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黏多糖貯積病Ⅳ型有兩種亞型,黏多糖病Ⅳ型A為氨基半乳糖-6-硫酸酯酶缺乏,黏多糖病Ⅳ型B為β-半乳糖苷酶缺乏,導致硫酸角質素和硫酸軟骨素降解障礙,使這些物質在細胞與組織中積聚,兩種亞型的表型相同,都屬常染色體的隱性遺傳。
臨床表現
男女均可患病,生後1歲開始臨床症狀明顯,骨骼的改變和生長障礙最為突出。其特徵為扁椎骨,膝外翻,胸腰段後突,軀幹短小伴有四肢和胸部畸形。
至6歲時生長停滯而呈侏儒樣,頸部短小,手足短、手指寬,有的關節韌帶鬆弛,關節運動超出正常範圍。脊柱彎曲、肋骨畸形,胸前後徑增大,伴雞胸和短頸的桶狀胸。站立時縮頸,向前探身。膝、足外翻,髖、膝屈曲如爬行狀。脊椎後伸困難。腹部膨隆,乾骺端肥大,關節活動受限。有的關節又因韌帶鬆弛,關節運動超出正常範圍。肌力弱,四肢無力、行走呈鴨步。
智力正常或輕度障礙,其特徵性面容為眼距寬、鞍鼻、嘴寬大、牙有間隙和牙釉質發育不良、上頜骨突出。也可發生角膜混濁和肝脾腫大。10歲左右開始出現聽力障礙,30歲以上幾乎均有聽力障礙。可因胸部畸形引起心臟的併發症。可有明顯的脊髓病症狀,發展為四肢癱。腹部膨隆,肝脾不大。
檢查
患兒尿中排出的黏多糖類多為硫酸角質素,偶爾也有硫酸軟骨素。
1.黏多糖檢查
約半數患者的周圍血或骨髓在染色時,可在分葉核細胞和淋巴細胞中檢測到深紫色、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異常顆粒,往往成叢存在,有時可含有空泡。此種顆粒曾被稱為Reilly顆粒,後經組織化學證實為黏多糖。
2.皮膚成纖維細胞培養
亦有同樣的異常染色顆粒。
3.尿黏多糖酸檢查
患兒及部分親屬尿內有較多的黏多糖酸。
4.X線表現
脊椎骨發育不良,普遍性椎體變扁,橫徑增大,尤其前後徑增加顯著,椎體前緣呈楔形,椎體前緣中部骨質如鳥嘴狀突出,椎體上下緣不規則,椎間隙變寬,個別椎體發育小而不規則,並向後移位。引起脊椎後突成角畸形,多見於胸腰椎交界處。這些典型改變多發生於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第二頸椎齒狀突小或缺如。顱骨無明顯改變,蝶鞍大多正常,部分患者蝶鞍小或增大。尺、橈骨遠端傾斜,掌骨近端有錐狀變形,股髖外翻,髖臼擴大。
診斷
根據特殊面容和體徵、X線片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可以作出診斷。有黏多糖患者的家族史對早期診斷有幫助。
鑑別診斷
與黏多糖Ⅰ型鑑別。X線改變與Ⅰ型大致相同,二者區別是該型脊柱骨發育不良,椎體普遍變扁,前緣呈楔形,椎體上下緣不規則,間隙變寬,個別椎體發育小,向後移位,引起脊椎後突,多見於胸腰椎交界處。
併發症
發展為四肢癱,呈侏儒樣,可引起心臟併發症,晚期出現壓迫性截癱和呼吸麻痹。
治療
除對症處理外,無特效治療,行走困難者需矯形手術。外科手術主要用於治療某些軀體和器官的缺陷,如心臟瓣膜的置換、角膜移植、嚴重的脊髓壓縮等。
最有希望治療黏多糖病的方法是特異性的酶替代治療及基因治療,二者可改善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生存情況。特異性酶替代治療可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直接給體內輸入經過微包裹的酶,此為直接法。另一種則為間接法,即利用反轉錄病毒進行轉基因處理,使患者自體的周圍血淋巴細胞或骨髓造血祖細胞逆向轉化為含有正常酶基因的細胞,或通過骨髓移植給患者體內植入含有正常酶基因的骨髓細胞,從而使患者體內可以自身合成所缺乏的黏多糖代謝酶。目前,上述2種類型的治療方法均處於臨床研究階段。
預後
很少患兒兒童期死亡,多數病例存活數十年。本病徵患者勞動力呈進行性喪失,最終不能行走。
預防
1.遺傳諮詢
對於有家族病史的要遺傳諮詢,可以幫助患病成人進行選擇性生育。
2.婚前檢查
包括詳細詢問男女雙方及其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既往病史及醫治情況,尤其是有無先天畸形,遺傳病史和近親婚配史。應進行家系調查、血型檢查染色體檢查或基因診斷,以檢出攜帶者。
3.產前諮詢
孕期用藥需要經醫生的指導。做好產前檢查。患者生育必須進行產前診斷。在妊娠期穿刺羊水進行檢查:在羊水中可發現黏多糖增多(但在妊娠16周以前並無診斷意義);羊水細胞培養後,對成纖維細胞進行分析,羊水穿刺,相關基因的檢測,可做出早期診斷,從而早期終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