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中喙鯨

安氏中喙鯨

安氏中喙鯨,嘴喙與下顎的末端呈白色,頭部略具額隆,噴氣孔凹陷,軀體呈暗藍黑色,可能帶有褐色調,末端尖銳,小背鰭(有個體差異),相當短的粗嘴喙外可見到牙齒,唇線明顯彎曲,小胸鰭略呈槳狀,體型呈紡錘狀,尾乾修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安氏中喙鯨
  • 二名法:Mesoplodon bowdoini
  • :動物界
  • :銀杏齒中喙鯨
  • :哺乳綱
  • :鯨目
  • 亞目:齒鯨亞目
  • :喙鯨科
  • :中喙鯨屬
  • :安氏中喙鯨
  • 分布區域:分布於南半球,溫帶南緯32度至南緯54度30分之間海域呈環極區。
基本信息,別名,簡介,行為,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習性、生殖、食性,鑑別清單,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安氏中喙鯨
拉丁文名:Mesoplodon bowdoini
英文名:Andrew's Beaked Whale
科: 喙鯨科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成年重量→ 1-1.5噸

別名

(舊稱:安竹氏喙鯨),突齒喙鯨,波多因氏喙鯨,高頂喙鯨。

簡介

安氏中喙鯨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溫和水域。只從有限的擱淺標本獲得關於它們的信息,還沒有見過活體。頭尾長4~4.7米;體重1~1.5噸。皮膚:全身暗色,喙和下頜的頂端為白色。識別它們的標誌是兩顆側面很平的巨大牙齒,這兩顆牙齒位於下頜頂端約20厘米高的凸出牙槽上面。
對安氏中喙鯨的了解來自20起的擱淺事件。在海中可能極難鑑別,過去甚至曾發射功能擱淺的安氏中喙鯨的錯認案例。許多人認為它們是哈氏中喙鯨的南方同類;兩者的頭顱與體色的確十分相似,因此有人推斷哈氏中喙鯨可能是安氏中喙鯨的亞種。牙齒是這種喙鯨的有趣特徵:長在彎曲純縣前端的餓牙齒寬而平;雄鯨的牙齒向外突出,雌鯨與仔鯨則沒有突出的牙齒。在澳大利亞地區出沒的安氏中喙鯨可能會與以下其他的中喙鯨屬混淆:布氏中喙鯨,銀杏齒中喙鯨,格氏中喙鯨,赫氏中喙鯨以及長齒中喙鯨。

行為

幾乎一無所知。缺乏海上目擊記錄的情況顯示若非生性謹慎,就是生活區不在翔實調查的餓範圍內。與哈氏中喙鯨的近親關係令人推想兩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行為模式。身上的疤痕顯示雄鯨間可能會發生打鬥。

外形特徵

長在彎曲唇線前端的牙齒寬而平;雄鯨的牙齒向外突出,雌鯨與仔鯨則沒有。
牙齒>> 一如史氏中喙鯨與哈氏中喙鯨,雄性的牙齒長在下顎中央的隆起凹窩上。哈氏中喙鯨的牙齒向內彎,史氏中喙鯨的呈垂直,安氏中喙鯨的則往外彎。
背鰭>> 末端可能圓鈍,後緣向內凹。
尾鰭>> 背面和腹面都呈暗藍黑色,後緣有皺褶,尾鰭沒有凹刻,但是稍微向外突出。
雄性的顎骨>> 獨特的巨齒長在略微突起的凹窩中 ,牙齒距離顎部前端約20厘米。

分布範圍

分布範圍少有確切的記錄,所知僅從澳大利亞南岸,包括塔斯馬尼亞與紐西蘭等地的擱淺事件中獲得。1973年印度洋南端的凱爾蓋朗群島發現單一標本,其鑑定頗受專家質疑,所以目前尚未確定分布區是否包括大洋洲以外的地方。原先被歸入此種的其他幾個已出版之鑑定記錄,後來證明都是錯誤的;相對地,真正的安氏中喙鯨標本也可能因為鑑定錯誤而被錯認。當然目前分布現況的記錄,也可能因為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對於動物擱淺事件的記錄比其他地區更多且更有效率所致。

習性、生殖、食性

由於沒有可信的海中目擊記錄與群體擱淺,科學家對其社會結構、習性或生殖、覓食的習慣幾乎完全不明。位於紐西蘭海域的族群,其繁殖季似乎自夏季至秋季。

鑑別清單

體色呈暗藍黑色;嘴喙明顯,呈白色;唇線極度彎曲;牙齒位於嘴喙中間;牙齒向外彎;身上有白色的擦傷和疤痕;尾鰭的後緣有皺褶;背鰭小;可能非常害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