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慈姑

小慈姑

小慈姑,(拉丁學名:Sagittaria potamogetifola Merr.),澤瀉科慈姑屬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沉水葉披針形,主脈粗壯;花序總狀輪生,雄花多雌花少,近卵形;瘦果近倒卵形。分布於安徽、浙江等東南沿海一帶大部分省區,為中國特有種。

由於種植投入低,經濟效益高,小慈姑在中國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另外,小慈姑營養豐富,為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蔬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食用,藥用,繁殖方法,栽培技術,育苗,定植,排灌水,田間管理,採收,病蟲防治,病害,蟲害,

形態特徵

多年生沼生或水生草本。沉水葉披針形,長2-9厘米,寬2-4毫米,葉柄細弱,長7-25厘米;挺水葉箭形,全長3.5-11厘米,頂裂片長1.5-5厘米,寬2-10毫米,先端漸尖,主脈粗壯,側脈不明顯,側裂片長2-6厘米,寬1.5-6毫米,主脈偏於內側,葉柄長8.5-21厘米,基部漸寬,鞘狀。
小慈姑
花葶高19-36厘米,直立,挺水,通常高於葉。花序總狀,花輪生,2-6輪;苞片長2.5-5毫米,寬2-3毫米,先端尖。花單性;外輪花被片綠色,長3-4.5毫米,寬2.5-3毫米,近卵形,花後通常下斜,稀多少上舉,內輪花被片白色,長4-10毫米,寬6-6.5(-7)毫米,近扁圓形;雌花1-2朵,常與1(-2)朵雄花組成一輪,花梗長0.5-1厘米,心皮多數,離生,兩側壓扁;雄花多數,花梗長1.5-3厘米,細弱,雄蕊多數,花絲長0.6-0.8毫米,花葯長0.7-1.2毫米,寬約0.5毫米,黃色。瘦果近倒卵形,長5-7毫米,寬4.5-6毫米,兩側壓扁,背翅波狀;果喙自腹側伸出,宿存,長約0.5-1毫米。花果期5-11月。

生長環境

小慈姑,主要生長在沼澤、水田等濕潤的地方。溫度和水分是影響慈菇種子發芽的關鍵因素之一,氣候冷涼,日照較短,陽光充足,水層較淺,溫度適宜才有利於植株正常生長。

分布範圍

小慈姑在中國生長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生於水田、沼澤、溪溝淺水處,為我國特有種。

主要價值

食用

小慈姑營養豐富,為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蔬菜,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分析,每100g小慈姑(新鮮球莖)中含蛋白質5.6g,脂肪0.2g,碳水化合物25.7g,熱量530.9KJ,鈣8mg,磷260mg,鐵1.4mg,粗纖維0.6g,維生素C4.74mg,以及還含有少量維生素B、膽鹼、甜菜鹼等。慈姑球莖富含澱粉,是南方人們喜食的蔬菜,可煮食、炒食,做成各種菜餚,亦可製成澱粉食用;小慈姑所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能提供人體各種機能活動所需的熱量;同時,慈姑還富含蛋白質,油炸慈姑片與炸薯片同為風靡世界各地的鹼性保健食品。
小慈姑

藥用

慈姑所含的膽鹼、甜菜鹼等生物鹼對金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有強烈的擬製作用,是中醫常用的解毒藥。此外,小慈姑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增殖 ,達到抗癌腫、解毒、消腫的作用。中醫上還認為慈姑有清肺散熱 、潤肺止咳的功效。民間素有“內火旺 , 喝碗慈姑湯”的說法。

繁殖方法

小慈姑可用種子繁殖,用種子繁殖時,當年所結球莖個體小且形態不一。因此,除了育種上利用種子繁殖外,生產上都是利用整個球莖或球莖上的頂芽進行繁殖。無論採用哪種繁殖方法,都要選用成熟、肥大端正、具有本品種特性、枯芽粗短而彎曲的球莖作種。  插播球莖或頂芽的時期,一般在2-3月氣溫回升至15℃以上時進行。頂芽育苗法是在挖取種球莖後1-2天,在緊貼球莖與頂芽的交界面摘下頂芽(約有3節以上芽莖),插到預先準備好的育苗田進行育苗繁殖。插芽時必須把倒數第三節插入土中,達到頂芽入土2/3,因鬚根多數在這第三個節上。插播規格可取10厘米×10厘米。插頂芽後水深保持2-4厘米,約10-15天后開始發芽生根。頂芽發芽生根後長成幼苗,在幼苗長出2-3片葉時,適當追施稀薄腐熟人糞尿或化肥1-2次,促使姑苗生長健壯整齊。幼苗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抽生出匍匐莖。隨著氣溫升高和幼苗生長的加快,地下匍匐莖頂芽便發育成為許多分株,當分株長出了3-4片葉,苗高26-30厘米時即可移栽到大田。

