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寧遠大捷
天啟初年,後金軍繼沈遼之戰獲捷後,又克
廣寧(今北鎮)等40餘城堡,並企圖進兵
山海關。面對
後金的凌厲攻勢,明遼東經略
王在晉等人主張退守山海關;而寧前兵備僉事
袁崇煥則主張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得到前往山海關巡視的明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
孫承宗支持。不久,明廷任用孫承宗取代王在晉。後來
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地城堡均被明朝放棄。唯袁崇煥申明利害,誓守
寧遠。
努爾哈赤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親統
八旗軍約6萬人(號稱13萬)於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直逼寧遠。袁崇煥臨危不懼,組織全城軍民共同守城。袁崇煥使用西洋
紅衣大炮,殺傷後金軍甚眾,後金軍傷亡甚重,被迫撤軍。努爾哈赤因此役兵敗,悒鬱疽發,不久病卒。皇太極在激烈的競爭之後即位。
明軍部署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升任
遼東巡撫,繼續堅持避敵之長,擊敵之短,憑城固守,漸次進取的原則。並且以袁崇煥為代表的主戰派,為確保山海關不受後金威脅,堅持以遼人守遼土的作戰方略,加固和擴建
錦州、寧遠及中左所、中前所、右屯、
大凌河等關外諸城堡,調集兵馬,充實糧餉,大興屯田,募集6萬餘兵據守各城,袁崇煥坐鎮寧遠,平遼總兵
趙率教鎮守錦州。短時間內構成一道"
寧錦防線"。
1627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五月初六日,後金大汗皇太極以明朝在錦州、大凌河、小凌河築城屯田,沒有議和誠意為藉口,親率數萬軍隊出瀋陽,舉兵向西,進攻寧(遠)錦(州)。 袁崇煥得到後金軍過
遼河的哨報後,立即部署:
滿桂移駐前屯,
孫祖壽移駐山海關,
黑雲龍移駐
一片石。錦州防務:以副總兵左輔統金國奇為左翼,以副總兵
朱梅為右翼,平遼總兵趙率教居中調度,賈勝領奇兵東西策應,鎮守太監
紀用駐錦州。其他相關事宜,做了相應安排。
戰役過程
後金出動
1627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五月初九日,皇太極率兵到了廣寧的舊邊,命貝勒
德格類、
濟爾哈朗、
阿濟格、
岳託、
薩哈廉、
豪格率護軍精騎為前隊,攻城諸將率綿甲軍等攜帶雲梯、盾牌等器械為後隊,親自同大貝勒
代善、二貝勒
阿敏、三貝勒
莽古爾泰率領大軍居中,八旗三隊,魚貫而行。後金軍行進,分為前、中、後三隊;作戰,則列為左、中、右三路。初十日,皇太極至廣寧。後金軍士捉獲明軍哨卒,經訊問得知:右屯衛以百人防守,
小凌河、大凌河雖修城未竣也有兵駐防,錦州城修繕已畢、馬步卒3萬人。皇太極命乘夜進軍,輕取右屯衛城,直奔大凌河城。五月十一日,後金軍由縱向的前、中、後三隊,調整為橫向的左、中、右三路——皇太極自率兩黃旗和兩白旗兵為中路,直趨大凌河城;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貝勒
碩託及總兵官、
固山額真等,率兩紅旗和
鑲藍旗的兵馬為右翼,直趨錦州城;三貝勒莽古爾泰率
正藍旗的兵馬為左翼,直取右屯衛。中路皇太極軍逼近大凌河城,當時城池還沒有修築完成,守城兵撤往錦州。左翼莽古爾泰軍逼近右屯衛,當時城池也還沒有修築完成,守軍逃遁,奔向錦州。後金軍輕而易舉取得了大凌河、右屯衛兩城後,三路大軍會師錦州,距城一里,四面紮營。袁崇煥調
