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善橋

寶善橋

杭州寶善橋,位於浙江杭州下城區體育場路東段,跨東河。為乾隆二年(1737)茅靜遠等創建,同治八年(1869)又經濮貽孫重修。茅靜遠工書畫,晚年皈佛,法名寶善,因以名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善橋
  • 地理位置浙江杭州下城區體育場路東段
  • 創建時間乾隆二年(1737)茅靜遠
  • 形狀:長16.34米,高4米
杭州橋名,概述,歷史,嘉善橋名,上海橋名,

杭州橋名

概述

寶善橋,位於浙江杭州下城區體育場路東段,跨東河。為乾隆二年(1737)茅靜遠等創建,同治八年(1869)又經濮貽孫重修。茅靜遠工書畫,晚年皈佛,法名寶善,因以名橋。光緒八年(1882)里人重建,民國二十年(1930)改平橋,1981年拓建。

歷史

寶善橋跨東河,在壩子橋南、新橋北。《東城小志》:“乾隆二年(1737)創建,首事者為茅靜遠,鄉賢達陸鳧川、大司馬宗楷,官檢討時為記勒諸石。”茅翰,字靜遠。晚年皈依佛門,法名寶善,因此名橋。鹹豐七年(1857)橋圮,同治八年(1869)洑貽孫等重修。民國年間橋旁多柴行,販運柴炭之船停泊橋畔。1929年民國第四屆運動會在大營盤舉行,因此在梅東高橋至寶善橋路面修鋪碎石道以通汽車,故寶善橋改成平橋以利交通。1981年拓寬體育場路時將橋改建成雙曲拱鋼筋水泥橋。
茅翰,字靜遠,仁和(今杭州)人。住灰陳巷(張御史巷),本姓陳,性慈和,勇於為善,好觀書作畫。《東城小志》:靜遠名在《府志》“義行傳”,工六法,其書畫足以照耀東城。曾主辦京師全浙會館,總督李衛非常器重他,見則呼為善人。李衛欲鑿橫渠城中,瀚為踐地脈,固爭乃止。積行上聞,恩敘五品大夫。
舊時端午節,東河龍舟競渡,寶善、新橋、太平、萬安各橋會集了十多隻龍舟,競奪錦標。清周亦耕《同人東河觀競渡絕句四首》(錄一):“河橋競渡憶當年,銜尾鈄篙各種船。此日嬉遊趁午節,不辜垂老急歸田。”
清末,寶善橋堍有銀杏二株,乃百年之物。杭城信局船停泊樹下東河中,傍晚先出東新關柵外,暮夜始將各信總緘,掛艮山城轉遞信船。丁丙《續東河棹歌》詩:“鴨腳青黃暝色銜,相思寄語尚喃喃。葉舟先出東新柵,侍縋宵城達信函。”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杭州官巷口設杭州府送信官局(寄信局),二十三年正月,正式改名為大清杭州郵政局,局址初設馬市街,宣統元年移三元坊。寶善橋停信局船應是杭州府送信局的遞信船。
舊時東河產鯔魚甚腴美,《仁和縣誌》:鯔,土人於仲春捕盈寸者養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為河魚之最。目赤而身圓、鱗黑,至冬能牽泥自藏。鯔魚肝,杭諺稱算盤珠,味美。詩人厲鶚居東河旁,有《食鯔魚詩》:“一尺銀鯔美,東河亦水鄉。躍時過暑雨,肥處近秋光。收得西施網,調成介象姜。吳船通酒市,風味付廚娘。”

嘉善橋名

寶善橋,位於洪溪鎮福善涇村。清代建築。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福善涇。橋長18米,橋面寬2.5米。拱圈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有條石欄板,二對望柱,僅剩1對。2004年1月列為第一批縣級文保點。

上海橋名

寶善橋舊稱眾緣橋,俗名大石橋,為平梁式橋。在月浦鎮東,橋跨馬路河,東西走向,現被移至寶山臨江公園內。寶善橋長16.34米,高4米,橋面寬1.55米,墩寬3.2米。四墩三孔,青石板結構。橋面用九塊石板鋪成(每孔三塊),石板長6.23~6.44米,寬0.52~0.531米。明天啟五年(1624年)由里人曹彬、王榮祖等募建。清嘉慶五年重修。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民國二年又先後重修。橋中孔的石板北側刻字和圖案,中間方框內刻“寶善橋”,西端刻“嘉慶五年仲春”,東端刻“何元功書,里人重建”。東西兩側刻卷草紋式。在橋中孔的石板南側也刻有字和圖案,中間圓圈內刻“寶善橋”,東端刻“嘉慶五年重建”,西端刻“即牛文捐銀十八兩 陳君幸捐銀十五兩銀”。橋墩形式如梯形(上窄下寬),東面第一橋墩上方有題記一方(待考),第二橋墩以上至下第三排中央有題記一方(待考)。橋面石板上有方形槽孔,現橋面長石板有些許已被人為損壞。
寶善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