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李商隱古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寫意》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詩人以燕雁自喻,北望長安,只能獨自悲吟;頷聯寫眺望所見的遠景和詩人對景色的感受;頸聯寫眺望所見近景,表現詩人內心的憂鬱;尾聯直抒詩人思鄉幾年來鬱積的無限悲傷。全詩以秋天懷鄉為背景,描寫羈愁之恨,情致深沉而蒼莽,寫景均從大處著筆,意境闊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寫意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李商隱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寫意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斷正長吟。
人間路有潼江險,天外山惟玉壘深
日向花間留返照,雲從城上結層陰
三年已制思鄉淚,更入新年恐不禁。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寫意:即抒發心意。寫,宣洩。
②燕雁:燕地的鴻雁。迢(tiáo)迢:遙遠的樣子。上林:上林苑,漢武帝時名苑。此處借指長安。
③潼(tóng)江:即梓潼江,自北向南在射洪附近注入涪江。
④玉壘(lěi):山名,在四川灌縣西北。
⑤返照:傍晚的太陽透過花叢留下的影子。
⑥層陰:日透浮雲在城上落下層層陰影。
⑦制:控制,節制。

白話譯文

就像一隻燕地的鴻雁,迢迢千里遠離上林,我極目高爽的秋空,望斷天涯,發出悲吟。
茫茫的人間路,如潼江兇險地波翻浪滾,天外的青山,惟有玉壘山曲折幽深。
慘澹的夕陽,在花間留下黯黯的陰影,重重暮雲,在城頭上積結著層層秋陰。
三年來我盡力按抑著思鄉的眼淚,又進入新的一年了,怕就再難控制滿懷悲情。

創作背景

《寫意》為唐宣宗大中七年(853),李商隱四十一歲時在梓州(四川三台)所作。詩人在大中五年(851)料理完亡妻的喪事後,將子女寄養在長安的親友家,接受東川節度史柳仲郢聘請,隻身來到梓州,入東川節度史幕府。他在梓州雖然得到柳仲郢的器重,但遠離長安,悼懷亡妻,思念親人,心境一直消沉鬱悶。時到深秋,面詩人對秋色,不禁又勾起離愁,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首聯寫詩人所在之地與帝京長安遠隔,思歸不得,值此高秋,望跟欲穿,滿腹愁緒,發為長吟。這兩句詩,筆勢雄闊,將阻隔長安與東川兩地的萬里山川收攝於詩中。“燕雁迢迢”,見出道路遙遠,訊息阻絕,思緒綿綿接之以“高秋望斷”長吟不絕,這位天涯飄泊渴望歸鄉的詩人形像已躍現紙上。
頷聯緊承“高秋望斷”,寫望中想見的蜀中山川。上句追憶三年前從京都至巴蜀旅途中,曾親歷潼江的急流險灘;下句感嘆巴蜀遠在天外,玉壘山高峻重深很難翻越。這一聯以唱嘆的口吻寫景,景物意象中包涵著強烈的豐富的暗示。對蜀中山川險阻的感慨,言外既透露出滯留異鄉的厭倦和思歸的急切,又暗寫自己仕途偃蹇失意,怨恨世路的崎嶇險惡。
頸聯呼應首聯“高秋”寫眼前所見的梓州秋天黃昏景色。這裡的夕陽返照和雲結層陰兩個意象,慘澹淒迷、晦溟蕭瑟,同樣含有豐富的象徵涵義。詩人羈滯異鄉之苦,人生遲暮之痛,時世陰霾之悲,種種複雜的妻楚的情懷,全都從意像中婉曲透出,令讀者深深感悟,低回不已。
尾聯直抒胸臆。這兩句由前面六句自然逼出,水到渠成。詩人情不自禁,湧出思鄉熱淚,又恐過於直露,故先退一步,先說“已制思鄉淚”;再推進一步說“新年恐不禁”,這就顯得曲折頓挫,更加悽惻動人。
這首詩作於陰沉蕭瑟的深秋,所鑄造的“燕雁”“上林”“潼江”“玉壘”“返照”“層陰”等一連串意像,不僅烘托、渲染詩人心緒,還兼具比喻、像征、暗示的意義,眼前秋景與心中愁情自然融合。因此,詩篇所寄寓的情思意蘊,就不止於懷鄉思歸,同時還有諸如人生遲暮之痛、世路崎嶇之慨、酎世陰霾之悲。全詩取景闊大,意境深沉凝重、蒼涼悲壯,有一種帶崇高感的悲劇美,體現了李商隱善於營造悽美詩境的特點。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一結初唐。
明末清初·金聖歎《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前解言只望一寄書人尚自不得,安望乃有歸家之日耶?所謂潼江之險、玉壘之深,一墮其間,便成井底也(首四句下)後解寫一年又有一年,一月又有一月,只今一日又有一日,如此返照雖留,暮雲已結,真為更無法處者也。設果一日又有一日,一月又有一月,因而一年真又有一年,則我且欲失聲競哭也(末四句下)。
清·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引朱彝尊:不言而神傷。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燕雁”句,伏思鄉。“人間”二句,正披寫其不思鄉而不可得之故。
清·錢良擇《唐音審體》:此等詩氣韻沉雄,言有盡而意無窮,少陵之後一人而已
清·張文蓀《唐賢清雅集》:閒閒寫去,一結深情,無限絕世風神。怨而不怒,真正風人。
清·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黯然神傷,情味獨絕。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此詩末句點題,章法用筆略似杜。三、四句法亦似杜。但不知此詩作於何地,似是在蜀及判官時,而以“燕雁”“上林”為鄉,支泛無謂。五六寫思鄉之景,句亦平滯。

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宣宗大中五年(851)入蜀,任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節度判官。在四川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幕府生活的四年間,曾一度對佛教有著很大的興趣,與當地的僧人交往,並捐錢刊印佛經,甚至想過出家為僧。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