁殖期間雄鳥常躲藏在大樹茂密的樹冠層中鳴唱,鳴聲清脆、委婉悠揚,先是一陣尖細的‘pi-pi, piaokaopi-pilixiao-ao-, pi-, qiciqilili’聲,接著為圓潤而快捷的‘cikucikuao-xi’多音節聲。性膽怯而機警,一遇危險,迅速藏匿。
主要有
天牛科、
擬天牛科成蟲、叩頭蟲、瓢蟲、象甲、金花蟲等鞘翅目昆蟲,以及尺蠖蛾科、松鞘蛾、波紋夜蛾幼蟲、毛蟲和其他
鱗翅目幼蟲,雛鳥幾乎全部以昆蟲幼蟲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泰國、東帝汶、越南。
地區性常見於中國西藏東南部、貴州南部及廣西,于海拔900~2600米的山區森林。在香港亦有記錄,可能為逃逸之鳥或分布範圍有延伸。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在4月下旬5月初即見雌雄鳥相互追逐,晨昏時雄鳥長時間地站在樹枝頭高聲鳴唱,雌鳥時隱時現活動在附近,在雄鳥周圍飛來飛去,或出沒於天然樹洞覓找巢位。通常營巢于海拔1000-2100米的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中,也營巢於次生林,混交林、果園和人類住宅附近。巢多置於岸邊洞穴或岩石下,也在合適的人工巢箱和柴垛縫隙中築巢。還發現在房舍木柱洞隙和葡萄架橫桿的竹筒內營巢。營巢材料隨環境而不同,主要由枯草葉、草莖、細根、樹皮、苔蘚、樹葉、樹皮等材料構成。營巢活動主要由雌鳥承擔,但雄鳥亦參與部分營巢活動。巢築好後第二天即開始產卵,每天產1枚卵,多在早晨產出。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4枚。卵呈橢圓形,橄欖色沾染有淡黃色或黃綠色,被有細小的紅褐色或桔紅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常形成一圓環狀。卵的大小為14.1-16.1mm×11.2-12.3mm。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3天。
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赤裸無羽,全身桔黃色,僅具幾撮灰色絨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剛孵出的最初兩天,雄鳥餵食次數多,雌鳥多在巢中暖雛,以後雌鳥亦積極參與覓食育雛活動。雛鳥生長迅速,3日齡飛羽羽鞘開始長出;5日齡睜眼,飛羽羽鞘先端變黃,頸、胸兩側和翅覆羽羽鞘均開始長出;6日齡胸兩側羽軸破鞘,呈黃白色,尾羽羽鞘亦出現;7-8日齡飛羽被鞘;9-10日齡全身已被羽毛覆蓋;11-12日齡羽毛已豐滿,羽毛顏色似成體雌鳥,已具短距離飛翔能力;13日齡已離巢,或許此時的離巢由於觀察干擾所致;如無干擾,或許還能在巢中停留幾天,由此估計留巢期12-15天。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 Ficedula westermanni australorientis
|
2.
| | Ficedula westermanni collini
|
3.
| | Ficedula westermanni hasselti
|
4.
| | Ficedula westermanni langbianis
|
5.
| | Ficedula westermanni mayri
|
6.
| | Ficedula westermanni palawanensis
|
7.
| | Ficedula westermanni rabori
|
8.
| | Ficedula westermanni westermanni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