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寧遠堡鎮日照溫差懸殊,氣候乾燥。
冬季漫長而不嚴寒,
夏季暖熱
而無酷暑,
春季回暖快,
秋季降溫急,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2884小時,年平均氣溫10℃,年平均降雨量139毫米,
無霜期156天,平均海拔1553米。寧遠堡鎮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總人口27315人,總耕地面積46336畝,總播種面積44000畝,人均1.6畝,土地肥沃,適於小麥、
胡麻、玉米、
蔬菜、瓜果等各種農作物生長。
寧遠堡鎮位於
甘肅省金昌市境北部,金川區西南部,環繞市區。東鄰雙灣鎮,南靠永昌縣河西堡鎮,西接山丹縣,北連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面積960平方千米,人口8078戶32902人(2008年末)。轄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白家嘴村金河公路邊。地處龍首山東端北側,阿拉善台地南緣,平均海拔1500米。寧遠堡東西兩山對峙,金川河從中穿過。年均降雨量156.1毫米,年均氣溫9.7℃,全年無籍期218天。古蹟有孩母寺石窟、新安村夾溝遺址和烽墩。
歷史沿革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將軍宋國公馮勝的副將傅友德至河西敗元太尉朵兒只巴後,在永昌一帶修築、加固長城,寧遠堡始築長城,並修築城堡,以永遠安寧之心愿取名寧遠堡城。據《甘肅通志稿》載:“寧遠堡,在永昌縣北七十里,明洪武年間置,左右皆山,前後築堡,有險可憑,有兵可守,東北九十里至鎮番衛。”自明代起,寧遠堡逐漸成為永昌的邊陲軍事防守要地和永昌縣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至明末,在今寧遠堡鎮境內,其農耕人口主要分布在山灣(馬家山灣、孟家大灣)、龍景、寧遠堡、中牌、西灣、東灣一帶,形成金川河寧遠大壩灌區村落。清初,隨著在金川河以西地區的不斷墾荒,逐步形成了白家嘴(上溝、下壩)、高岸子、西坡、馬家岸、大土溝、舊寨子等村落。清雍正三年(1725年)永昌衛改為永昌縣,隸屬涼州府。民國時期,成立了寧遠鄉,轄河西堡、河東堡、青山堡、宗家莊、寧遠堡、西坡、陳家溝、東四溝等地,鄉公所設在寧遠堡。
1950年設立寧遠區,轄河西堡、寧遠堡、雙灣等鄉,區公所設在寧遠堡。1953分屬第五區的五至十一鄉。1955年撤區後劃為寧遠堡鄉和西坡鄉,1958年為金川公社的寧遠大隊和西坡大隊。1961年設立寧遠堡和西坡2個公社,1964年合併為寧遠堡公社。1968年更名為紅星公社,1970年恢復原名。1981年屬金昌市。
1983年改為寧遠堡鄉。1996年,面積868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寧遠堡、龍景、山灣、中牌、西灣、東灣、白家嘴、高崖子、西坡、馬家崖、夾溝、油菜籽窪、下四分、新華14個行政村。2000年3月18日舉行撤鄉建鎮掛牌儀式。2002年,鎮政府從寧遠堡遷至白家嘴。2007年,轄14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共8077戶27796人。
行政區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620302100:
~200 220山灣村
~201 220龍景村
~202 220寧遠村
~203 220中牌村
~204 220東灣村
~205 220西灣村
~206 111白家咀村
~207 112高岸子村
~208 112西坡村
~209 112馬家岸村
~210 220新安村
~211 220油籽窪村
~212 220新華村
~213 220下四分村
交通
寧遠堡鎮位於金昌“一線三點”經濟帶金川經濟圈的核心節點,環繞鎳都,依城而立,是金昌南進北出的門戶;同時望
武威、連
山丹、接右旗,是金昌開展市際和省際經濟交流的樞紐。
自然資源
農業灌溉由上游三大水庫供給,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因發現世界第二大硫化鎳礦床、建成國家鎳工業基地和誕生“祖國鎳都”而素有“
孔雀石之鄉”美稱。 3、經濟優勢。寧遠堡鎮2007年完成農業增加值7972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12000萬元、本級財政9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82元,綜合經濟實力在金昌市鄉鎮中名列第二,在甘肅省鄉鎮中名列百強。
經濟概況
寧遠堡鎮是
金昌市和中國500強企業金川集團公司發展循環經濟和接續產業的主要承接地,現有各類企業445家,有工商業戶1200多戶,已發展起特色種植、草畜養殖、家庭餐飲、
物流配送、房屋租賃、建材生產、
房地產開發、農產品批發、加工、倉儲、運輸等八大產業,是金昌市第三產業的重要集聚區。境內有建於明萬曆年間九墩灣亥母寺和見證沙井文化的
三角城,是金昌“沙漠探險”、“工礦探奇”、“沙井探古”的首發站。
農業發展
