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公元764年二月由閬州還成都的途中所作的組詩,共五首。其中第四首描寫了詩人重返草堂的歡樂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韻味圓滿,辭采穩重勻稱,詩句興寄微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 作品別名: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其一】
得歸茅屋赴成都,直為文翁再剖符。
但使閭閻還揖讓,敢論松竹久荒蕪。
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酤。
五馬舊曾諳小徑,幾回書札待潛夫。
【其二】
處處青江帶白苹,故園猶得見殘春。
雪山斥候無兵馬,錦里逢迎有主人。
休怪兒童延俗客,不教鵝鴨惱比鄰。
習池未覺風流盡,況復荊州賞更新。
【其三】
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
過客徑須愁出入,居人不自解東西。
書籤藥裹封蛛網,野店山橋送馬蹄。
豈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飲醉如泥。
【其四】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⑵。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⑶。
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⑷。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⑸。
【其五】
錦官城西生事微,烏皮幾在還思歸。
昔去為憂亂兵入,今來已恐鄰人非。
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
共說總戎雲鳥陣,不妨遊子芰荷衣。

注釋譯文

⑴嚴鄭公,即嚴武。公元七六三年,嚴武封鄭國公,故稱嚴鄭公。
⑵“常苦”二句是說打算回去後修補欄檻。杜甫在成都草堂曾設定水檻,所謂“新添水檻供垂釣”,其目的在於防護沙岸崩塌,損壞藥欄。此時一年多沒回去,恐怕藥欄也要陡從江檻一道兒落進水裡了。此詩前四句都是預擬整理草堂之事。
⑶“新松”二句言回草堂後還要清理一切花木。新松,指前此手種的四棵小松。這兩句斬釘截鐵的話也流露了杜甫那種善惡分明、愛憎分明的思想和性格,富有教育意義。如果以為杜甫只是對“新松”“惡竹”而發,那是很不夠的。《齊民要術》:“竹之醜者有四:曰青苦、白苦、紫苦、黃苦。”所謂惡竹,當指此類。
⑷“生理”二句自訴窮老,希望朋友照顧,是寄詩本意。黃閣老,指嚴武。唐時兩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官員相呼為“閣老”。嚴武此時以黃門侍郎為戍都尹,故稱“黃閣老”。紫金丹,燒煉的丹藥。這句是說怕只有神藥仙丹才能挽救我的衰老呢。
⑸“三年”二句申明上文。公元七六二年七月杜甫與嚴武分別後,漂泊梓州、閬州,至是,前後搭三年。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頭。前聞其語,今身經其事,故曰信有。古樂府有《行路難》曲。

創作背景

公元七六四年正月杜甫攜家由梓州赴閬州,準備出峽。二月,聞嚴武再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同時嚴武又先有信邀請,於是便決定重還成都。這五首詩就是杜甫由閬州還成都的途中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其四
第四首詩的首四句是詩人構想回成都後整理草堂之事,但卻給人以啟迪世事的聯想:“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大意是說:自從離開草堂,常常焦慮沙岸崩塌,損壞藥欄,現在恐怕連同江檻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這雖是詩人遙想離開成都之後,草堂環境的自然遭遇,但這也體現了詩人對風風雨雨的社會現狀的焦慮。“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當年詩人離開草堂時親手培植的四株小松,才“大抵三尺強”(《四松》),詩人很喜愛它,恨不得它迅速長成千尺高樹;那到處侵蔓的惡竹,即使有萬竿也要斬除。詩人喜愛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隨時態而變,詩人痛恨惡竹,是因惡竹隨亂而生。這兩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應須”四字上。楊倫在《杜詩鏡銓》旁註中說:這兩句“兼寓扶善疾惡意”,這是頗有見地的。亂世的歲月里,詩人的才幹難以為社會所用,而各種醜惡勢力競相作充分表演,詩人由此感慨萬分。這兩句,深深交織著詩人對世事的愛憎。正因為它所表現的感情十分鮮明、強烈而又分寸恰當,所以時過千年,至今人們仍用以表達對於客觀事物的愛憎之情。
此詩的後四句落到“贈嚴鄭公”的題意上。“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生理,即生計。黃閣老,指嚴武。唐代中書、門下省的官員稱“閣老”,嚴武以黃門侍郎鎮成都,所以這樣稱呼。金丹,燒煉的丹藥。這兩句說,詩人的生計全憑嚴武照顧,衰老的身體也可託付給益壽延年的丹藥了。這裡意在強調生活有了依靠,療養有了條件,顯示了詩人對朋友的真誠信賴和歡樂之情。最後兩句,詩人忽又從瞻望未來轉到回顧過去,有痛定思痛的含義:“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詩人自762年(寶應元年)七月與嚴武分別,至764年(廣德二年)返草堂,前後三年。這三年,兵禍不斷,避亂他鄉,飄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頭了。詩人過去常讀古樂府詩《行路難》,等到身經其事,才知世事艱辛,人生坎坷。“行路難”三字,語意雙關。一個“信”字,包涵著詩人歷經艱難困苦後的無限感慨。
全詩描寫了詩人重返草堂的歡樂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韻味圓滿,辭采穩重勻稱,詩句興寄微婉。詩人將歡欣和感慨融合在一起,將瞻望與回顧一同敘述,更顯出了該詩思想情感的深厚。

