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省立第一中學

寧夏省立第一中學

1929年,寧夏建省,省政府主席門致中甘肅省立第五中學改為寧夏省立第一中學,甘肅省立第八師範學校改為寧夏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兩校仍合併辦學,委派北京大學畢業的王其昌老師擔任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省立第一中學
  • 類別:學校
  • 地點:寧夏
  • 類型:中學
辦校特點,辦學質量,

辦校特點

一中執行1928年秋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重新頒布的《中學課程暫行標準》。學校辦學主要的特點有如下幾項:
一是更改學制,將中學分為高中和國中,高中和國中各為三年。
二是在課程中突出黨義(即三民主義),用黨義代替了公民課。
三是增設了黨童子軍和軍事訓練。
四是推廣大學院長蔡元培公布的“國語羅馬字”。
這一時期,軍閥你爭我奪,戰亂頻繁,災害連年,1929年4月,馬仲英率部攻入銀川,殺掠不斷。寧夏省立第一中學校長王其昌被殺害。
吉鴻昌剿滅馬仲英,收復銀川後,任寧夏省政府主席。他重視教學質量,更重視學生全面發展,要求學生文武兼備,要求學生個個練功,強壯體魄。
吉鴻昌主席經常到一中來視察,和教師促膝談心,還抽空親自來為學生上體育課。1929年10月,在吉鴻昌主席的倡導下,在一中操場舉行了“寧夏高小以上學校秋季聯合運動大會”,同時在銀川東校場舉行了“寧夏武術比賽大會”。這次運動大會,一中學生取得優異成績,創造了寧夏體育事業有史以來的許多個“第一”。
1929年冬,吉鴻昌率部開赴河南。一中師生列隊參加告別大會,送別吉鴻昌將軍。
1930年1月,馬鴻賓就任寧夏省政府主席。
1930年,學校創建高中一個班,學生僅有7人,學生沒有畢業,隨之高中停辦。這是1926年“三三”學制之後,一中嘗試獨立辦高中的發軔之舉。
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革命低潮的結束,共產黨在寧夏地區的力量逐步恢復。在黨的秘密組織下,青年學生的革命活動開始復甦。學生開始閱讀進步書刊,傳播革命思想。1930年,在革命進步思想的催化下,學校又一次發生學潮。
學潮結束後,反動當局對黨員教師杜潤滋和進步教師杜立亭支持學潮並策動進步學生加入馬仲英教導隊有所察覺。杜潤滋、杜立亭受到監視。這年冬天,國民黨以“共產黨嫌疑罪”將杜潤滋和杜立亭逮捕,撤銷杜立亭校長職務,杜立亭校長經杜斌丞等人營救被釋放。
學生梁飛彪、征克非、潘鐘林、閆廷棟等人,在革命低潮時期,前往北平求學,尋找革命。
1931年春天,脫離了馬仲英部隊的梁大鈞、李天才等革命青年返回銀川,他們主動和獄中的杜潤滋取得聯繫。杜潤滋指示梁大鈞,以1930年寧夏省立第一中學學潮骨幹分子為基本力量,抓緊做馬鴻賓部隊以及其它雜牌軍的工作,力爭形成新的革命力量。指示李天才做好中寧一帶雜牌軍工作。
梁大鈞、李天才立即和一中學生李廣成、李振邦、李玉柱、張琪、高志剛、杜學義等取得了聯繫,商議秘密成立“寧夏救國軍總指揮部”。因為“九一八”事變爆發,又改為“西北抗日救國軍”。以杜培英(化名)為總司令。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中師生成為寧夏乃至陝甘寧地區最具革命性、反抗軍閥暴政最主動、積極的有生力量。
校長杜立亭遭到逮捕之後,校長職務由黃光篔老師擔任。
為了辦好寧夏的教育事業,改善學生的學習條件,1931年黃光篔校長親自率領寧夏教育考察團走出家門,赴北平、天津、南京、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對中國小體制、設施、制度、辦學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考察。總結外地辦學經驗,力圖改革寧夏本地教學方法,改善一中辦學設施。
1932年,國民黨政府規定每年6月6日為教師節。
同年,寧夏體育代表團,赴南京參加全國第五屆運動會。這是寧夏人,也是一中學生第一次參加全國性的體育比賽。
1932年,馬鴻賓派軍法處長王德懋(王勉之)兼任寧夏省立第一中學校長,將黃光篔校長調往寧夏省教育廳工作。
1933年1月,馬鴻逵出任寧夏省主席,他任命曾經在甘肅辦過教育又擔任隴南鎮守使佟翎閣秘書長的牟風鳴擔任寧夏省立第一中學校長。
杜潤滋返回陝西省委匯報工作後,我黨決定成立甘寧青特委,分管三省地下工作,並重新派人到寧夏從事革命活動。
張德生、梁乾丞在短期內,以一中教師的身份為掩護,在寧夏從事地下工作。1932年11月,張德生在寧夏成立了中共寧夏省立第一中學特別支部,由張德生、梁乾丞、劉梅村、何高民七人組成。
後來,梁乾丞從事記者工作,身份暴露,被捕入獄。劉梅村、何高民隨後也被捕。出獄後回到原籍河南。張德生離開銀川。
1933年,梁乾丞再次在蘭州被捕,壯烈犧牲。

辦學質量

當時寧夏省立第一中學學校的辦學質量,應該說在西北是一流的。學校花費很多資金從外面購買了教具,基本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籃球、排球、足球、網球等體育器材齊全,基本能滿足學生活動需要。在教師方面,有陳振綱、唐筱舟等名牌大學畢業的教師執教,可以說數理化體音美等新知識學科都有合適的教師任教。但這主要是指國中而言。
由於高水平的名師數量有限,當時一中還不具備開辦高中的充足的師資條件。寧夏全省也沒有一所高中。一中畢業的國中生,如果有繼續深造的想法,只有到外地讀書。這些學子大部分去了北平,也有少數前往蘭州和西安求學。
上個世紀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寧夏省立第一中學、寧夏師範、寧夏女子中學以及其他寧夏籍數批優秀學子踏上了前往北平的漫漫求學路。他們在北京政治和學術的大熔爐里,要么學術有成,要么熱衷革命,大多數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也有個別會員,分化出來,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29年,西安中山學院部分寧夏學生轉學到北京,分別在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北平大學等校讀書。
1933年,馬鴻逵開始主政寧夏,9月,根據教育部新的政策,“寧夏省立第一中學”為“寧夏省立寧夏中學”。935年,按照上級指令,孫殿才、張子華到上海繼續革命,旅平同學會與黨失去聯繫。大多數學生畢業後返回寧夏,繼續保持進步追求。
留在北平繼續求學的學生,則繼續參加革命活動。“盧溝橋”事變後,旅平學生絕大部分返回寧夏。
總而言之,1927年——1933年上半年,學校是在各種紛雜、交錯的鬥爭中度過的。在革命低潮時期,一中學生或者進行文化鬥爭,或者組織起義,或者組織學運工運,這種不畏強暴、堅持革命的精神,難能可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