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左傳·隱公元年》。
①指產婦在睡眠中生下孩子,醒後方知。
②指嬰兒娩出之際,立即能睜眼視物者。
③即逆生。即腳先出,頭後出。
④指嬰兒生下,悶絕不啼。見閻誠齋《臨證須知評知》。
簡介
寤生:
鄭莊公,
鄭武公之子,名寤生,今
鄭州市
新鄭人。是
春秋初年的
鄭國國君,公元前757年生。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
共叔段的叛亂,繼武公之後,為
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為了削弱鄭的力量,分政於
虢,任虢公忌父為右卿士,由鄭莊公為左卿士,於是周、鄭之間發生了矛盾,雙方互派人質。不久,周平王死去,繼之者
周桓王打算讓虢公單獨執政,結果雙方發生爭執,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罷了鄭莊公左卿士之職,鄭莊公進行報復,不去朝見周王。於是桓王率領
蔡國、
衛國、
陳國三國之師伐鄭,戰於葛,被鄭軍打得大敗。到了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居然召
齊國、衛國、
宋國會盟於惡曹(今河南
延津西南),幾乎當上的春秋初年的
霸主。
相關故事
鄭莊公即位
鄭莊公之父為鄭武公(即掘突),其母為申侯之女
武姜。鄭武公十四年(前757),武姜生太子寤生,鄭武公十七年(前754),又生少子叔段。因寤生出生時
難產,驚嚇了姜氏,所以姜氏不喜歡他,而寵愛他的弟弟叔段。公元前744年,武公病重,武姜多次在武公面前說叔段賢,“欲立段為
世子,公弗許”。(《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是年,武公病逝,寤生繼承君位,這就是鄭莊公。
叔段謀篡權
莊公元年(前743),武姜請求制地(今鄭州市滎陽汜水鎮)作為叔段封邑。莊公說:“那裡不行,因為制邑地勢險要,是關係國家安危的軍事要地。”武姜改而威逼莊公把京(今鄭州市
滎陽東南)封給叔段。京乃鄭國大邑,城垣高大,人口眾多,且物產豐富,莊公心裡不肯,但礙於母親請求,也只好答應。大夫祭仲進諫道:“京邑比都城還要大,不可作為庶弟的封邑。”莊公說:“這是母親姜氏的要求,我不能不聽啊!”
叔段到京邑後,號稱京城
太叔。仗著母親姜氏的支持,從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而是招募勇士,加固城垣,囤積糧草,訓練甲兵,加緊擴展自己的勢力,與母親武姜合謀,準備裡應外合,襲鄭篡權。
鄭莊公深知自己繼位母親大為不悅,對姜氏與叔段企圖奪權的陰謀也清清楚楚,但他卻不動聲色。叔段在京城的反常舉動引起了人們議論,大夫祭仲又對莊公說:“凡屬都邑,城垣的周圍超過三百丈,就是國家的禍害。所以先王之制規定,封邑大的不超過國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莊公很無奈的說:“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是姜氏要這樣,我哪裡能避開這個災禍呢?祭仲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給叔段安置個地方,不要讓他再發展蔓延。一經蔓延就難於對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難除,何況是您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先等等看吧。”
莊公一次次退讓,促使叔段篡國稱君的野心日益增長。不久叔段竟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同時聽命於自己。接著又把京邑附近兩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轄範圍。大夫公子呂對莊公說:“一個國家不能聽命於兩個國君,主公究竟打算怎么辦?您如果要把君位讓給太叔,下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讓,那就請除掉他,不要讓老百姓生二心。”莊公則不溫不火地說:“用不著除他,沒有正義就不能得民心,遲早他會自取其禍。”
叔段一再挑戰莊公的權威,而鄭莊公卻一次次忍讓,難道他真相信不用自己動手上天就會懲罰叔段嗎?不是的。這是因為鄭莊公作為一國之君,他不能把喜怒掛在臉上。更重要的是莊公知道過早動手,必遭外人議論,說他不孝不義,所以故意讓叔段的陰謀繼續暴露。
打敗叔段
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在母親武姜慫恿下,叔段親率甲兵萬人準備襲擊鄭都,武姜準備開城門接應。莊公得到叔段起兵日期的密報,說:“該是動手的時候了!”即命令公子呂率200輛戰車討伐叔段。京邑百姓聞訊,紛紛叛段。叔段大敗潰逃,倉皇出奔鄢邑(今河南鄢陵縣西北)。莊公又攻打鄢邑,叔段外逃
共國(今河南輝縣)避難。所以歷史上又稱叔段為共叔段。
莊公對母后武姜十分惱恨,一氣之下,把她逐出國都,軟禁在城穎(今河南
