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peruvianus)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鯨偶蹄目喙鯨科中喙鯨屬的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中喙鯨
- 拉丁學名:Mesoplodon peruvian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鯨偶蹄目
- 科:喙鯨科
- 屬:中喙鯨屬
小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peruvianus)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鯨偶蹄目喙鯨科中喙鯨屬的動物。
小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peruvianus)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鯨偶蹄目喙鯨科中喙鯨屬的動物。...
赫氏喙鯨是喙鯨中的較小者,僅有兩次目擊記錄。相關資料 赫氏中喙鯨是本科中體型較小的成員,頭顱也是中喙鯨屬中最小者。1866年首次發現,但是直至1975年也只有7具已經腐敗的標本,而且都在南半球。到了1978年才發現首例可辨認的雄鯨;已有20多具標本,其中4隻擱淺在美國的加州,這顯示分布地可能廣及北太平洋。...
赫氏中喙鯨是鯨目喙鯨科的一種動物。雄性微有額隆,弦月狀噴氣孔極顯著,身上有擦痕,有時呈橢圓形,雄性尤為常見,小背鰭成三角形,末端圓鈍,後緣稍微向內凹(有個體差異),背部及後段呈暗灰或棕灰色,嘴喙比例上算短,呈淡灰或白色,牙齒上可能有藤壺附著,頭部稍小,胸鰭小,胸鰭前,後緣平行,腹部呈淡...
牙齒小而向前傾,牙齒長在下顎前端 胸鰭窩 就像其他中喙鯨一樣,特魯氏中喙鯨在軀體兩側的胸鰭與胸部連線之後各有一個小凹處,稱為“胸鰭窩”。鹹信當它們游泳時,會將胸鰭收在窩內,貼緊體壁。只有仔細檢查擱淺的個體時,才能看見這兩個胸鰭窩。生活習性 它們是罕有目擊記錄的鯨種之一,曾有3頭初氏中喙鯨在...
物種名稱→ 格氏中喙鯨 拉丁文名→ Mesoplodon grayi Gray's Beaked Whale 科→ 喙鯨科 現況→ 不詳 現存→ 不詳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不詳 成年重量→ 1-1.5噸 族群大小→ 2-6米(1-10)良好食區→ 曾有28隻集體擱淺的記錄 形態特徵 雖然在海中鑑別雄性格氏中喙鯨頗困難,卻也不是...
(舊稱:安竹氏喙鯨),突齒喙鯨,波多因氏喙鯨,高頂喙鯨。簡介 安氏中喙鯨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溫和水域。只從有限的擱淺標本獲得關於它們的信息,還沒有見過活體。頭尾長4~4.7米;體重1~1.5噸。皮膚:全身暗色,喙和下頜的頂端為白色。識別它們的標誌是兩顆側面很平的巨大牙齒,這兩顆牙齒位於下頜...
銀杏齒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ginkgodens)長可達5米,重1.5噸。雄鯨的牙齒似銀杏葉。喙較狹長,尾葉後緣無中央缺刻。雄性成體沒有大量的疤斑,只在體後部腹側有白色斑塊,寬度一般約為3~4厘米,可能是寄生生物造成的疤痕,而非真正的體色。一般認為雌鯨具有中灰色的背部及淡灰色的腹部,而頭部的顏色可能...
日本喙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劍吻鯨科、喙鯨屬,分布於,在我國見於遼寧莊河附近的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高雄、基隆、蘇澳、屏東等北部、南部和西南部海域。它主要以頭足類動物為食,也捕食深海魚類。體長可達4.5米。身體呈紡錘形,左右側扁,體高大於體寬,。鰭肢不大,狹而尖,具有5指。尾鰭後緣中央分叉點的...
貝氏喙鯨(學名:Berardius bairdii)可能是所有喙鯨中體型最大者。成體長約10米,呈紡錘形。額圓,喙呈長管狀,下顎長於上顎,閉嘴時前齒外漏。背鰭小,位於體背的約2/3處。背部顏色較淡,雄性尤其明顯。腹部主要呈深色,有形狀不一的白色斑點與斑塊。體表傷疤分布寬廣,長抓痕有許多呈平行排列,多在背部。...
鬚鯨小目種類較少,現存約 15 種,分屬 4 科:露脊鯨科、新鬚鯨科(或 小露脊鯨科)、鬚鯨科、灰鯨科。齒鯨小目種類繁多,現存約 75 種,分屬 9 科:抹香鯨科、小抹香鯨科(侏儒抹香鯨科)、恆河豚科(淡水豚科)、喙鯨科(劍吻鯨科)、亞河豚科、拉河豚科、海豚科、鼠海豚科、獨角鯨科(一角鯨科),另...
