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簡介,製作理念,節目系列,每輯內容,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第四輯,第五輯,第六輯,首輯介紹,第二篇:馬達加斯加的中國情,第三篇:聖城下相遇的中國人,第四篇:活在世外桃源中,第五篇:中國人在盧安達,第六篇:嫁到黎巴嫩的中國女人,第七篇:迷失的地中海寶石,第八篇:日本農村的中國妻,第九篇:神秘的百慕達的中國人,第十篇:撒哈拉的邊緣的中國人,第十一篇:布拉格追夢的中國人,第十二篇:巴西黃金夢,第十三篇:勇闖亞馬遜的中國人,幕後故事,電子音樂,
節目簡介
該系列片題材新鮮感人,以四散在世界各地華人故事為內容,既緬懷早年華僑投身異鄉的悽苦,也追訪了新一代華人移民到偏遠他鄉的目標和心態。同時透過節目的畫面,又介紹了當地的景物風光、社會近況,不是旅遊特輯,勝似旅遊特輯的電視節目,使人耳目一新。
本節目由金庸題字,
鐘景輝、游繼彪旁白,
喜多郎配樂。日本音樂大師喜多郎用合成電子技術和對生命的深思匯集合成悠遠寧靜而又略帶
鄉愁般憂傷的曲風為節目增色不少。
《尋找他鄉的故事》作為
亞視記錄片巨獻,是每一個中國人都不容錯過的。攝製組走訪南北半球每個角落,揭開中國人在異鄉掙扎求生,安身立命的故事。《尋找他鄉的故事》是亞視最嚴謹的製作,最珍貴的紀錄片,最真實的海外華人發展史與血淚史。
節目中不但有在海外成功富足的中國人;也有生活平淡知足的中國人;也有為理想賠上一生幸福的中國人;也有為生存而受盡煎熬創傷的中國人;更有最後一無所有無依無靠的中國老人。一幕幕富與貧、喜與悲的華人海外事跡無一不讓人感嘆和心酸。
塞拉耶佛地雷陣中創業興家的中國人,到盧安達尋夢的浙江針灸師,迷失於
百慕達情海的中國男子,腦癌畫家突尼西亞繽出火花
畫出彩虹,天津女子雙拳打出
布拉格之春,中國布販在阿馬遜河心死夢碎的故事。他鄉縱使萬水千山,也不敵一絲鄉愁……
製作理念
五十年前,正當西方國家的經濟已遠遠超越戰後的中國,一位西方著名經濟學家曾大膽預言,中華民族將會在本世紀末,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民族。
且看今天的中國在
世界政治及經濟舞台上舉足輕重,教人刮目相看;更令人驚訝的是,原來世界上一些極其偏遠、人跡罕見的角落,也有中國人居住,並且發揮著中國人堅毅勤奮、刻苦耐勞的民族性,締造一個個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的傳奇故事。
肩負起表揚中國人不屈不撓精神的重任,與全球同胞一起分享這份中國人的榮耀,香港亞洲電視不惜工本,作出其他電視台未曾有過的嘗試,炮製首部中國人光輝紀錄《尋找他鄉的故事》;並榮獲著名學者金庸先生為節目題字。
此外,本專輯製作認真,事前經過長時間的資料收集;並從感性、積極的角度,與每一個中國人一起分享這些遠方中國人的生活、夢想,以及傳奇故事。
反映當代中國人在世界各地拼搏奮鬥經歷的40集大型紀錄片《尋找他鄉的故事》,該片也是香港自行投拍的第一部大型紀錄片。《尋找他鄉的故事》由香港亞視於香港回歸祖國後斥巨資拍攝。
攝製組深入走訪盧安達、
突尼西亞、
捷克、巴西、黎巴嫩、以色列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用鏡頭記錄了在那裡生活奮鬥的60多位中國人的境況,講述了一個個傳奇故事。該片在1999年全港電視節目
欣賞指數調查中居177個參評節目之首。
節目系列
1997年,《尋找他鄉的故事》首播,帶來極大迴響。節目內的故事、劇本、音樂以至民族情感,皆引起廣泛討論。於是一發而不可收拾,1997年以來,7年共製作了6輯,共182集,走訪超過50個國家,百多個城市。工夫總不負,勞頓有所得,這個系列節目連續6年嬴得全香港電視節目(戲劇與非戲劇)
欣賞指數的金獎,節目更在全球有華人的地方播放,