臨潁西北)。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左傳·隱公元年》)但武姜畢竟是自己的母親,鄭莊公不久又後悔起來。他既思念母親,又不願違背誓言,就叫人修築了一座高大的土台,思念母親時,就登台向城穎方向眺望。後來人們就把這夯土台叫“
望母台”。(今鄭州市新鄭洧水南岸)
當時在穎谷管理邊境事務的
穎考叔看破了莊公的心思,就乘給莊公獻禮的機會給他出了個主意。說:“你雖然發過誓,但真想見老夫人也不難。‘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莊公聽了很高興,就讓穎考叔辦理這事。隧道挖好後,莊公在地下見到了母親,十分感慨地唱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母子情意恢復如初。
擴張
鄭莊公“克段於鄢”,成功的處理了內政方面的問題,實現了國力的統一,從而為爭霸中原奠定了基礎。當時鄭莊公還是周平王的卿士,權利非常大,這也為他借周王名義討伐不聽話的諸侯創造了條件。前721年,即平息叔段叛亂的第二年,鄭莊公就發兵攻打近鄰衛國,從此走上了擴張的道路。
周王室東遷,主要依靠鄭國和
晉國的力量,故周鄭關係甚密。但隨著鄭國日益強盛,周平王擔心朝政大權被莊公操縱,遂刻意削弱莊公的權力,準備將一些事權交虢公掌管。莊公怨恨平王,平王畏懼莊公,只好否認此事。但莊公不信,於是“周鄭交質”,也就是各自把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交於對方。
莊公二十四年(前720),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莊公先後兩次派兵強割周王室溫地(今河南溫縣)、成周(今河南洛陽東)的莊稼以示威。周桓王對莊公的做法十分惱火,對鄭亦採取強硬態度。前717年,鄭莊公朝周,周桓王故意對他無禮,以為報復。隨後又任命虢公為周室右卿士,以分莊公之權。多心計、善謀略的鄭莊公意識到此時與王室交惡對自己並不有利,便改而採取忍讓態度。同時,勵精圖治,開疆擴土,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
前714年,
北戎部落乘中原諸侯國連年混戰之機,南侵鄭國,鄭莊公親自率軍抵禦。當時北戎兵驍勇善戰,而地形又不利於鄭國兵車作戰,莊公甚為憂慮。公子突詳細分析了戎軍“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而不讓,敗不相救”的弱點,認為應採取伏設誘敵的辦法,分而殲之。鄭莊公覺得此計甚善,於是分三處埋伏,命大夫祝聃率一支勇敢而不剛強的部隊先出陣求戰,和敵人一接觸就佯敗退走。戎兵不知是計,被誘入鄭軍埋伏圈。鄭國三處伏兵把戎軍分為幾段而攻之,使其首尾不得相顧,祝聃又率部反戈回擊,造成前後夾攻之勢。北戎後續部隊無法相救,遭鄭軍伏擊的北戎前軍被全部殲滅。
前712年,周桓王試圖大張王權。他行使兩周時期天子予奪封邑的權力,用本不屬於王室所有的蘇氏十二邑換取鄭之十邑,使鄭國實際損失了四邑。後又索性免除了鄭莊公的左卿士職位,鄭莊公於是不朝。
前707年,周桓王統周軍及陳國、蔡國、
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大夫祭仲、商渠彌等在繻葛(今河南長葛縣北)列陣禦敵。當時周軍分為三個軍陣,周桓王率領左軍和陳國軍隊力圖征服鄭莊公。鄭莊公擺開了名為“
魚麗”的陣勢,戰車前沖,步卒後隨,先打實力最弱的陳國軍隊,使蔡國和衛國軍隊畏懼而倉皇退出戰場,然後集中兵力從兩邊合擊周軍,周師大敗。周桓王被鄭將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強指揮軍隊逃出重圍。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鄭莊公制止說:“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況欺凌天子呢?我們是自衛,國家能免於危亡就足夠了。”戰後,鄭莊公為了表示尊王,還特派大夫
祭仲去慰問受傷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隨從。
葛繻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鄭莊公聲威大振。宋、衛、陳等宿敵都來求和,鄭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盛的諸侯國。前701年,鄭莊公與齊、衛、宋等大國諸侯結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
鄭莊公一生功業輝煌。他在位期間,分別擊敗過周、虢、衛、蔡、陳聯軍及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御燕、侵陳,大勝之;伐許、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戰必勝,可謂戰績顯赫。同時,鄭莊公又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精權謀、善外交的政治家。其過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國紛爭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鄭、宋之爭
