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漢語漢字)

封(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封(拼音:fēng)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種樹。封的本義是種樹。古代諸侯受命建國後,即在所封疆土的邊界上培土種樹,故引申為邊疆、邊界。後來又引申指給予稱號或官爵,再引申為禁止、限制等。由禁止、限制等意義引申為堵塞、封閉、包裹等。作名詞指用於封裝東西的紙包或袋子;作量詞,則指包裹或封裝起來的東西。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
  • 漢語拼音:fēng
  • 注音符號:ㄈㄥˉ
  • 平水韻部:上平二冬 
  • 部首:寸
  • 筆畫數:3+6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異體:𡉚、𡉘、𡊋、𡊽、𡎈
  • 統一碼:基本區-5C01
  • 五筆:FFFY
  • 倉頡碼:GGDI
  • 鄭碼:BBDS
  • 四角碼:44100
  • 字級:一級(1366)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寫,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封”最早和“(簡體)”是同一個字,圖1、2是甲骨文,即“豐”字,下像土堆,上為樹木,全字為植樹於土上之形。古代植樹於土堆以為封域,豐字正像其形,可見“豐”即“封”之初文。西周文字繼承商代文字的寫法,如圖3;有的字形開始增加“”符(圖5)。“又”本義是手,表示用手種樹。此“又”符到了《說文解字》小篆變為“寸”,成為“封”字的固定偏旁,延續至今。《說文》古文的寫法與商周“封”字初形略同,見圖4。《說文》籀文(圖6)把“土”和“豐”分置左右,圖14的寫法略同。中山王鼎則增加“田”符(圖7),屬於疊加意符的現象,這種寫法又省略為“𤰫”, 《說文》誤以為“”字古文。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的表現。大約從戰國開始,“封”左上角的樹木形逐漸變得和小篆的“”字相近,以至於許慎認為“封”字從“之”。隸書(圖11-12)對筆畫進行了整合,左部寫作“圭”,右部寫作“寸”。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fēng
名詞
〈文言〉疆域;分界。
boundary
左傳·僖公三十年》:“(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莊子·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
封界
〈文言〉領地;邦國。
《尚書·蔡仲之命》:“肆予命爾侯於東土,往即乃封。”
〈文言〉墳墓。
後漢書·東夷傳·高句驪》:“金銀財幣盡於厚葬,積石為封,亦種松柏。”
禮記·禮器》:“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
〈文言〉墳狀的堆積土。
mound
列子·楊朱》:“聚酒千鐘,積曲成封。”
〈文言〉物體隆起之處。
說文解字·牛部》:“牛……像角頭三、封、尾之形也。”
〈文言〉封禪時所建的祭壇或刻石。
史記·孝武本紀》:“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封事,古代臣子向帝王遞呈的密封奏章。
《漢書·魏相傳》:“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
新唐書·魏徵傳》:“時上封者眾,或不切事,帝厭之,欲加譙黜。”
封起來的或用來封裝東西的紙包或紙袋。
司馬光《答彭寂朝議書》:“雖市廛畎畝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封套;賞封;信封
(Fēng)古地名,在今陝西省風陵渡鎮東。
戰國策·燕策二》:“我下枳,道南陽封冀,包兩周。”
(Fēng)姓氏用字。參看“封姓”。
動詞
〈文言〉堆土植樹為界。
《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溝封之。”《周禮·地官·野人》:“掌詔王之社,為畿對而樹之。”
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名號等賜給臣子。
confer upon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
《墨子·魯問》:“請裂故吳之地方百里以封子。”
封地;封王;分封
帝王築壇祭天地及四方山嶽之神。
周禮·春官·肆師》:“類造上帝,封於大神。”
〈文言〉堆土;培土。
《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周易·繫辭下》:“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文言〉埋葬。
《左傳·文公三年》:“遂自茅津濟,封餚屍而還。”
〈文言〉引申為斂藏。
江淹《麗色賦》:“鳥封魚斂,河凝海結。”
嚴密蓋住、關住或堵住等,使不能通行或隨便打開。
seal;close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巴金《等著,盼著》:“他們封住了人們的口,卻封不住人們的心。”
封閉;封鎖;封山育林
限制,禁止。
limit
資治通鑑·後晉齊王天福八年》:“使者督責嚴急,至封碓磑,不留其食。”
封殺;封禁;查封;固步自封
形容詞
〈文言〉大。
big
《詩經·周頌·烈文》:“無封靡於爾邦,維王其崇之。”
〈文言〉富厚。
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
量詞
古代地積單位。
《漢書·刑法志》:“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
用於封套盛放的東西。
巴金《春》十七:“周伯濤吩咐陳氏到左上房去搬出三封銀圓交給覺新。”
fèng
名詞
〈文言〉同“”。 菰根。
淮南子·天文訓》:“丙子乾戊子,大旱,瓜封熯。”
biǎn
動詞
〈文言〉棺木下葬。
《禮記·檀弓上》:“還葬,縣棺而封,豈有非之者哉!”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下】【土部】府容切(fēng)
爵諸矦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𡉚,古文封省。
𡉘,籀文從豐。
〖注釋〗徐鍇曰:“各之其土也。會意。”