包括:中國內地,加拿大、美國、日本等。此節目的成功可以說是電視歷史上的一個奇蹟,在某年的一個電視節目頒獎禮上,數字學者企圖剖析其原因,結論是,這不是一般電視節目,而是集旅遊、生活、人物、戲劇、紀實於一身的創新節目,加上民族認同,故能夠創造一個奇蹟,理所如是,絕非偶然。
攝製國家:
每輯內容
第一輯
塞拉耶佛篇
馬達加斯加篇
以色列篇
塞席爾篇
盧安達篇
黎巴嫩篇
馬爾他篇
日本篇
百慕達篇
突尼西亞篇
布拉格篇
巴西篇
亞馬遜河篇
第二輯
北極篇
印度篇
智利篇
匈牙利篇
北愛爾蘭篇
緬甸篇
賽普勒斯篇
摩洛哥篇
伊朗篇
西西里篇
莫三比克篇
留尼旺篇
第三輯
烏克蘭篇
白俄羅斯篇
坦尚尼亞篇
英國篇
巴拿馬篇
烏茲別克篇
肯亞篇
蒙古篇
荷蘭篇
哥倫比亞篇
法國篇
墨西哥篇
第四輯
阿根廷篇《世界盡頭的中國人》
萬那杜篇《首都維拉港》
哈薩克斯坦篇《開創新事業》
吉爾吉斯坦篇《孤身在外的蕭乾》
巴布亞紐幾內亞篇《有危就有機》
第五輯
波蘭篇
剛果篇
哥斯達尼加篇
土耳其篇
加篷篇
敘利亞篇
多米尼加篇
阿爾巴尼亞篇
第六輯
印度篇
第一集(彩英與耀榮-上)
第二集(彩英與耀榮-下)(鄭淦昌與鄭建材)
第三集(葉培炎)
黎巴嫩篇
第四集(劉燕、趙穎)
第五集(羅寶珍、徐祝明)
第六集(羅煒、蔣太太)
以色列篇
第七集(姚惜賢、鄧日暉)
第八集(謝婉琴、張文潔)
第九集(林國棟、周志武)
日本篇
第十集(黃瑩、長男春義、張曄)
第十一集(蔡美蛾、許明理)
第十二集(梅鵬飛、張東榮)
首輯介紹
第一部於1997年上映,一經播出就好評不斷,成為中國第一部詳細介紹海外華人血淚史與奮鬥事跡的記錄片。
第一篇:塞拉耶佛的中國人 第1-3集。戰火中的奇蹟。一個布滿地雷炸彈,街上充斥破爛建築物的塞拉耶佛,卻被一個香港人視為經商的
黃金地。他在世上最混亂的國家中,建立了自己的商業王國,確認了有危險便有機會的事實
...... 第4-5集。戰火中的健兒。山東省國家隊武術敎練的
高鴻萍,離開山東的故鄉,一心開設自己的武館。要將
中國功夫傳遍天下
......來自天津的王家麟,一名桌球球練,三年前被邀請往塞拉耶佛執敎鞭。
第二篇:馬達加斯加的中國情
第6-8集。希望與和諧 一隊中國醫生探訪一個受瘟疫影響的地區,並利用他們的針炙技術,救治了當地的
馬達加斯加人和中國人。 在別人眼中的死亡疫區,卻是一個女華僑的植根樂土,她將
中國的傳統月餅帶到彼邦銷售,自給自足,知足常樂。
第三篇:聖城下相遇的中國人
第9-11集。沙漠上的鮮花。一個來自香港的女子,與認識於泰國的
摩洛哥藉丈夫移居到
約旦南部的以色列境內。在這一片荒蕪的沙漠土地上,她們一家人以農務為生,合力建立一個新生活。日子雖然過得艱苦,但十分滿足。
第四篇:活在世外桃源中
第12-13集。一個年老的中國人離鄉別井,隨波逐流的走到印度洋上的一個純樸島嶼
塞席爾。他到達了這遍樂土後,便誓言不再回頭,要在彼邦終老並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份。這小島也締造了一個中,塞混血兒童的故事,她接受了自己血統的事實,但不理會塞席爾的文化敎育,卻專心學習中國人的語言和文化。
第五篇:中國人在盧安達
第14-16集。非洲的中國菜。故事隨著一個辛勞的中國廚師開始,他為了在非洲建立自己的事業而掙扎。經過了時間的磨練,當地的
盧安達人不但接受了他的中國菜色,更對他的廚藝給與高度的讚賞。來自浙江的
楊棟,為追求在異地建立新生活而遠赴盧安達。 他以中國傳統的針灸技術在首都
基加利的一間醫院為當地人服務。
第六篇:嫁到黎巴嫩的中國女人
第17-20集。五個中國的女子。五個不同的中國女子,不約而同的來到黎巴嫩,各有不同的新生活。上海出生香港長大的京敏敏, 與丈夫經營果園,生活愉快。台灣的羅寶珍,與丈夫開辦五層高的大型超級市場。台灣的王相如,嫁給黎巴嫩的一個巨富,過著富裕的生活。香港的陳霜瑩為香港的前途問題,與黎藉的丈夫移居黎巴嫩。上海姑娘
羅偉,在當地開辦一間針灸治療的診所。
第七篇:迷失的地中海寶石
