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荒漠化治理研究所

寧夏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成立於2000年8月,隸屬於寧夏農林科學院,主要從事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林業生態、植物資源開發、旱作農業5個領域的研究。成立之初研究所名為“沙漠治理研究所”,後更名為“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是寧夏區內主要從事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的科研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荒漠化治理研究所
  • 成立於:2000年8月
  • 隸屬於:寧夏農林科學院
  • 從事: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
基本概況,研究方向,科研成就,

基本概況

研究所現有員工27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3人,博士3人,碩士11人,分別來自於寧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院校和科研機構。

研究方向

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
沙漠化防治與沙產業開發
主要從事寧夏北部地區的沙漠化監測、防沙治沙、乾旱區造林、沙地生態恢復、沙產業開發等領域的技術開發和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與林業生態工程
主要從事寧夏南部山區流域治理、抗旱造林、生態農業、園林花卉、水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的研究。
資源植物開發與利用
主要從事沙區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的研究工作,在甘草、苦豆子、牛心朴子、肉蓯蓉、鎖陽等沙生植物藥材的資源開發、引種、加工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生態農業
主要從事寧夏中部乾旱帶旱作農業的抗旱種植、優良品種引選、節水灌溉等方面的研究,支持寧夏中部乾旱帶生態農業發展。

科研成就

建所10年來,先後主持、承擔國家及自治區各類科研、推廣項目30餘個,並承擔了自治區“十五”、“十一五”生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寧夏中部乾旱帶生態環境建設與農牧業發展研究”等多項軟課題的研究工作,為自治區發改委、林業局和科技廳撰寫了多個調研報告,撰寫學術論文90餘篇,在科技刊物公開發表論文65篇,出版專著2部。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其中:
主持完成的“寧夏沙漠化土地綜合治理及沙產業開發”研究項目,前後歷經15年,將單純的林業治沙轉變為以林草建設為重點,以提高環境質量、改善人類生存與生產條件為目標;以畜牧業為中心,加強高效草地建設,建立生態經濟型畜牧業;以節水為關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保護、培植和合理利用沙地資源,開發沙產業,創立沙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形成沙漠治理--資源保護、培植--資源開發產業化--增加效益--鞏固治理成效的良性循環機制,達到既維護生態平衡又培育優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人、地、經濟的和諧統一。項目獲4項國家專利,制定2項國家標準,累計治理沙化土地600餘萬畝,項目區農民人均收入由283元提高到2623元;累計新增產值201735.2萬元。研究提出的政府主導、科技支撐、工程拉動、政策扶持、經濟互動、產業鞏固、綜合治理的防沙治沙運行機制、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在實踐中發揮了突出成效,以科技支撐了寧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沙漠化逆轉。2008年該項目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持完成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半乾旱退化山區生態農業建設技術與示範”,在寧夏黃土高原彭陽縣組裝、配套、集成了5個技術體系,開發出了具有廣泛適應性、經濟效益高的5個生態農業模式,制定了3個林業地方標準。完成了2.2萬畝試驗示範區的建設任務,示範區林草植被覆蓋率由17%提高到57.4%,農民年人均收入由650元提高到1115元。推廣面積150萬畝,實現直接經濟效益6856.8萬元。2007年該項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持完成的“檸條飼料開發利用技術研究”課題,開發出3個檸條系列飼料產品和專用粉碎機械產品,申報三項專利,制定一項地方標準。建立高標準示範林基地50萬畝,加工檸條飼料6200噸,補飼育肥羊只1.24萬隻,取得7個方面技術創新,新增效益890萬元。2004年該項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持完成的“寧夏鹽池沙區人工檸條林對退化沙地改良效應的研究”課題,前瞻性地解決了寧夏風沙區固沙型灌木林—草合理布局的關鍵技術,為寧夏中部乾旱帶200萬畝的退耕還林工程,順利通過國家林業局的驗收提供了重要的關鍵技術支撐。2005年該項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持完成自治區“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寧夏道地沙生中藥材開發技術研究”,資源保護圍欄及人工種植示範基地16.5萬畝,實現產值27024.7萬元。查清甘草病蟲害種類,建立無公害防治、甘草野生資源修復、保護的技術規程及林藥間作和水地旱地種植等技術體系,在中藥材質量控制、有效成分提取、新藥開發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該項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持完成自治區“十五”重點科技興農項目“鹽池沙漠化土地綜合治理示範推廣”課題,在“九五”基礎上累計完成荒沙治理面積380多萬畝,林木覆蓋率由1990年的9.5%增加到目前的34.8%,完成天然草場建設近300萬畝,累計總創工程建設淨效益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0年的365元增加到1860元,使鹽池縣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得到了協調發展,為我國生態治理與產業開發提供了成功的示範樣板與治理模式(鹽池治沙模式)。2006年該項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