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斑姬鶲西南亞種

小斑姬鶲西南亞種

小斑姬鶲西南亞種(學名:Ficedula westermanni australorientis)是小斑姬鶲亞種之一。體長12厘米,小型鳴禽,口裂大,喙寬闊而扁平,一般較短,上喙正中有棱嵴,先端微有缺刻;鼻孔覆羽;翅一般短圓,飛行靈便;腿較短,腳弱。體羽是黑白兩色或褐色及白色。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的潮濕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以昆蟲為主食,常佇立於枝頭等處靜伺,善在空中飛捕昆蟲,捉到昆蟲後又落於較高的枝頭上。以鞘翅目昆蟲和其他鱗翅目幼蟲為食。雄鳥羽色艷麗鮮明,雌鳥羽色較單調暗淡。

繁殖期間雄鳥常躲藏在大樹茂密的樹冠層中鳴唱,鳴聲清脆、委婉悠揚,營巢活動主要由雌鳥承擔,但雄鳥亦參與部分營巢活動。在樹上或洞穴內以苔蘚、樹皮、毛、羽等編成碗狀巢,每窩產3-4枚。雛鳥晚成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斑姬鶲西南亞種
  • 拉丁學名:Ficedula westermanni australorientis
  • 別稱:西南小斑姬鶲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鶲科
  • 姬鶲屬
  • 小斑姬鶲
  • 亞種:小斑姬鶲西南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Ripley, 1952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小斑姬鶲西南亞種雄鳥上體包括兩翅和尾黑色具暗藍色光澤,眉紋白色長而寬闊,自額基向後延伸至後頸。眼先、臉頰、耳羽和頭側黑色,內側大覆羽和,內側飛羽外翈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塊白斑。尾巴黑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基部白色,下體白色,兩脅沾灰色。雌鳥暗橄欖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或多或少沾棕、多呈暗棕褐色或褐色。兩翅暗褐色,翅是覆羽灰褐色,大覆羽和內側次級覆羽具棕白色羽緣。下體菸灰白色,頦、喉和腹中部白色。虹膜暗褐色,鳥喙和腳黑色。

棲息環境

夏季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中,尤其是河谷與林緣地帶有老齡樹木的疏林中較常見,也出入於次生林和人工林內,冬季下到山腳和鄰近的平原地帶,有時也見於居民點附近的小樹叢和果園中。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下層低枝處活動和覓食,也常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捉到昆蟲後又落於較高的枝頭上。有時也在林下幼樹和灌木上活動和覓食。繁殖期間雄鳥常躲藏在大樹茂密的樹冠層中鳴唱,鳴聲清脆、委婉悠揚,先是一陣尖細的‘pi-pi, piaokaopi-pilixiao-ao-, pi-, qiciqilili’聲,接著為圓潤而快捷的‘cikucikuao-xi’多音節聲。性膽怯而機警,一遇危險,迅速藏匿。
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擬天牛科成蟲、叩頭蟲、瓢蟲、象甲、金花蟲等鞘翅目昆蟲,以及尺蠖蛾科、松鞘蛾、波紋夜蛾幼蟲、毛蟲和其他鱗翅目幼蟲,雛鳥幾乎全部以昆蟲幼蟲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東簏、尼泊爾、錫金、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中國(西藏、雲南、貴州、廣西)、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非繁殖孟加拉國。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晨昏時雄鳥長時間地站在樹枝頭高聲鳴唱,雌鳥時隱時現活動在附近,在雄鳥周圍飛來飛去,通常營巢於闊葉疏林和林緣地帶。巢多置於岸邊洞穴或岩石下,也有置於地上的,偶爾也在樹洞中營巢。巢的形狀呈杯狀,主要由苔蘚構成,內層為細軟的枯草葉、草莖、細根等。營巢活動主要由雌鳥承擔,但雄鳥亦參與部分營巢活動。每窩產卵3-4枚。卵呈橢圓形,橄欖色沾染有淡黃色或黃綠色,被有細小的紅褐色或桔紅色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3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赤裸無羽,全身桔黃色,僅具幾撮灰色絨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11-12日齡羽毛已豐滿,留巢期12-15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