名家點評

其一
《唐詩鏡》:三、四語意老傑,以下道出喜意浮沉。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情至之語,為中晚別開一局。又曰:詞極虛婉,句句字字從真情實意打出精神,可謂探驪得珠。
義門讀書記》:言成都可居,舊所深悉;然所以復來,故非為此。正呼起落句也(“魚知丙穴”二句下)。
其四
《李杜詩選》:
劉曰:歷練慷慨,興恨苦外。
《唐詩鏡》:
三、四老筆,頓覺懷抱可想。結語喜極追悲,感知己情探,語往往顛倒入妙。
杜臆》:
“新松”一聯,亦有感於時事而不覺露之,亦見此老經世之略。
《義門讀書記》:
以下二篇又反覆洗髮,總為“文翁再剖符”之意。
杜詩鏡銓》:
二句兼寓扶善疾惡意(“新松恨不”二句下)。痛定思痛、語極沉著(“三年奔走”二句下)。此首言再葺草堂,得依嚴公暫爾休息之樂。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三、四老筆髙調,寫眼前語並無淺俗之慮。五、六“黃閣老”、“紫金丹”,莽態自喜,大有氣格。比之上篇。彼為婉便,此特峭拔矣。
其五
《唐詩鏡》:
五、六,披寫本懷,痛癢自悉,高襟老氣,令人可仰。
《杜臆》:
“側身天地”句,自寫小影;“回首風塵”句,向述近狀。結語謂有嚴公之雄略,則蜀安而已之芰荷衣亦無恙矣。五作意極條達,詞極穩稱,都是真人真話,詩只應如此。
讀杜心解》:
五、六,為一詩骨子,亦五詩質乾。……尾聯再繳清面目,與首章之起相呼應,是五首總結。
《杜詩鏡銓》:
到此又不免觸出無聊心事(“錦官城西”二句下)。劉須溪云:歷練慷慨,無限言外(“側身天地”二句下)。
《昭昧詹言》:
起二句敘事點題。三、四展宕,空轉真切。後半真至而蘊藉有味,下語得體。蓋謂有嚴公將略,則遊子可以優遊托足也。
《唐宋詩醇》:
數詩情致委折,骨肉停勻,杜詩之最近人者,末篇特用拗調,節奏極佳。
總評
《讀杜心解》:
五詩之致嚴也:首篇述來因,二篇邀游賞,三篇再速駕,四篇訴生計,末篇預歸功。其自敘也:首篇,提出將赴之由;二篇,泛說堂邊野趣;三篇、懸揣目今荒穢;四篇,逆計歸時整頓;末篇,申繳將赴之故。
《杜詩鏡銓》:
邵子湘云:五詩不作奇語高調,而情致圓足,景趣幽新,遂開五谿、劍南門戶。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像杜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