第21-22集。追逐奧運的美夢。一個香港的計算機工程師放棄了自己的高薪厚職,為了夢想,他走到馬以他當上國家隊的體操敎練。他的心愿是訓練自己的學生,要他們取得奧運會的光榮。氣功師馮德泉,隻身從廣州來到馬以他發揚氣功,為的是在異地找到新希望。
第八篇:日本農村的中國妻
第23-25集。什麼是寂寥。三十八歲的
黃瑩,從家鄉天津嫁到日本,她以「出閣」作為「出國」的一種手段,只希望離開中國, 她不喜歡其丈夫,亦不習慣於工廠工作的生活,更不滿日本的冷漠文化,她視日本為她的「踏腳石」,將來會抓緊機會離開日本到其它地方。
第九篇:神秘的百慕達的中國人
第26-28集。家庭觀念。來自
開平的方劍華身上,我們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在中式快餐店當廚師的他,
百慕達不是他的天堂,只是賺錢的地方。他用盡所有辦法,甚至不介意花光積蓄,申請在國內的哥哥來一起工作。來自香港的陸志強,十七年前突然放下一切,走到
百慕達的餐館工作,他先後與兩個當地女人結婚,但都離婚收場。未來,他希望能娶一個中國女人。
第十篇:撒哈拉的邊緣的中國人
第29-31集。教育在
不一樣的天空。台灣出生的舒熙梅,在美國攻讀博士時認識突尼西亞籍的丈夫。婚後隨丈夫到突尼西亞,精通英語,法語,阿拉伯語和國語的她在當地大學敎英文,更是當地住得最久的華人,受當地社會敬重。現時,她所敎的大學剛成立了中文系,我們更可聽到突尼西亞學生在悠悠的唱頌中國歌。
第十一篇:布拉格追夢的中國人
第32-34集。在東歐落地生根:一個女武術高手,由天津遠赴
捷克的
布拉格,希望中國武術發揚光大,夢想帶領一班學生進軍奧運。為表示支持,她的丈夫放棄了在國企的營業經理的工作,隨太太飄洋過海追逐夢想,為了維持生計,他到市場買賣雜貨,愛太太愛得義無反顧。在
北京大學法津系畢業的
李永華卻鐘情於耕種,他希望在外國種植中國人的瓜菜,他儲夠錢後便買了四塊田,希望中國人的瓜菜自此便可在外國落地生根。
第十二篇:巴西黃金夢
第35-37集。新一代的異地黃金夢。中國人踏足巴西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代的中國人,在巴西有何轉變呢?十四歲的
楊超於兩年前來到巴西,他的家人為了完成男孩的夢想,不惜受著分離的痛苦,老遠的送他到這個「足球王國」學踢足球。在巴西的黑市勞工葉小姐,為逃避追捕而受傷,弄成半身不遂,但她對離開中國到來做黑市居民永不言悔,說是值得的。
第十三篇:勇闖亞馬遜的中國人
第38-40集。美夢河中尋。六十一歲的香港人,二十四年前來到
亞馬孫河。在當地做過工廠工人,餐館,小食店等雜工,最後決定在
瑪瑙斯售賣布匹。為了生活,他要在這個困苦的環境更加努力工作。孫華傑,山東人,想要闖一番事業,在二十四歲時乘坐郵輪由台灣到巴西,輾轉來到亞馬孫河。他自創首箇中式自助餐很受當地人歡迎,更成為鎮店之寶。
幕後故事
在中國古老的文化中,兩千年來始終有一個原則:父母在,不遠遊。而多少年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人卻因為戰亂,因為貧困,或者為了理想不得不離開父母,背井離鄉。他們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那樣,落到了世界每一個角落,生根開花。
中國人說:“有水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1998年歲末,在香港,很多人每天都要在晚上10點半鎖住亞洲電視的頻道,為了看這個台連續40天的一檔紀錄片———《尋找他鄉的故事》。每一集25分鐘,那25分鐘把觀眾帶進了一個悠悠綿長的情感之中。
紀錄片拍攝的全都是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的故事。不是
楊振寧、
霍英東、
崔琦那樣的“傑出華人”,他們只有一個名字:中國人。他們的面孔也許已經不是黃皮膚、黑眼睛了,但他們依然固執地用老輩人的語言說:
