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蕪鐵路

寧蕪鐵路

寧蕪線自江蘇省南京至安徽省蕪湖,全長125千米,是聯結皖南至華東、上海的支線,也是華東一通道(滬寧線)和華東二通道(商杭線)的聯絡線,中國最繁忙的單線鐵路,上海鐵路局管轄,始建於1933年,時稱江南鐵路,曾是國內建設時間最短、每公里耗資最少的商辦鐵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蕪鐵路
  • 外文名:Nanjing-Wuhu Railway
  • 起點:南京
  • 終點:蕪湖
  • 全長:125千米
  • 主要經過站點:中華門、馬鞍山、當塗、蕪湖
  • 全線通車時間:1958年
站點里程,修建歷程,地理氣候,改線背景,

站點里程

南京- 0 興衛村- 7 南京東-9 紫金山-14 滄波門-21 光華門-27 中華門-33 西善橋-41建寧-45 古雄-49江寧鎮-58 銅井67 慈湖-75 馬鞍山-78 採石-85 黃梅山-91 當塗-99 毛耳山-104塔橋-108 蕪湖東-114 蕪湖-125

修建歷程

寧蕪鐵路,源於民國時期的江南鐵路,1933年7月從安徽蕪湖破土動工,1935年4月修成中華門至孫家埠175公里線路,耗時不足兩年。後又擴展修築中華門至堯化門段,與滬寧鐵路接軌,至此,江南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寧蕪鐵路初建時建築成本每公里造價法幣三萬元,創中國鐵路建築業低成本紀錄。抗日戰爭時期,江南鐵路局被日軍占領,僅中華門到蕪湖維持通車,並與南京市內的鐵路合稱為南寧線,線路、橋樑、設備均遭受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6年拆除了江南鐵路,1948年再度輔軌營業。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中華門至蕪湖的鐵路收歸國營,改稱寧蕪鐵路。1958年,鐵道部上海鐵路局修復了中華門堯化門間的聯絡線,寧蕪鐵路全線貫通通車。隨著蕪銅線、皖贛線、宣杭線以及蕪湖長江大橋的相繼建成,寧蕪鐵路成為南京通往華南的鐵路通道,蕪湖也逐步成為皖東南的交通重鎮。

地理氣候

寧蕪鐵路位於江淮之間,沿線以平原為主,全年氣溫變化的特點是冬寒夏熱,春秋溫和。屬於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帶氣候型,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由於氣候的過渡型特徵,冷暖氣團交鋒較為頻繁,天氣多變,降水變化大,年平均溫度16℃。 夏季最高氣溫可達38℃;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8℃。年降水量1106.5毫米,6月中旬—7月初為梅雨季節。全年日照時數(絕對日照)平均為2000-2600小時,≥0℃的日照時數平均為 1800-2240小時;日照百分率(相對日照)介於48-59%之間。鐵路沿線各地日照時數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占全年的29.0-32.8%、 20.1-21.3%。7—8月極端最高氣溫有時高達40℃,一般也在35℃左右。
寧蕪鐵路 南京段寧蕪鐵路 南京段

改線背景

寧蕪鐵路已經從原來的城市邊緣“走”進了南京主城的核心位置。2004 年寧蕪鐵路改線方案已經基明確——結合滬漢蓉鐵路走向和城市發展規劃,寧蕪鐵路複線與滬漢蓉鐵路併線引入新南京站,從主城外大繞改線。根據規劃,現有的寧蕪鐵路將改造為城市輕軌(即軌道 8號線),並向東延伸至滄波門地區,向西與京滬高速鐵路從大勝關捆綁過江,然後再向南延伸至橋林新城,形成都市發展區東西向的軌道線路。而相關鐵路部門正對改線方案進行設計和篩選,改線有望於明年實施。寧蕪鐵路影響大半城 從南京市地圖上看,寧蕪鐵路在南京市經過棲霞、白下、秦淮、雨花台建鄴、江寧六個區,尤其在秦淮、雨花台區境內,周邊人口密集,噪音、安全、污染、交通等問題大大影響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據統計,沿線在售的樓盤就有十幾個,加之已經成形的老居民區的住戶,南京城受到影響的居民至少超百萬人。寧蕪鐵路已經影響了南京大半個城市,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改線顯得尤為迫切。
寧蕪鐵路寧蕪鐵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