說文解字注

爵諸侯之土也。
註:謂爵命諸侯以是土也。《詩》毛傳:之子,嫁子也;之事,祭事也。莊子之人也,即是人也,然則之土言是土也,其義之土,故其字從之土。引申為凡畛域之偁。《大司徒》注曰:封,起土畍也。封人注曰:聚土曰封,謂壝堳埒及小封疆也。冢人注曰:王公曰丘,諸臣曰封。又引申為大也,又引申為?固之偁。
從之、土,從寸。
註:合三字會意。府容切。九部。
寸,
註:逗。
守其制度也。
註:此說從寸之意,凡法度曰寸。尊字,寺字下皆曰有法度。
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註:此用孟子及王制之說。所謂制度也。
𡉘,籀文封,從豐土。
註:從土,豐聲也。
𡉚,古文封省。
註:無寸也,從㞢土,則與㞢部讀若皇者同字,猶豕亥古文同作?也。艸木𡚶(妄)生字之在土上,之之本義也,爵諸侯之土字從之土,之之引申叚借義也。

廣韻

府容切,平鐘幫 ‖封聲東部(fēng)
封,大也。國也。厚也。爵也。亦姓,望出渤海,本姜姓,炎帝之後,封鉅為黃帝師。又望出河南,《後魏官氏志》云:“是賁氏後改為封氏。”府容切。五。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字部】封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6
古文:𡉘、𡊽
《唐韻》府容切。《集韻》《韻會》方容切,竝音崶。《說文》:爵諸侯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徐曰:各之其土也,寸守其法度也。本作封,隸作封,從圭所執也。《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告后土。註:封,土地之事也。
又《大戴禮》:五十里而封。
又《前漢·刑法志》: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
又封疆之官曰封人。《周禮·地官》:封人掌設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
又大司徒之職: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溝封之。註:封,起土界也。土在溝上謂之封,封上樹木以為固也。
又大也。《詩·商頌》:封建厥福。《書·舜典》:封十有二山。孔傳: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
又封禪,祭名。積土增山曰封,為墠祭地曰禪。《孝經緯》:封於泰山,禪於梁甫。《白虎通》:王者封禪以告太平。金泥銀繩,封以印璽。孔子登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封是也。
又聚土曰封。《周禮·地官·冢人》: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樹數。
又培也。《吳語》:封殖越國。註:壅本曰封。
又富厚也。《史記·貨殖傳》: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又凡專利自私曰封。《詩·周頌》:無封靡於爾邦。《禮·王制》:名山大澤不以封。鄭註:與民同財,不得障管也。
又緘也。漢制,奏事皁囊封板,以防宣洩,謂之封事。
又《前漢·平帝紀》:諸乗傳者,持尺五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
又國名。《禮·明堂位》:封父龜。註:封父,國也。
又州名。蒼梧郡地,隋為封州。
又姓。黃帝時有封鉅。
又賁氏改封氏。
又穿封,複姓。
又土精。《白澤圖》:物如小兒手,無指,名封。食之多力。
又封豕,大豕名。
又去聲。《廣韻》芳用切,音葑。《書·蔡仲之命》:往即乃封。徐邈讀。
又葉府良切,音方。韓愈《李道古銘》:本支於今,其尚有封。葉下亡。封字從𡉚從寸作。
《說文解字》書影《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康熙字典》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筆順動畫演示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①一(橫)②丨(豎)③一(橫)④一(橫)⑤丨(豎)⑥㇒(提)⑦一(橫)⑧亅(豎鉤)⑨丶(點)
【規範】左下“土”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❶“圭”“寸”寬窄相當,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寸"低。❷“圭”,兩“土”分寫在橫中線上下,上大下小;上“土”,末橫較長,從橫中線偏左起筆,略向右上斜;兩“土”豎筆垂直對齊。❸“寸”,橫筆與上“土”長橫持平,點在田字格中心右下側。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平聲
三锺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府容切
pjuoŋ
去聲
三用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方用切
pjuoŋ
集韻
平聲
三锺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方容切
pfioŋ
去聲
三用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芳用切
pfʰioŋ
去聲
四十八隥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逋鄧切
pəŋ
去聲
五十七驗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陂驗切
piɐm
中原音韻
陰平
東锺
合口呼
全清
f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锺
夫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方中切
fyuŋ
去聲
全清
撫鳳切
fuŋ
去聲
全清
陂驗切
piem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六東董凍篤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