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理化性質,製法,用途,危險特性,儲運注意事項,毒性危害,急救,防護措施,風險術語,
理化性質
外觀與性狀: 白色或微黃色或微紅色固體。
主要用途: 用作聚合抑制劑及抗氧化劑。 UN:2811,毒性固體,有機物,未特別列名的
熔點: 52-57 沸點: 285
相對密度(水=1): 1.05
溶解性: 易溶於熱水,可溶於冷水、微溶於甲醇,正辛醇。
燃燒爆炸危險
性 避免接觸的條件: 光照。
燃燒性: 可燃易燃性(紅色):1 建規火險分級: 丙
閃點(℃): 151
外觀 白色至淡黃色粉末或 灰分 ≤0.2%
黏稠狀液體,無機械雜質 阻聚效果 82℃苯乙烯引發聚合時間≥30min
TBC的質量分數 ≥99.0% 熔點 ≥53℃
製法
由叔丁醇與鄰苯二酚反應而得或由鄰二酚與異丁烯反應而得。叔丁醇與鄰苯二酚在二甲苯、磷酸介質中縮合,反應產物經沉降分離、中和、水洗、減壓蒸餾、石油醚重結晶而得。
用途
該品在60℃時阻聚效能較對苯二酚高25倍,為烯烴單體蒸餾或貯運時的高效阻聚劑,尤其用於苯乙烯;丁二烯;氯丁二烯;異戊二烯等單體。也用於氯乙烯;乙烯基吡啶;α-烯烴;壬烯;環戊二烯;異戊二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其酯類;氯化烯烴;聚氨酯等。該品也用作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丁二烯;合成橡膠;尼龍等聚合物的抗氧化劑,以及用作油脂及其衍生物,乙基纖維素;潤滑油;己內醯胺;馬來酸酐;錫等加金屬皂類等多種化合物的抗氧劑。此外,還可用於聚氨酯催化劑的鈍化劑;殺蟲劑和各種有機化合物的穩定劑等。
危險特性
遇明火、高熱可燃。粉體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當達到一定的濃度時,遇火星會發生爆炸。反應活性(黃色):0
燃燒(分解)產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穩定性: 穩定
禁忌物: 強氧化劑、強酸、酸酐。 聚合危害: 不能出現
滅火方法: 霧狀水、泡沫、二氧化碳、乾粉、砂土。蒸氣比空氣重,易在低處聚集。封閉區域內的蒸氣遇火能爆炸。蒸氣能擴散到遠處,遇點火源著火,並引起回燃。儲存容器及其部件可能向四面八方飛射很遠。如果該物質或被污染的流體進入水路,通知有潛在水體污染的下游用戶,通知地方衛生、消防官員和污染控制部門。在安全防爆距離以外,使用霧狀水冷卻暴露的容器。若冷卻水流不起作用(排放音量、音調升高,罐體變色或有任何變形的跡象),立即撤離到安全區域。
儲運注意事項
儲存於陰涼、通風倉間內。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應與氧化劑、酸類分開存放。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 ERG指南:]54 ERG指南分類:有毒和/或腐蝕性物質(不燃的)
毒性危害
接觸限值: AIHA(WEEL)(1):(TWA)5mg/m3 註:(1)皮膚接觸危害較大。
侵入途徑: 吸入食入
毒性: 屬低毒類 LD50:大鼠經口:2820mg/kg,免經皮:630mg/kg LC50:
健康危害: 本品對眼睛、皮膚、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呼吸道和皮膚的過敏反應,中毒表現有燒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氣短、頭痛、噁心、嘔吐等。健康危害(藍色):2
急救
皮膚接觸: 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沖洗。脫去並隔離被污染的衣服和鞋。對少量皮膚接觸,避免將物質播散面積擴大。注意患者保暖並且保持安靜。吸入、食入或皮膚接觸該物質可引起遲發反應。確保醫務人員了解該物質相關的個體防護知識,注意自身防護。
眼睛接觸: 立即翻開上下眼瞼,用流動清水沖洗15分鐘。就醫。
吸入: 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就醫。如果患者呼吸停止,給予人工呼吸。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該物質不要用口對口進行人工呼吸,可用單向閥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適當的醫療呼吸器。如果呼吸困難,給予吸氧。
食入: 誤服即漱口,給飲牛奶或蛋清,就醫。
防護措施
工程控制: 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現場應備有沖洗眼及皮膚的設備。
呼吸系統防護: 空氣中濃度較高時,應該佩戴防毒口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佩帶自給式呼吸器。
眼睛防護: 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防護服: 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護: 戴防化學品手套。
其他: 工作現場禁止吸菸、進食和飲水。及時換洗工作服。
泄漏處置: 切斷火源。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使用無火花工具收集運到空曠處焚燒。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無害處理後廢棄。
風險術語
1.與皮膚接觸有害。
2.引起灼傷。
3.與皮膚接觸可能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