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部乾旱帶農業實踐

寧夏中部乾旱帶農業實踐

《寧夏中部乾旱帶農業實踐》是2008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儒齡。本書所介紹的許多早作實用生產技術,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簡單、易學、管用,對促進農民增收必將起到較好的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寧夏中部乾旱帶農業實踐
  • 作者:蔣儒齡
  • ISBN:9787227037743
  • 頁數:425頁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尺寸:23.2 x 16.2 x 2.8 cm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蔣儒齡,漢族,1958年10月生,寧夏海原縣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高級農藝師。先後任海原縣興隆鄉科技副鄉長,海原縣農業新技術開發辦公室副主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縣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縣農業與科學技術局科技服務中心主任等。現為政協中衛市第二屆委員會委員,政協海原縣第九屆常務委員會委員。被自治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續聘為區專家團成員。 工作之餘在報刊上發表科普文章和科技新聞作品近百篇,在區內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專業技術論文10多篇。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曾獲部級獎2次,廳級獎6次。縣上表彰獎勵5次。曾被中衛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特色農業科技服務先進個人”,中衛市“十佳科技人才”,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農村科普先進個人”。

內容簡介

《寧夏中部乾旱帶農業實踐》以一個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視角,對多年來中部乾早帶農業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分析和提煉,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乾旱帶現代農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對推廣農業新技術、發展區域特色優勢產業以及做人做強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環保食品等問題也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對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乾旱山區農業結構調整等具有較好的啟發和借鑑作用。

目錄

第一章 寧夏中部乾旱帶農業發展簡史
第一節 我國古代農業對世界農業的貢獻
一、河姆渡文化
二、有機農業
三、古代農業“四大發明”
四、對世界農業的影響
第二節 寧夏中南部山區原始農業考古發現
一、舊石器時代
二、新石器時代
三、刀耕火種
四、寧夏中南部山區原始農業考古發現主要種類
第三節 內涵豐富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存——菜園文化遺址
一、調查和發現
二、明顯的農業定居性質
三、自然環境較當今溫暖潮濕
四、旱作農作物已廣泛種植
五、在勞動中創造和使用工具
六、擺脫單純狩獵開始農牧並重的生活
第四節 古代農業簡述
一、商周時期
二、春秋戰國時期
三、秦漢時期
四、魏晉時期
五、隋唐時期
六、宋夏時期
七、元朝時期
八、明朝時期
九、清朝時期
第五節 近代農業簡述
一、清朝末年
二、民國時期
第二章 建國後山區農業發展成就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農業在探索中緩慢發展
一、農業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
二、各階段在不斷進行探索中走過了曲折的道路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有了較快發展
一、農業上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二、寧夏中南部山區實行扶貧優惠政策
三、改革開放給山區經濟帶來了勃勃生機
第三節 農田基本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一、水澆地的基本建設
二、川、台、壩地的基本建設
三、水平梯田建設
四、隔坡梯田建設
五、水土保持建設
第四節 土壤改良提高了作物產量
一、土壤普查與土壤分類
二、主要土壤的利用和改良
三、土壤肥力評價及低產田改良
第五節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一、農業生產條件有了進一步的改善
二、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三、區域優勢特色種植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四、綜合經濟實力有了一定的增強
……
第三章 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第四章 最佳化生態環境離不開農林牧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
第五章 農業資源利用與作物布局調整最佳化
第六章 有機旱作農業技術是山區農業發展的方向
第七章 區域優勢特色種植成為弄明增收新亮點
第八章 推廣農業適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第九章 食品營養多樣化離不開小雜糧
第十章 推廣油料種植技術使山區“油盆”盛譽再度
第十一章 現代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套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