“我是中國人。”
亞視的高級製作經理鄧婉媚說:
“我們對著一張世界地圖,視線落在非洲、拉美、太平洋,落在撒哈拉沙漠、巴爾幹半島。我們問自己,這裡有中國人嗎?最令我們驚異的是,在完全不可想像的艱苦條件下,都可以看到中國人的身影,都可以聽到熟悉的鄉音。” 許許多多的香港人都在這個時段,鎖住了這一頻道。
“我的心一直思念中國”
吳國華,今年23歲,剛剛從大學畢業來到亞視,就趕上了這部片子的拍攝。他坐在我對面,用極其生硬的國語
問我:
“你想知道什麼?”
“最讓你感動的東西。”
馬達加斯加,位於印度洋東部,與非洲大陸隔海相望。
100年前,法國殖民者為了在這座島上修建鐵路,從中國東南沿海販賣了大量的中國人到這個熱帶島國。一位當地的學者說,法國人在統治越南的時候,就知道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民族,所以讓中國人來修鐵路。
最初踏上馬達加斯加的土地,
吳國華覺得這裡太落後了。儘管他們所到的
塔馬塔夫市算是當地一個繁華的海港城市。公路坑坑窪窪,當地人說,這裡的公路可以養魚。偶爾能看見殖民地時的一些建築。但是在路邊,基本上是用樹皮和草搭起來的房子,這是當地土著的家。
“最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在這些屋子中間,居然有一座地地道道的關帝廟。” 廟主姓岑。岑先生已經66歲了,乍一看去,他的面部特徵與當地人差不多,膚色黧黑,眼窩深陷。一開口卻是一口純正的廣東話,略帶
順德口音。
進到廟裡,岑生正在為前來燒香抽籤的人們解簽,他在紙上用毛筆寫著什麼,寫出來的漢字真好。
來來往往的香客不算少。仔細辨認,能看出他們的東方血統。岑生說:
“在馬國出生的混血兒被稱為牛頭,因為馬國貨幣上有牛的圖案。你們看今天來的這些信徒,膚色比我還深,可他們也來拜神祈福。因為老祖母叮囑過他們,初一、十五可要來燒香啊。” 誰也說不清這座關帝廟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岑生說起碼有70多年。中國人就在這裡燒香祭祖,寄託對家鄉的思念。
岑生是土生土長的馬達加斯加人。和許多在這裡的順德人一樣,父親來到這裡,為的是能賺些錢,然後回家娶親。正打算歸國的時候趕上了
七七事變。父親不得已娶了一個當地的女人,生下了三個兒子,岑生是長子。在
馬達加斯加的土地上,他長到了12歲。
從他記事的時候開始,就看見每天早上,父親都要拜天。
“我們兄弟還年幼的時候,父親就要求我們,每天早上,雙手合什,面朝東方,用廣東話說一遍:廣東順德郭岸,岑開發。每個孩子都得跟著他複述一遍。父親的名字叫岑開發。他對我們說,千萬不要忘本,如果有一天爸爸不在了,有人問起你們的家鄉是哪裡,你們就知道自己是廣東順德人。你們回到順德,憑著這句話,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家。” 一直到今天,岑生從不間斷地每天進行一遍這種特殊的拜天儀式,而現在跟著他每天用廣東話複述這句話的是他的幾個非洲女兒。
對於父親來說,去國還鄉終於只是一個夢。臨死前,他對著三個孩子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回到中國,讀書,受教育,娶唐人女子為妻。
50年代初,戰事平息。母親牢記丈夫的囑託,一定要讓孩子回到中國。一天,媽媽給孩子們穿上新衣服,揣上幾塊平常難得一見的糖果,把他們帶上了輪船,囑咐孩子,千萬別亂跑,晚上就來接你們下船。
誰知與母親這一別竟是永訣。晚上,輪船駛出了
塔馬塔夫海港。三個孩子留在了船上。數月後,岑生和弟弟輾轉回到了廣東順德。這是父親魂縈夢繞的故土。雖然父親的屍骨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可岑生覺得,父親的魂也隨他們兄弟回到了祖國。