寧遠堡鎮黨委、鎮政府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本地交通便利、信息靈通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礦產、水土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2002年,寧遠堡鎮農業總產值12234.85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2027噸,蔬菜總產量達46395噸,鎮財政收入達7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80元。1997年經省小康建設領導小組考核驗收率先步入小康鄉鎮行列。農業作為寧遠堡鎮的基礎產業,通過不斷加強科技推廣與創新力度,建成了糧油、肉禽、蔬菜、林果等四大基地,尤其是反季節蔬菜生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形成了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格局。全寧遠堡鎮建有高效節能日光溫室1020座,塑膠大棚2000個。主要產品有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油桃、西甜瓜、金皮西葫蘆等,東灣村的綠蘿蔔、新華村的鮮食玉米和小棚西瓜、西坡、馬家崖等村的奶牛產業和奶產品加工、小尾寒羊生產基地發展較快,品牌化、高效化的現代農業體系進一步完善。寧遠堡鎮每年向國家交售商品糧760.5萬公斤,向市場提供各類蔬菜、瓜果3034.5萬公斤,提供肉、禽、蛋、奶354.2萬公斤,食用油400噸,是金昌市的“菜籃子”基地和商品糧油基地。
鄉鎮企業
寧遠堡鎮的鄉鎮企業共有400餘家,發展規範鄉鎮企業成為提升城郊型經濟水平的重要支點,2007年全鎮工業產值超過50萬元的企業達到30家,鄉鎮企業總產值達30249萬元。
礦產業、砂產業、交通運輸業和小型加工製造業是寧遠堡鎮鄉鎮企業的支柱,這些企業吸納了大量剩餘勞動力,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全寧遠堡鎮石灰石開採,砂石、澎潤土等資源型企業的建成,帶動了交通運輸業的蓬勃發展,全寧遠堡鎮活躍著各類
運輸車輛6000多台,7200多人從事著這一行業。先後完成了金昌市塑膠廠、綜合建材廠、金川膨潤土廠的一批骨幹企業的新、擴、改、建工作,抓住小城鎮綜合經濟開發的有利時機,集中開發城郊四村集工、商、貿於一體的經濟帶,為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寧遠堡鎮集體、個體、私營等各類企業已達392家,
個體工商戶2500戶,鄉鎮企業及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9230人。
城鎮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
發展,寧遠堡鎮充分發掘地處城郊的優勢潛力,把小城鎮定位為市場帶動型的小城鎮,
扶持發展了金昌皮毛交易市場、金戈
購物廣場、世紀家具城、金川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等專業市場,以白家咀、高岸子、西坡、馬家崖村為主市場帶動型小城鎮初具規模。小城鎮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民眾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和改善。200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80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平方米,有1000多戶居民已遷入高標準小洋樓和高標準小康住宅;全寧遠堡鎮均實現了水、路、電的“三通”;電視
普及率達到100%,
有線電視和
電話入戶率分別達到20%和25%以上;
彩電、
冰櫃、
收錄機、
影碟機、
錄像機、
攝像機、
機車等高檔商品在農戶
家庭中得到普及;農民人均存款達到2000多元。
發展思路
世紀之交,中央作出了
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為寧遠堡鎮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也賦予新的歷史使命。鎮黨委、鎮政府將繼續帶領全寧遠堡鎮人民,緊緊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箇中心,以增加兩個收入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突出發展城郊型農業、鄉鎮企業和
非公有制經濟,抓住小城鎮綜合開發的良機,加快農業
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
建設步伐,進一步擴大開放力度,繼續堅持“兩個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不斷加強基層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以完善的體系、科學的
管理、良好的服務,促進寧遠堡鎮經濟、社會各項
事業的協調發展,把一個經濟繁榮、
社會進步、人民富裕、安定團結的新寧遠堡鎮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名勝古蹟
寧遠堡鎮俗有“小蘭州”之稱,氣候宜人,風景別致,鎮內古蹟主
要有“孩母寺石窟”,位於鎮郊三十里地帶,俗稱“九墩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其氣勢雄偉,分
娘娘廟、穿心過殿、上殿、大殿、土地廟、
天池等部分。廟內金碧輝煌、壁畫塑像眾多。山下有天然滴水洞,泉水長流不息。六十年代後期曾遭破壞,現已基本修復,為西部之行的旅遊風景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