鄭、宋之爭是鄭莊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鄭國東鄰宋國,北鄰衛國。鄭與宋、衛兩國都有矛盾,隨時有遭宋、衛夾攻的危險。公元前719年,宋國糾集了包括衛、陳、蔡、燕、魯在內的多國聯軍,先後兩次圍攻鄭國,大有剷平鄭國之勢。在這種情況下,鄭莊公冷靜沉著、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軍事上加強防禦,頑強抗敵;另一方面在外交上處理好與列國的關係,不計前嫌,化敵為友,儘可能聯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陳國雖曾與宋國一起侵鄭,但鄭莊公在擊敗陳師之後主動與陳和好。魯國曾在伐鄭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鄭莊公並未因此忌恨於魯,而是主動向魯示好求和,直至結為同盟。齊國當時是諸侯中強國,鄭莊公很注意密切與齊的關係,以利用齊國勢力來牽制宋人。此外,與周交惡,也很注意策略。雖大敗王師,而又夜使祭仲勞王;既恨周王棄己,又用周王之權威以打擊宿敵。前713年,借聲討宋殤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鄭莊公聯合齊、魯之師,以天子之命伐宋。齊、魯軍隊敗宋軍於菅(今山東武城縣東南),鄭軍先攻占宋國郜(今山東武城縣東)、防(今山東金鄉縣西),後又打敗宋、蔡、衛三國聯軍,最終使宋國屈服。
鄭莊公英雄一世,但也有兩個重要的政治失誤。一個重要失誤是生前沒有對太子忽(即
鄭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鄭國立即陷入鄭昭公和
鄭厲公(公子突)之爭,使鄭國形成兩君並立的混亂局面,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誤是重用
高渠彌,這為鄭國留下了嚴重後患。前695年,莊公想立高渠彌為卿,時為太子的昭公反對,莊公不聽,執意用高渠彌任大臣。及昭公為君,高渠彌害怕昭公藉機殺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獵之機,射殺昭公,並與權臣祭仲合謀改立昭公弟子亹為君。
鄭莊公在位四十三年,於公元前701年病逝。鄭國亦由盛轉衰。
軼聞典故
多行不義必自斃
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的一句成語,意思是壞事乾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相關史事: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不甘心鄭莊公繼承君位,藉助母親武姜(武姜偏愛共叔段,討厭鄭莊公)向鄭莊公索要封地,鄭莊公無奈,將京邑封給公叔段,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祭(zhài)仲說“都城超過了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按先王的規定,大的都城面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違反了先王的制度,這會使您受不了。”莊公回答說;“姜氏要這么做我怎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說道:“姜氏有什麼可滿足呢?不如早些處置公叔段,不讓他的勢力蔓延。如果蔓延開來,就難對付了。蔓延開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況是您習卜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是說:“乾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暫且等著看吧”。
後來,共叔段糾集部眾準備來犯鄭國國都,這些早在鄭莊公意料之中,他得知了共叔段起兵的日期後,選準時機派兵攻占了京邑,共叔段逃到鄢地,莊公又攻打鄢。共叔段只好逃奔去了共國。
黃泉認母
春秋時期,鄭莊公之母,因生鄭莊公時難產,出生時先出腳而非頭,被認為大逆不道,所以一直不喜歡鄭莊公,為其取名寤生。喜歡鄭莊公的弟弟段。有一次,鄭莊公離開都城,其母與共叔段謀反。鄭莊公回來評定叛亂,殺了公叔段,囚禁了自己的母親,並發下誓言“不到黃泉,不得相見”,後來鄭莊公後悔,卻礙於誓言。有大臣建議,可掘地至水處,取名“黃泉”,母子就可在黃泉相認。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黃泉認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