薊鎮、
宣府、大同等地的兵馬出關迎敵。
錦州激戰後金軍進抵錦州城外,四面紮營布兵,將錦州城嚴密包圍。時明太監紀用、總兵趙率教駐錦州,負責築城、守城。當後金軍將要到來時,
左輔等人撤入錦州,憑城固守,準備抵抗。沿邊小堡也都撤兵,歸併大城,堅壁清野,合力禦敵。
和戰交替
五月十二日,紀用和趙率教派官到後金軍大營,商談議和。首先,明軍對後金來犯,繕城整軍,治械儲糧。金軍突然圍城,明軍準備不足。所以,紀用和趙率教遣官往皇太極大營議和,拖延時間,以待援兵。皇太極對錦州來使態度強硬,並給紀用、趙率教寫了回書。但是遲不見回復。皇太極下令攻城,錦州激戰爆發。同日,中午,開始錦州攻守激戰。當日後金軍攻城不下,受到重大的損失,後退五里結營。城裡與城外,議和與兵鋒,爾來我往,交替進行。皇太極初戰失利,派人到瀋陽調兵增援。
五月十三日凌晨,後金以騎兵圍城,卻不敢靠近城垣。皇太極三次派遣使者到城下說降,都被趙率教拒之城外。皇太極傳令攻城,後金軍攻城,增加傷亡,別無所獲。皇太極再發勸降書,用箭射到城裡,連射數封信,城裡無反響。皇太極求和心切,並等待援兵,再遣二人隨明朝使臣回錦州城,但明軍仍閉城不納。皇太極令明使者帶回書信,書信內容意在激紀用和趙率教派軍出城野戰,紀用、趙率教斷然予以拒絕。同日,明遼東巡撫袁崇煥派人送給紀用、趙率教的書信被後金軍截獲,此信是袁崇煥的誆騙信,皇太極卻信以為真。這一天,莽古爾泰、濟爾哈朗、阿濟格、岳托、薩哈廉、豪格等率軍前往塔山護糧。前隊的八十人遇到了明軍滿桂、
尤世祿二總鎮的兩萬人,被後金軍擊潰。
五月十七日,皇太極收縮對錦州城的包圍,聚兵於城西二里處結營,以防明朝來援的軍兵。五月十八日,皇太極急不可耐,將書信射入錦州再次勸降。錦州城中的紀用和趙率教對其勸降,不予理睬。五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後金軍繼續圍城。五月二十五日,後金固山額真
博爾晉、
圖爾格率領援軍從瀋陽來到錦州,增強了後金軍攻城的兵力。
至五月二十六日,後金軍已圍城15日,時值初夏,後金官兵暴露荒野、糧料奇缺、人馬疲憊、士氣低落。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率三大貝勒,眾台吉、每旗副將一員,並護軍營共三千兵,往寧遠一帶迎擊明軍。後金軍分兵為兩部:一部繼續留駐錦州,在錦州城外鑿三道濠,加以包圍;另一部由皇太極率領官兵數萬,往攻寧遠。此前,袁崇煥軍同皇太極軍相遇激戰。
誘明野戰
錦州被圍,京師震驚。因而明朝必調援兵。後金也在盤算,集中兵力圍攻錦州,明軍必來救援,誘其野戰爭鋒,發揮騎射長技,—舉殲滅明軍。袁崇煥也頭腦清醒:不發援兵,錦州危機;如發援兵,“正墮其計”。明軍援錦,易中敵計,失恃堅城,恐遭包圍。袁崇煥既要固守寧遠,又要出援錦州。首先是固守寧遠,其次是出援解圍。但是明廷為著確保寧遠,不允許袁崇煥親自率領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率軍一萬,馳援錦州。
五月十六日,明山海總兵滿桂率援兵往錦州,過連山到笊籬(zhàolí)山,同後金護衛運糧的偏師相遇。滿桂、尤世祿奮勇而前,內外夾攻,拼力衝殺,突破包圍。兩軍交鋒,各有死傷,但是死傷均較少。由於雙方互存戒心,戰鬥很快結束。明援軍回到寧遠,後金軍回到塔山。五月十九日,袁崇煥派出奇兵,進逼擾敵。但以上諸措施,均未見太大實效。
寧遠激戰
皇太極見誘明援軍野戰不成,錦州攻城不下,派使勸和不降,便向西移師,攻打寧遠城。早晨,皇太極率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濟爾哈朗、阿濟格、薩哈廉等八旗官兵,前去攻打寧遠。當時寧遠城內,袁崇煥和內鎮太監一起駐守。袁崇煥指揮明軍撤進壕內,總兵孫祖壽、副將