岑生在順德讀書長大。到了談論婚嫁的年齡,堂姐說,你父親早已叮囑過我們一定要為你找一個唐人女子結婚。遠在馬達加斯加的堂兄同意了他的婚事。他終於又完成了父親的一樁心愿,在中國娶妻生子。
十年動亂,岑生
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他不得不攜妻一起來到香港。好歹這裡還是中國人居住的地方。他進了一家工廠做工。然而不久後,
港英政府宣布,岑生是馬達加斯加人,沒有居港權。
萬般無奈,岑生終於又回到了馬達加斯加,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
“對著鏡子,看鏡中的自己,我覺得自己長得和馬國人一模一樣,但是,再仔細看父親的照片,我又覺得自己長得很像父親,我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我每天在心底里把自己當成中國人。可是我的中國身分終於沒有被認同。”
岑生站在家中的一個
五斗櫥前,說著上面的那些話,表情安詳恬靜。五斗櫥上擺放著中國的紫花磁茶具。牆上是一個鏡框,就像許許多多老式的
中國家庭一樣。裡面擺滿了黑白照片。他指著一張東方女子的照片說,這是我在香港工廠時的同事,她叫李潔貞,30年不通音訊了。
岑生天天面對著這張中國舊友的照片,他想證明什麼呢?
在岑生的關帝廟裡,有一個神龕前,供奉著數千張已經泛黃了的照片,照片上全是中國人,全是客死他鄉的中國人。有的還穿著滿清時代的服裝。也許這張張照片,只是他們一生中唯一的一張。人死在了異鄉,關帝廟卻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在塔斯塔夫的公共墓地,有三個寫著中文的墓碑,墓碑上沒有刻下逝者的姓名,只有大伯公、二伯公、三伯公的稱謂。這裡埋葬著三個最早來到馬達加斯加的中國人,墓碑是後人立的,沒有人知道他們姓甚名誰。可這是
馬達加斯加的唐人的根。
在關帝廟為善男信女們解簽,是岑生的主要工作,可他自己卻始終不曾在這裡抽過一簽。
“不是不信,而是不敢。30年前從香港乘船回馬達加斯加,我和太太抽了一簽。簽的意思很不好,說我們倆當中會有一人遭到不幸。我太太哭了,問我怎么好啊。可是世事艱辛,我們也只有硬著頭皮上了船。” 回到馬達加斯加,夫婦倆先是在華僑總會教中文,後來學校沒錢關了門。兩人只好做些小生意維持生計。不幸終於降臨了,一天晚上,岑生到外地送貨,只留妻子在家,一個當地黑人闖入岑家,殺害了岑生的妻子。
從此岑生再也不敢抽籤了。
妻子為他留下了7個大大小小的孩子。為了這些孩子,岑生最終還是違背了父親的願望,娶了一個當地的黑人姑娘為妻,照顧孩子們。
岑生與第二個妻子生的三個孩子也已經長大了。每天,他在
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下兩行漢字,讓這三個完全是
非洲人模樣的女兒跟著他念:
“我是中國人,是廣東順德人。”
岑生說:
“我心中一直在思念中國,無論我在這裡住了多久,都不會改變的。”
中東和非洲的中國女人們
曾不斷地聽說中國的女人們的故事——誰誰誰為了出國而嫁人,甚至不惜用青春來換取一張西方國家
綠卡。
《尋找他鄉的故事》卻告訴了我一些亞非土地上的中國
女人的故事。蕭美儀是所有攝製組中國語說得最好的香港姑娘。她一直不停地講著,把她自己見到的和她的同事們的故事一股腦端給我——我去的是以色列,採訪一個在約以邊境大沙漠裡種菜的女人。我們稱她“阿儀”。阿儀37歲,看起來很年輕的樣子。她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可我覺得她還是一個女孩子。她是在香港長大的。見到她的時候,我實在不理解,沙漠裡40多度,她為什麼要來這裡。她說她不喜歡香港,香港太鬧太嘈雜。
阿儀的家離城裡四個小時的車程,可是離
約旦邊境只有200米。說不清什麼時候有炮擊,什麼地方有地雷。可是阿儀對這個已經很淡漠了。
