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拼音:fēng)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種樹。封的本義是種樹。古代諸侯受命建國後,即在所封疆土的邊界上培土種樹,故引申為邊疆、邊界。後來又引申指給予稱號或官爵,再引申為禁止、限制等。由禁止、限制等意義引申為堵塞、封閉、包裹等。作名詞指用於封裝東西的紙包或袋子;作量詞,則指包裹或封裝起來的東西。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
- 漢語拼音:fēng
- 注音符號:ㄈㄥˉ
- 平水韻部:上平二冬
- 部首:寸
- 筆畫數:3+6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異體:𡉚、𡉘、𡊋、𡊽、𡎈
- 統一碼:基本區-5C01
- 五筆:FFFY
- 倉頡碼:GGDI
- 鄭碼:BBDS
- 四角碼:44100
- 字級:一級(1366)
文字溯源
詳細釋義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fēng | 名詞 | 〈文言〉疆域;分界。 | boundary | 封界 | |
〈文言〉領地;邦國。 | 《尚書·蔡仲之命》:“肆予命爾侯於東土,往即乃封。” | ||||
〈文言〉墳墓。 | |||||
〈文言〉墳狀的堆積土。 | mound | 《列子·楊朱》:“聚酒千鐘,積曲成封。” | |||
〈文言〉物體隆起之處。 | 《說文解字·牛部》:“牛……像角頭三、封、尾之形也。” | ||||
〈文言〉封禪時所建的祭壇或刻石。 | 《史記·孝武本紀》:“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 ||||
封事,古代臣子向帝王遞呈的密封奏章。 | |||||
封起來的或用來封裝東西的紙包或紙袋。 | 司馬光《答彭寂朝議書》:“雖市廛畎畝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 封套;賞封;信封 | |||
(Fēng)古地名,在今陝西省風陵渡鎮東。 | 《戰國策·燕策二》:“我下枳,道南陽封冀,包兩周。” | ||||
(Fēng)姓氏用字。參看“封姓”。 | |||||
動詞 | 〈文言〉堆土植樹為界。 | 《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溝封之。”《周禮·地官·野人》:“掌詔王之社,為畿對而樹之。” | |||
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名號等賜給臣子。 | confer upon |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 《墨子·魯問》:“請裂故吳之地方百里以封子。” | 封地;封王;分封 | ||
帝王築壇祭天地及四方山嶽之神。 | 《周禮·春官·肆師》:“類造上帝,封於大神。” | ||||
〈文言〉堆土;培土。 | 《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周易·繫辭下》:“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 ||||
〈文言〉埋葬。 | 《左傳·文公三年》:“遂自茅津濟,封餚屍而還。” | ||||
〈文言〉引申為斂藏。 | 江淹《麗色賦》:“鳥封魚斂,河凝海結。” | ||||
嚴密蓋住、關住或堵住等,使不能通行或隨便打開。 | seal;close | 封閉;封鎖;封山育林 | |||
限制,禁止。 | limit | 《資治通鑑·後晉齊王天福八年》:“使者督責嚴急,至封碓磑,不留其食。” | 封殺;封禁;查封;固步自封 | ||
形容詞 | 〈文言〉大。 | big | 《詩經·周頌·烈文》:“無封靡於爾邦,維王其崇之。” | ||
〈文言〉富厚。 | 《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 | ||||
量詞 | 古代地積單位。 | 《漢書·刑法志》:“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 | |||
用於封套盛放的東西。 | 巴金《春》十七:“周伯濤吩咐陳氏到左上房去搬出三封銀圓交給覺新。” | ||||
fèng | 名詞 | 〈文言〉同“葑”。 菰根。 | 《淮南子·天文訓》:“丙子乾戊子,大旱,瓜封熯。” | ||
biǎn | 動詞 | 〈文言〉棺木下葬。 | 《禮記·檀弓上》:“還葬,縣棺而封,豈有非之者哉!” | ||
以上參考資料: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注》書影 | ||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韻系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封 | 通 | 平聲 | 三锺 | 锺 | 非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府容切 | pjuoŋ | |
葑 | 通 | 去聲 | 三用 | 锺 | 非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方用切 | pjuoŋ | ||
集韻 | 通 | 平聲 | 三锺 | 锺 | 非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方容切 | pfioŋ | ||
通 | 去聲 | 三用 | 锺 | 敷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芳用切 | pfʰioŋ | |||
曾 | 去聲 | 四十八隥 | 登 | 幫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清 | 逋鄧切 | pəŋ | |||
鹹 | 去聲 | 五十七驗 | 鹽 | 幫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清 | 陂驗切 | piɐm | |||
中原音韻 | 風 | 陰平 | 東锺 | 非 | 合口呼 | 全清 | fuŋ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東锺 | 夫崩切 | |||||||||
洪武正韻 | 風 | 平聲 | 東 | 東 | 非 | 方 | 全清 | 方中切 | fyuŋ | |||
賵 | 去聲 | 送 | 東 | 非 | 方 | 全清 | 撫鳳切 | fuŋ | ||||
窆 | 去聲 | 豔 | 鹽 | 幫 | 博 | 全清 | 陂驗切 | piem | ||||
分韻撮要 | 風 | 陰平 | 第六東董凍篤 | 東 | 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