鯨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包含了大約98種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動物。中國海域就有30餘種。鯨目的所有種類中除幾種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棲息于海洋。鯨本身定義比較模糊,鯨目可以包含所有鯨類,還有...
胸鰭小,趾骨短而手臂部分(撓骨與尺骨)相對較長;部分種類擁有稱之為“胸鰭窩”的構造,在胸鰭內側體壁處有輕微的凹陷,使胸鰭可以往內縮,可能是為了減少阻力,但由於外觀上極不顯著,只有擱淺或死亡個體才能察覺其存在。尾鰭占相當大的比例,中央通常沒有凹刻(少數種類有輕微的凹陷)。辨別各種喙鯨的方法最重要...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截然不同。除了霍氏中喙鯨(Mesoplodon hotaula)及塔爾默小鬚鯨(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thalmaha),根據基因測試顯示印度的侏儒布氏鯨(Balaenoptera edeni)現在都被認為是獨立種,與布氏鯨(Balaenoptera brydei)屬姐妹群關係,侏儒布氏鯨(Balaenoptera edeni)全長約9.6米。
小虎鯨很容易被誤認為幼年偽虎鯨或瓜頭鯨。該物種的明顯特徵包括:深灰色黑色粗壯的身體,明顯較輕的下腹,沒有喙的鈍頭,以及下垂的下頦,通常包含一組白色的嘴唇。背鰭幾乎以身體為中心,鰭狀肢尖端圓形,長度適中。背鰭本身是區分這種哺乳動物與其他鯨目動物的最佳方式之一;它高達背脊,缺乏剛性,指向稍後,呈亞...
喉部有數條短而不規則的褶溝。背鰭比小抹香鯨的大,位於體中部,基底寬,梢端尖,後緣凹人,高度大於體長的5%。背部深藍灰色,腹部灰白色。上頜前端一般每側有退化的痕跡齒3枚,下頜每側有小型齒7~12枚。生活習性 不集大群,通常有10頭以下的小群,從擱淺記錄中說明,群體中有母仔鯨、未成年個體及成年的兩性鯨。喜...
小抹香鯨在夏季交配,妊娠期9-11個月,在春季產仔,每胎產1仔,哺乳期約1年。發現的達到性成熟最小的小抹香鯨雌性體長為2.66m,最大的雌性為3.30m;雄性在2.70m時達到性成熟,最大的雄性3.80 m;新生仔鯨體長約1.20m。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由於小抹香鯨長時間的潛水和...
同屬鬚鯨亞目的灰鯨,以及某些屬於齒鯨亞目的喙鯨類也有類似喉腹折的構造,不過前者只有四條簡單的折皺,在數量上與鬚鯨科的數十至近百條相距甚遠;而喙鯨的所謂“喉腹折”僅是兩頰處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小鬚鯨在英文裡通常稱作“minke”,這個名稱的由來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國籍的捕鯨炮手Meincke有關,據說他...
在西澳大利亞州的南海岸外,至少季節性的,一群虎鯨以喙鯨為食(Wellard等人2016)。在南極,有五種描述的虎鯨生態型,每一種在食性上都不同,具有不同的棲息地和獵物偏好。一種專門在開闊水域中獵食小鬚鯨和海象,一種主要食用在浮冰上休息的海豹,一種經常捕食企鵝,但可能主要是食魚者,一種很少見的類型帽被...
北太平洋塞鯨的雄性達性成熟體長約12.8m,雌性約13.3m。妊娠期約10.5個月。冬季在其分布區的低緯度部分產仔,新生仔鯨約4.4m長。哺乳期超過6個月,幼鯨在體長約9m時在高緯度海域的攝食場斷奶。母鯨經過約6個月的乏情期在次年冬天的繁殖季進入發情期。亞種分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
鯨河馬亞目包含鯨下目和凹齒下目。鯨下目 現存約90種鯨豚類,分屬2個小目,鬚鯨小目現存4科:露脊鯨科、新鬚鯨科(或小露脊鯨科)、鬚鯨科、灰鯨科;齒鯨小目現存9科:抹香鯨科、小抹香鯨科(侏儒抹香鯨科)、恆河豚科(淡水豚科)、喙鯨科(劍吻鯨科)、亞河豚科、拉河豚科、海豚科、鼠海豚科、獨角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