每天阿儀穿著T恤短褲,赤著腳走來走去,皮膚曬得黑黑的。她說她特別喜歡這裡。 其實她很困難,她的家陳設簡單。政府給他們每戶貸款8萬美元,讓他們到這裡種菜。3年了,年年虧本。但她很開心。我覺得很奇怪,她有什麼可開心的。那裡只有30多戶人家,她就像沙漠裡的
三毛一樣。
沒有電,白天只有用太陽能。沒有暖氣,沒有空調。出去買東西,開車要開一個小時,自己種菜,自己種水果。孩子的學費還沒有下落。這裡沒有電視,沒有超級市場,沒有警察,沒有診所,只有一個外地的醫生,每星期來兩次,一次只有一個小時。
不過阿儀還是很滿足,她說三年前一個兒子哮喘病突然發作,她趕緊給那個外地的醫生打電話,過了10分鐘,醫生就來出診了。因為這個,阿儀自己也學著治些小病,問題嚴重了才給大夫打電話。
我們攝製組在沙漠裡住了三天,我才漸漸理解了阿儀。
阿儀的家是潮州人。按照潮州的傳統,家裡的女兒一定要幫助父母操持家務。父親是賣魚的,從小她就不停地從早忙到晚,幫助父親收拾魚攤。沒有假期、沒有休閒。
從小阿儀就渴望著看看外面的世界。終於,從學校畢業,阿儀開始民隻身旅行。在泰國的時候,她遇到了一個
摩洛哥的小伙子。兩人一見鐘情。不久他們在美國定情,最後在
賽普勒斯結婚。走了許多地方之後在以色列安了家。
在這個大沙漠裡,成天
烈日炎炎,就是一棵小草,也給人以生命的象徵。
我問阿儀:
“為什麼要到沙漠裡來?”
“不是我挑的,是我老公定的。中國人說嫁雞隨雞,我既然嫁給了他,當然要和他在一起。我喜歡這種生活,以前看美國西部牛仔片,覺得特別羨慕。這種地方非常好。”
阿儀對香港一點也不留戀,但她卻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學中國話。我拍的是阿儀的故事。你有沒有看過
張三拍的那一集,也是在
馬達加斯加,是黎伯的故事。黎伯84歲了,在非洲生活了60多年,他太太是50年代初從順德鄉下隻身一人嫁過來的。在順德舉行婚禮的時候,沒有新郎,按照當地的風俗,她是和一隻雞拜堂成婚的。然後就坐了幾個月的船,自己一個人,從順德到菲律賓、新加坡、模里西斯,終於來到了8000公里之外的馬達加斯加,就憑著一張黎伯的照片,找到自己的丈夫。
我們見到她,問她到非洲後悔不後悔。她說,沒有、沒有,一天都沒有後悔過,很幸福的。真的,我們見到的黎伯黎太,七八十歲的人,又健康又快樂。結婚50年,黎伯黎太養育了8個子女,黎太每天給黎伯做中國菜,從來不變。
在黎巴嫩還有6個
中國女人,都是因為嫁給了黎巴嫩的男人所以到那裡生活。他們中間有香港的、內地的,也有台灣的。只有一位有工作,她原來是上海的醫生。其餘的人就是作太太了。
她們說,如果將來我死在丈夫前面,我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運回中國,如果我丈夫比我先死,我就一定要回到中國度過餘生。無論我們嫁到哪裡,我們都還是中國人。是中國人就一定要回去的。
劉雯是上海姑娘,一直到今天,說話還是上海國語。12年前她從上海化工學院畢業,頂著父母的壓力,嫁給了當時班裡的同學、
突尼西亞小伙
阿里。
劉雯的家在突尼西亞南部,就在
撒哈拉沙漠的邊上,這裡蒙面的女人顯然比北方多,說明這裡比北方更加不
開化。12年來,她是這個城市唯一的中國人,而且一直呆在這裡。
劉雯說,這裡的生活條件比上海差遠了,但比我剛來的時候好多了。
生活條件很窮,但是劉雯從來沒有想過要出去找一份工作,因為這裡是一個男尊女卑的國家,她只能安心做家庭主婦。
劉雯已經完全熟悉了一個北非穆斯林的媳婦應該做的事。每天帶著一個買菜的籃子,這是這裡的女人不可缺少的。她學會了洗羊腸子,她說這是這裡考驗一個媳婦是否合格的主要標準。
“現在婆婆對我已經很滿意了。”
最近,劉雯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是個二層樓,但是,房子很簡陋,樓梯沒有護欄,非常危險,母親必須寸步不離自己的孩子。12年了,劉雯就是這樣,努力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她說她在大學裡學的全部專業都忘得光光的。
我真的不能理解她,一個漂亮的上海姑娘,現在變得皮膚粗糙、雙手粗壯。