許定國率軍在西面,滿桂令副將祖大壽、
尤世威等率軍在東面,余在四周,分守信地,整備火器,準備迎戰。城外,布列車營,前面挖掘深壕作為屏障,明軍都撤到壕內側安營。袁崇煥此次固守寧遠,除“憑堅城以用大炮”外,還布兵列陣城外,同後金騎兵爭鋒。
五月二十八日早晨,後金軍到達寧遠,展開激烈的攻守戰。薩哈廉、
瓦克達等部都被明軍重創。同時,錦州的明軍出城,後金軍迎擊,擊敗了來援的明軍。皇太極親率貝勒阿濟格與諸將、侍衛、護軍等向明軍疾馳進擊。諸貝勒來不及披甲戴胄,倉促出戰。明總兵滿桂、副將尤世威率軍迎戰,短兵相接,互有殺傷。明軍城上城下互相配合,炮火、箭矢齊發,皇太極大帳被炸毀,
濟爾哈朗等受重傷,後金軍死傷累累,被迫撤兵。
回攻錦州
五月二十九日,皇太極率軍撤離寧遠退向錦州。皇太極攻寧遠不克,又轉攻錦州。遭明軍西洋大炮和其他兵器還擊,傷亡數千人。加之中暑得病,大量減員。皇太極鑒於圍攻寧、錦24天,取勝無望,遂下令撤軍,自返瀋陽。
戰役結果
初五日凌晨,皇太極開始從錦州撤軍。經小凌河城,拆毀明軍的工事。初六日,至大凌河城,毀壞城牆,然後東去。皇太極背負“辱名”之痛,於十二日回到瀋陽。明朝方面取勝,史稱"寧錦大捷"。
相關記載
戰役情況
明總兵趙率教:後金軍“分兵兩路,抬拽車梯、挨牌,馬步輪番,交攻西、北二面。太府紀用同職及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躬披甲冑,親冒矢石,力督各營將領,並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自辰至戌,打死夷屍,填塞滿道。至亥時,奴兵拖屍,赴班軍採辦窯,(以)木燒毀,退兵五里,西南下營。”
《
滿文老檔》:“至午刻,由城西面攻入,城將克,明三面守城兵來援,火炮矢石齊發。我軍攻而不克,遂命攻城兵退五里外駐營。”
《
三朝遼事實錄》:明軍在笊籬山被圍,“奮勇力戰,虜死甚眾”。
袁崇煥《錦州報捷疏》:”仰仗天威,退敵解圍,恭紓聖慮事:準總兵官趙率教飛報前事,切照五月十一日,錦州四面被圍,大戰三次三捷;小戰二十五日,無日不戰,且克。初四日,敵復益兵攻城,內用西洋巨石炮、火炮、火彈與矢石,損傷城外士卒無算。隨至是夜五鼓,撤兵東行。尚在小凌河紮營,留精兵收後。太府紀與職等,發精兵防哨外。是役也,若非仗皇上天威,司禮監廟謨,令內鎮紀與職,率同前鋒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等,扼守錦州要地,安可以出奇制勝!今果解圍挫鋒,實內鎮紀苦心鏖戰,閣部秘籌,督、撫、部、道數年鼓舞將士,安能保守六年棄遺之瑕城,一月烏合之兵眾,獲此奇捷也。為此理合飛報等因到臣。臣看得敵來此一番,乘東江方勝之威,已機上視我寧與錦。孰知皇上中興之偉烈,師出以律,廠臣帷幄嘉謨,諸臣人人敢死。大小數十戰,解圍而去。誠數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傷亡統計
明總兵趙率教疏報:此役後金軍傷亡“不下二三千”。
明鎮守太監紀用奏報:”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
戰役點評
此戰,明軍憑堅固守,以逸待勞,大敗後金軍於寧遠、錦州城下,阻止了皇太極的繼續西進。使京師得以轉危為安。因此袁崇煥在戰前為毛請功:“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
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