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中喙鯨

格氏中喙鯨

其平直的唇線與細長的白嘴喙都非常獨特,而且經常浮現在海面上。主要是在南印度洋附近活動,雄鯨有兩隻相當小的三角齒,長在顎端稍後方,當雄鯨閉嘴時也看得見;雌鯨通常沒有突生的牙齒。雌雄兩性的上顎都有成排的退化小牙齒,嵌在牙齦中,而非深植在顎骨上,位置主齒的後方,通常看得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格氏中喙鯨
  • 拉丁學名:Mesoplodon grayi
  • :動物界
  • :喙鯨科
基本信息,簡介,行為,別名,雄/雌,尾鰭,背鰭,雄性的顎骨,何處觀賞,鑑別清單,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 格氏中喙鯨
拉丁文名→
Mesoplodon grayi
英文名→
格氏中喙鯨
Gray's Beaked Whale
科→ 喙鯨科
現況→ 不詳
現存→ 不詳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不詳
成年重量→ 1-1.5噸
格氏中喙鯨
族群大小→ 2-6(1-10)
良好食區→
曾有28隻集體擱淺的記錄

簡介

雖然在海中鑑別雄性格氏中喙鯨頗困難,卻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其平直的唇線與細長的白嘴喙都非常獨特,而且經常浮現在海面上。儘管多數的相關資料都來自擱淺的死鯨。但已有多次經過證實的目擊記錄,主要是在南印度洋附近。雄鯨有兩隻相當小的三角齒,長在顎端稍後方,當雄鯨閉嘴時也看得見;雌鯨通常沒有突生的牙齒。雌雄兩性的上顎都有成排的退化小牙齒,嵌在牙齦中,而非深植在顎骨上,位置主齒的後方,通常看得見。絮聒喙鯨都有退化牙齒,但是通常不會長出來,因此有人提議將格氏中喙鯨歸到另一新屬Oulodon屬,但未被廣泛接受。從目前有限的餓資料推斷,格氏中喙鯨可能非常合群,這在喙鯨科中並不尋常。想要鑑別海中的雌鯨與幼鯨可能相當困難。初生2-2.4米,成年4.5-5.6米。

行為

有限的目擊記錄顯示,在海面,它們可能比其他的喙鯨更顯眼,似乎更活躍,而且大群聚集在一起生活,曾觀察到落單,成對或成小群的格氏中喙鯨;但在1874年紐西蘭東方查塔姆島的28隻集體擱淺事件顯示,可能碰到更大的族群。曾有人看到平緩角度的躍身擊浪,全身與尾鰭都躍離水面。也有人觀察到快速遊行時,以低弧度條約,類似露脊鯨的豚遊動作。當格氏中喙鯨浮升呼吸時,一般會將白色的嘴喙伸出水面。

別名

(舊稱:格氏喙鯨),下躍喙鯨,南方喙鯨

雄/雌

雄性嘴喙細長,嘴喙,前額前方與喉嚨呈白色(有個體差異),頭小,前額平坦,噴氣孔凹陷,背部呈暗藍灰,棕灰或黑色,後緣向內凹,末端尖銳,嘴喙細長,唇線相當平直,胸鰭寬短,腹部和體側布有白或黃色的斑點,身上有長條疤痕,腹部呈淡灰或白色,體型修長,呈紡錘狀,背鰭與尾鰭間的銳脊。

尾鰭

末端尖銳,尾鰭沒有凹刻,後緣略向內凹

背鰭

有些背鰭會更斜

雄性的顎骨

牙齒相當小,距離嘴喙前端20-24厘米,邊緣呈鋸齒狀

何處觀賞

在南緯30度以南呈環繞極地的分布方式。儘管火地島(南美洲南端),福克蘭群島,南非,澳大利亞與查塔姆島等地的記錄越來越多,但是相關資料大都仍得自紐西蘭的多次擱淺事件。北半球的記錄僅有一例:1927年擱淺於荷蘭北海岸邊;在此前後,該區皆無其他記錄,所以可能是這隻格氏中喙鯨迷路了。馬達加斯加南方的深水海域曾有許多目擊記錄。1980年代早期,在塞席爾群島有一次可能的目擊,觀察到3隻成鯨1隻幼鯨。

鑑別清單

唇線相當平直
嘴喙細長
白色嘴喙會揚升出水
體型修長,頭部小
牙齒小,呈三角形
背鰭呈鉤狀
前額相當平坦
可能躍身擊浪或豚游
可能極具群居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