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明代長城·西長城調查報告》是由2023年3月1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明代長城·西長城調查報告
- 作者: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1日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77427
- 定價:98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寧夏明代長城·西長城調查報告》是由2023年3月1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寧夏明代長城·西長城調查報告》是由2023年3月1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內容簡介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從2007年開始,寧夏考古工作者組成五支田野調查隊,對寧夏境內的河東長城、舊北長城、...
《寧夏明代長城河東長城調查報告》是2017年11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內容簡介 明長城資源調查是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的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年)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根據國家文物局、國家測繪局的統一部署,2007-2008年,寧夏文物局、寧夏測繪局組織區內文博機構的專業人員開展了為期兩年多的明...
寧夏明代長城·北長城調查報告 《寧夏明代長城·北長城調查報告》是202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在寧夏境內,戰國秦長城全長約有200公里,是寧夏境內最古老的長城,秦漢時曾做過修繕和增補,明代亦曾加以利用。隋代曾在寧夏修築過一段新的長城,以防禦突厥、契丹的威脅。明代長城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於地形的選擇、材料的使用、城牆的構造以及工程技術等方面都有較大的進步。明代在全國長城沿線總共設有9個...
固原市明朝內邊長城主要是利用戰國時期秦長城遺址修建的,戰國秦長城在今西吉、固原、彭陽縣境秦昭襄王時築以防禦匈奴族,今遺蹟尚存,寧夏境內長約200公里。目前,這段長城還沒做詳細調查。據了解,寧夏將繼續在境內尚未調查的地區進行長城調查。這些地區為:北線銀川市西側賀蘭山處出口間的牆體及題刻、關堡、烽火...
《寧夏明代長城固原內邊長城調查報告》是2019年0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寧夏明代長城資源調查報告的重要內容,主要報告了固原內邊一線的長城本體,包括城址、邊牆、烽火台、附墩等方面的情況。書中的數據都是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線考古工作者逐一測量得來的,難得,是研究長城、保護長城、利用...
寧夏早期長城調查報告 《寧夏早期長城調查報告》是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明長城,是指明朝北部地區的軍事防禦工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是明朝在北方山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明長城用材與秦長城相似,而區別於漢長城、隋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其東起...
《從寧夏尋找長城源流》是2008-12-1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興華,周曉宇。內容簡介 本書是從寧夏來探討長城源流,所以,研究篇章中只涉及今寧夏境內的各道長城。但寧夏長城僅是中國歷代各道長城中間的一段,要想搞清它的來龍去脈及歷史地位,又必須將其納入中國歷代各道長城的總體遺蹟及歷史地位中去...
《萬里長城寧夏段航空遙感調查研究》是由地質礦產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黎風、顧巍、曹燦霞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套用遙感技術進行長城現狀調查,其目的是為長城保護、維修及科學研究提供現狀據,為萬里長城全線調查作技術準備;任務是查明寧夏境內長城的空間況,測量長度及查明營堡...
銀川地處祖國西北邊陲,明朝蒙古韃靼和瓦剌等部經常從內蒙古阿拉善台地進入賀蘭山赤木口(今三關口),直驅平原各地。明統治者為了邊防安全,特於三關口築長城(明稱邊牆)設關隘,使其成為古代銀川城防的“四險”一。歷史沿革 據史書記載,明嘉靖十年(1531年)寧夏僉事齊之耗“萬金”,修築了南起大壩堡,北連三...
明初到明神宗萬曆年間,幾乎沒有間斷過對長城的修建。明代中葉以後,遊牧於北方的韃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相繼興起,侵擾邊境,殺掠人畜。明王朝為加強北部邊防,不僅加緊了長城的修築步伐,還沿邊防線先後設立九鎮,號稱九邊,派駐重兵進行守御。寧夏境內明代長城又稱“邊牆”,全長400多公里,主要由西長城、北長城、...
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長城外築有瞭望台。基本介紹 中國自秦、漢、隋、明的歷代長城在寧夏皆有遺蹟,總長度達到1500多千米。故寧夏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明代稱長城為“邊城”,在寧夏境內的主要有西長城、 北長城、東長城和固原內邊城,長度共約400多千米。其中位於銀川市西40餘千米的三關口明長城,仍然...
《長城古韻:京郊明代古長城探索手記》以第一人稱記述形式,通過對北京、河北一線明代殘野長城反覆親身經歷的探險旅遊所獲得的體驗和感受,全方位地從明長城的歷史、地理、軍事、民族文化、建築藝術,美學以及現代探險旅遊等各個方面敘述,描繪、介紹京郊殘存長城的古樸風韻及探險的路線和方法。全書以記實性的文字和圖片,...
寧夏明長城 《寧夏明長城》是寧夏廣播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 。
寧夏素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現存中國戰國時代、秦至明代各個時期所修建的長城遺址。明代長城在寧夏長度約400多公里,主要有吳忠市零武橫城鹽池縣東的,“河東牆”;中衛到廣武沿黃河北岸的“城西南牆”;青銅峽大壩至三關口的“西北門牆”等。寧夏長城多為土夯或磚砌而成,與北京八達嶺等處的磚砌長城風格不...
《明長城考實》序言 一、明朝以前歷代修築長城概況 齊長城 楚長城 燕長城 趙長城 魏長城 秦長城 秦始皇長城 漢長城 北魏長城 北齊長城 隋長城 金長城 二、明朝修建長城的歷史背景 三、明長城的建置沿革 遼東鎮 薊鎮 宣府鎮 大同鎮 山西鎮 榆林鎮 寧夏鎮 固原鎮 甘肅鎮 四、河北省、無津市、北京市轄明長城 ...