栽培技術

育苗

為了促使慈姑早出芽,育苗前可先進行催芽。催芽的方法是將留種用的頂芽用蘆席或草包圍好。上面覆蓋濕草,乾燥時灑些溫水,保持在15℃以上和一定的濕度,經10-15天出芽後,再進行露地育苗。如栽植較晚,氣溫達15℃以上時,可不經催芽而直接育苗。清明前後插秧。以株、行距各8厘米為宜。栽插深度要求頂芽第三節位入土2厘米,以利生根,水深保持3厘米左右,以利提高土溫,促進幼苗生長健壯。

定植

慈姑秧苗的定植要根據各地的氣候條件,在穀雨或立夏定植。與其他作物套種的,多在小滿前後定植,定植前要準備好本田,整地要求鬆軟平坦。定植時拔起秧苗,摘除外圍葉片,僅留16-20厘米葉柄,以免定植後遇風搖動,影響成活。栽植時將根部插入土中10厘米左右,隨即將根部泥土填平。植株的行距因品種而異,一般生長期長、發棵大的株行距為40厘米x40厘米,667米栽植5000-6000株。

排灌水

慈姑從定植長葉、匍匐莖伸長、球莖膨大全過程都要求淺水灌溉,水深2厘米左右即可;旺盛生長階段。水層可加深到10-15厘米。對於土質松而爛、有機質含量高的低爛田塊,由於土壤長期淹水缺氧.所以小慈姑在球莖開始形成前(長江沿岸大約在8月中下旬),可以短期脫水擱一擱田。這樣做的好處是:①防徒長;②增加土層含氧量;③促進球莖膨大。擱田標準是擱到田間完全無水,土表軟中帶硬時,再灌水10厘米左右。球莖膨大期,天氣比較涼爽,植株需水量減少,水層可以降到2-3厘米。這樣白天水溫、地溫容易增高,夜間水溫、地溫容易降低.有利於養分積累和球莖膨大。如球莖在田裡越冬。只要保持土壤長期濕潤即可。

田間管理

水肥管理
慈姑整個生育期要保持淺水層,嚴防乾旱。苗期要淺水勤灌。以提高土溫。栽植後約30天,可排水擱田,使根深扎;高溫期間,夜間可灌水降溫,植株大量抽生匍匐莖時,可適當排水擱田,保持土壤乾乾濕濕。促使大量抽生匍匐莖。後期維持淺水,保持球莖膨大的需要。小慈姑生長期,需肥量大,為了不斷滿足小慈姑生長發育對肥的要求,可在生長期間追肥2-3次。
小慈姑
折葉耘田
在耘田時,結合折葉,將枯黃的葉腳踩人泥中;同時進行剝葉,在球莖膨大期間,每株僅留7-8片葉,將外葉和老葉剝去,改善行間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危害。待新葉抽出2-3片時,還要向根際培土,以利球莖生長。慈姑在生長前期結合耘田除草進行折葉,即摘除植株外圍的黃葉,只留當中綠葉5-8片。慈姑一般從小暑開始摘葉,每隔20天摘葉1次,共摘3-4次,直到白露為止。白露以後,慈姑大量抽生匍匐莖,進入結球階段,這時應保護綠葉面積和地下根系,以加強養分的製造和吸收。

採收

採收時間因地區不同而異。山東一帶自秋季初霜後(莖葉枯黃時)到第2年球莖發芽前,即11月至翌年3月,可隨時採收,在霜降到大雪期間採收較多,在地上部莖葉剛枯黃時採收產量較低,一般延遲採收產量高。這是因為莖葉剛枯黃時,短縮莖中的養分仍可繼續向球莖輸送,使球莖繼續膨大,從而增加產量。所以,在10月底到11月初排去田水,並割去慈姑葉片,留茬15厘米左右。割葉後每隔2米開溝,溝深30厘米左右,畦面曬乾並整細,套種越冬青菜,既可增加慈姑產量,又可在1-2月蔬菜淡季供應上市,提高經濟效益。

病蟲防治

病害

慈姑病害主要有黑粉病和斑紋病。可在發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加75%百菌清1000倍液,或77%可殺得1000倍液噴霧預防。

蟲害

蚜蟲
易發生,繁殖快,要及時防治,可用40%樂果600倍液或10%吡蟲啉2000倍液噴殺。
蛀心蟲
姑農稱蛀心蟲為“鑽心蟲”。主要為害葉柄和心葉,8-10月為害嚴重時致植株枯死,防治上可用40%樂果1000倍液加18%殺蟲雙6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1500倍液噴殺。藥劑防治時,隔7-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