劉雯帶著我們走遍了當地的市場,介紹當地的風俗。在鏡頭前,她一直是笑著的。但到後來,我們感覺到她內心的酸楚。我們問她:
“如果將來你的孩子長大了,也要嫁到國外去,你會怎么樣?”
“絕對不可以。我一定不能允許孩子這樣做。我自己知道那是什麼滋味,”
儲阿生的盧安達傳奇
盧安達在國際新聞中,這是一片死亡的土地。
而盧安達的中國人儲阿生的故事,卻讓我感到了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如同野草般頑強的生命力。
“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樸的。因為中國人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淳樸。除了我上面提到過的那三種之外,還應補上一條,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靈敏。” 儲阿生是中國安徽人。1995年到
烏干達做廚師。大概是因為名聲在外,第二年,盧安達首都
基加利最好的一家
中國飯店以1000美元的月薪,聘他擔任總廚師長。對當地普通人來說,1000美元是一個天文數字。在地,一般人的月收入大概只值50港幣。
儲阿生給人的感覺像是一個公關先生。高高的個兒,穿著一件牛仔襯衫,帶一頂網球帽,挺拔而有活力。儲阿生今年只有36歲。
每天早晨,他帶著一個黑人助手,走在基加利的大街上。採購是他每天的第一項工作。在這裡,無人不識中國廚師儲阿生。他走到那兒都有人過來招呼他,跟他握手。在人群中,儲阿生顯得特別惹眼,他比本地人高出一個頭,膚色最淺,笑著沖人們招手、拍肩,像是在合肥的哪個市場遇到了鄰居。
買豆腐,差不多400法郎一塊,還有柿子椒、西紅柿、蔥、
豆角,這和在國內都沒什麼差別。然後到有錢人才光顧的超市里買凍蝦以及中國調料。這都是從肯亞的
奈洛比運來的。
市場上的人摩肩接踵,賣東西的似乎比買東西的還多。許多無家可歸的孩子爭著來為中國的廚師拎東西,這樣,就可以得到100
法郎的報酬。
因為5年前的那場
大屠殺,盧安達的孩子多已經淪為孤兒,人們的生活極為困苦。可是在那家中國飯店,卻感覺不到貧窮的影子。儲阿生說在這個國家,從總統到所有的高官,都認識他,因為他們都是中國飯店的常客。很簡單的一盤宮爆雞丁什麼的,也要合人民幣100多塊錢。這種價位,普通人絕對不敢問津。這位總廚師長經常走到客人們身邊,和這些達官貴人握手寒暄。
談起中國菜,儲阿生特別得意。
“中國烹調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以前這裡的非洲人根本不了解中國菜,是我把它帶到了這裡。我是這裡唯一的中國廚師,不過我現在已經帶出了幾個徒弟,這些黑人也會做中國菜了。” 儲阿生的故事成了盧安達的一個傳奇。
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糊裡糊塗地到了這塊土地上。70年代末他高中畢業,趕上了最後一撥上山下鄉。1980年回到城裡。沒有考上大學,就進了一家單位,每天上班下班。儲阿生覺得生活真沒意思,他開始進夜校補習功課。後來考上了業大的法律系。畢業之後又被卷進了闖海南的潮流中。
闖蕩海南的人大都償夠了失敗的滋味,儲阿生也四處碰壁。1989年,他申請去美國。等簽證的期間開始學習烹調術。可惜他遭到了美國使館的兩次拒簽。
實在沒轍了,正趕上有一個去
烏干達的機會。儲阿生一直盼望著能到世界各地看一看,既然美國去不成,就掉頭往非洲也不錯。
他終於在非洲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廚師。他說,他在盧安達掙到了他一生中最多的錢。
在1998年秋天的時候,儲阿生離開了盧安達。下一個目標是
蒲隆地。這是一個他從來沒去過的國家,他決定結束打工生涯,到蒲隆地開辦一個中國飯店,他自己就是那家中國飯店的老闆。
“中國人真的很棒!”