長城保護研究工作座談會側記及昭烏達盟燕秦長城遺址調查報告 陰山南麓的趙長城 潮格旗朝魯庫倫漢代石城及其附近的長城 河北省戰國秦漢時期古長城和城障遺址 河北省圍場縣燕秦長城調查報告 寧夏境內戰國秦漢長城遺蹟 黃河中游戰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蹟的探索 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戰國時期秦長城遺蹟探索記 金代的長城 金東北路臨...
長城錯斷遺蹟是發生在長城上的地質斷裂。據地震調查報告,該現象發生於1739年平羅-銀川8級大地震,這次強烈的地震斷層在兩處錯斷了紅果子溝明代長城,斷層兩側長城最大垂直斷距1.5m,右旋水平位移1.45m。20世紀80年代中國地震地質工作者進一步研究了該活動斷裂,發現它是賀蘭山東麓活動斷裂帶的分支。沿此斷裂帶還...
《嘉靖寧夏新志》亦云:“臨山堡極北之地盡頭,山腳之下,東有邊牆,相離平虜城(今平羅)五十餘里”。紅果子溝北側山上有一座烽火台遺址,伴之1里多長的一段長城,由於地震影響,造成水平錯位在1米左右,深為地質專家關注。西長城 西長城,北起王泉溝口沿山坡至北岔溝入山,在韭菜溝、歸德溝、大水溝各段保存...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舊關,歷史上又稱為井陘關、井陘口、土門關。據《西關志》《平定州志》記載,該段長城修築於明嘉靖年間,屬內長城,原屬槐樹鋪鄉管轄,2000年12月劃歸娘子關鎮所轄。本世紀初,國家文物局進行長城調查時,登記為“舊關西側長城遺址”。
長城街道,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地處大武口區西北部,東至朝陽街至勝利街段以賀蘭山北路為界、勝利街與工人街段以青山北路為界,南至歸德溝中心線,西至賀蘭山山腳線,北至電廠鐵路道口至長虹路段以銀汝鐵路為界,轄區總面積6.6平方千米。2011年末,長城街道轄區總人口36959人。2002年5月,區劃...
長城關為1531年當時總制陝西三邊軍務的兵部尚書兼都御史王瓊所修。據《嘉靖寧夏新志》載:“花馬池營東者,為喉噤總要,則題曰‘長城關’。高台層樓,雕革虎視,憑欄遠眺,朔方形勢,畢呈於下”。長城關上建有關樓,高聳雄壯。上書“深溝高壘”“朔方天塹”“北門鎖鑰”“防胡大塹”等字。下設暗門,門外設...
第十七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為本行政區域內的長城點段確定保護機構;長城點段有管理利用單位的,該管理利用單位可以確定為保護機構。長城保護機構應當對負責保護的長城點段進行日常巡查、養護、監測等保護工作,發現安全隱患應當立即採取控制措施,及時向縣級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報告,並協助實施保護修繕等工作。自治區人民...
首次提出明代萬里長城沿線配置著13個軍鎮,並非現今流行的所謂“九邊”之說。其次,研究明代數個總兵防區的長城興築、發展、變遷之過程,包括延綏、寧夏、固原、臨洮、甘肅、保定六個區段的長城建築史。第三,著重探討陝西與湖北兩省毗鄰地帶古長城的時代、國屬、工程形制與沿線關隘。強調指出陝鄂邊界古長城是清朝...
本書對明長城做了全面、連貫和翔實的介紹,內容包括長城的基礎知識、冀東長城、北京長城、河北西部長城、山西長城、陝西長城、寧夏長城和甘肅長城,以及遼東和青海邊牆。本書包含一千多幅長城圖片和地圖,圖片精美,圖文並茂,內容全面,是一本集大成的明長城專著。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按圖索驥,方便地遊覽、拍攝或...
b.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等:《寧夏境內戰國秦漢長城遺蹟》,《中國長城遺蹟調查報告集》,文物 出版社,1981年。c.陳守忠:《隴上秦長城調查之二》,《西北師範學院學報》增刊《敦煌學研究》,1984年。d.李紅雄:《甘肅慶陽地區境內長城調查與探索》,《考古於文物》1990年第6期。e.史念海:《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戰國秦...
明朝蒙古韃靼和瓦剌等部經常從內蒙古阿拉善台地進入賀蘭山赤木口(今三關口),直驅中原,明統治者為了邊防安全,特於三關口築長城。據《寧夏古長城遺址》記載,這段長城是明成化年間1465-1485年修築,是西長城的一部分,南起今青銅峽市的大壩堡,北入永寧縣境內。從寧夏由里往外,設頭道關、二道關與三道關。據...
到了明代,為了防止韃靼和瓦剌貴族的南侵,在200多年間,幾乎沒有停止過修築長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派大將軍徐達修築居庸關等處長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修築山海關等處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12700餘里,在寧夏境內分布為北長城,西長城,東長城。現在看到的是東長城,起自...
總兵駐固原州(今寧夏固原)。管轄長城為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全長約500公里。明朝後期改線重建,西北抵紅水堡西境與甘肅鎮松山新邊分界。固原鎮長城遺蹟除景泰縣境的“松山新邊”保存較完整外,其餘地段城牆圮坍嚴重,僅保存夯土。甘肅鎮 總兵駐甘州衛(今甘肅張掖)。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