在香港,我採訪了七八個攝製組的編導記者。對每一個人,我都會問一個問題:
“你們遇到的所有海外華人,無論是來自香港、內地或是台灣,他們自己把自己當成哪裡人?”
“中國人啊,所有的人都稱自己是中國人。不分地域,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
從他鄉歸來,每一個人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張三說:“回歸了,我才漸漸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了,這次出去,真的對中國人的身分挺驕傲的。”陳慧怡說:“單是看中國人,並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但相比當地人,中國人真的很棒。一有機會發展,就會很有成就。”
在
塞拉耶佛,到處都是寫著“地雷!地雷!”字樣的帶子橫在街頭草地和建築物的廢墟上。鄧婉楣說,在這個城市裡見到最多的就是墳墓,很新的墓碑上,都是特別年輕的面龐。塞拉耶佛內戰三年,差不多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可是中國人真的很棒,就是在這片廢墟上,我們見到了香港來的郭偉江。他認定戰亂一定會給他帶來商業機會,果然,他到這裡來只有兩年半,就已經開了多間時裝店、餐館和百貨店,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成功商人。
轉了一圈,吳國華發現,還是香港最好。
好在哪兒?
啊呀,在非洲,節奏那么慢,他們說話也是慢慢的。商店5點鐘就關門了,6點以前要是還沒吃飯,這一天就別想再找到吃飯的地方了。可是在香港半夜12點下班,還可以約朋友出來吃飯。
你們覺得,在海外的中國人與當地人主要區別在哪裡呢?
中國人很勤勞,當地人很懶散,比如在
亞馬遜河,不工作也可以生活,可以吃香蕉、釣一條魚也行,餓不死。可中國人不會因為僅僅吃飽了飯就行了。他們走到哪裡都是最好的。這就是我們感到驕傲的。
中國人有理想,比如想多賺一些錢,想乾一番比較大的事業,當地人吃什麼住在哪裡都沒所謂了,有了錢就不工作了,吃完了花完了,就再去掙。
你們遇到的內地、香港、台灣人,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嗎?
有,香港人的國家觀念大概要淡一些,因為香港畢竟是一個城市嘛。在
塞拉耶佛有一個女孩,她是北京來的,她很想找一個
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小伙子作朋友,她說他們有很大的權力,可以到她的餐館吃飯,可以賺錢又可以不交稅。大概只有北京的女孩才能想出來。
10個攝製組幾乎在同時出動,這大概是其拍攝當年亞視最大的行動了。每個人都被要求打預防針,吃各種預防藥,直吃得大家噁心頭暈。不過最讓他們噁心頭暈的還是漫長的旅途。為了到
馬達加斯加,前後10次轉機。蕭美儀到巴西的亞馬遜河,連續50多小時在飛機上、機場裡,憋悶壞了。還有人摔斷了胳膊腿,有人食物中毒。
我問他們怎么找到這些中國人的。
找
中國餐館啊!隨便哪個國家肯定有中國餐館,中國人走到哪裡都要吃中國菜,只要找到中國餐館就一定能找到中國人,只要找到一個中國人,就一定能再找到第二個、第三個。
“有水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1999.02.15
電子音樂
合成電子技術和喜多郎對生命的深思匯集合成悠遠寧靜而又略帶鄉愁般憂傷的曲風更為節目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