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拼音]:fù kě dí guó
[解釋]:敵:匹敵。私人擁有的財富可與國家的資財相匹敵。形容極為富有。
成語典故
[出自]:《
漢書·
鄧通傳》:“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
在中國史書記載的
汗牛充棟的歷史事件中,朱元璋與沈萬三的較勁故事可是惟一的一次大政治家與大商人的角斗。至高無上的皇權,必然地取得了勝利。選擇這一多少帶有悲涼意味的題材,只是意在以一個開國皇帝和一個富可敵國的富商之間的善緣、惡緣為切入點,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中國近百年積弱。
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踐一戰滅吳的大智者
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當然入選,推薦為“中國十大富豪”之首。
胡雪岩的一生,極具戲劇性。在短短的幾十年里,他由一個錢莊的夥計搖身一變,成為聞名於清朝朝野的
紅頂商人。他以"仁"、"義"二宇作為經商的核心,善於
隨機應變,而決不投機取巧,使其生意
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深諳錢財的真正價值,大行義舉,在贏得美名的同時,也得到了心靈的滿足;他經商不忘憂國,協助
左宗棠西征,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在救亡圖強的
洋務運動中,他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當然,他也未能擺脫商人以利益為第一位的俗套,且在生活方面極盡奢靡,但畢竟人無完人、
瑕不掩瑜,
胡雪岩這位了不起的商人身上有許多值得今人學習的東西。
詞語辨析
[例句]:蓋卞濱自他祖父遺下家業,到他手裡,單以各處田地而論,已有一萬餘頃,其餘可想而知,真是~。
沈萬三
發家致富
關於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
一、墾殖說。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但真正完善地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崑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自的《明初巨富
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文中重點提出,沈萬三從"躬稼起家"繼而"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方萬,田產遍於天下。"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乃至成為豪富,號稱江南第一。
二、分財說。有人認為,"沈萬三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陸富甲
江左…盡與秀"。(《
周莊鎮志》卷六.·雜記),又有人說"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
楊循吉《
蘇談》)。總之,
沈萬三是得到了吳江
汾湖陸氏的資財,才成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說。據《吳江縣誌》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
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一豪之所以發財,是由於作海外貿易。"這說明沈萬三是由於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才一躍而成為巨富的。
事實上,沈萬三之所以成為江南巨富,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說沈萬三"其先世以
躬稼起家……
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說明他有了立業的根本。
沈萬三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更由於“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錢和關鍵。他有了這樣的巨資後,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硯江(
東江)西接
京杭大運河,東入走
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開始了他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使他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萬三就是從貿易中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另一部分錢作經商的資本。所以說,沈萬三是以墾殖為根本,以
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而一躍成為巨富。周莊"以村落而闢為鎮,實為
沈萬三父子之功。"
第一次打擊
沈萬三富得連
朱元璋都眼紅;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擊後,又很快衰落了。第一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據《周莊鎮志》記載,"《明史。馬後傳》洪武時,富民
沈秀者助築都城三分之一,請稿軍,帝忍曰:
匹夫稿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後諫日,不祥之民,天將誅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戌雲南。"
第二次打擊
除沈萬三充軍雲南之外,他的第二個女婿餘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
沈萬三除築洪武門至
水西門城牆外。還以龍角貢獻,並獻有白金二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土十人。
甲馬十匹,建南京廊廡、酒樓等。這次打擊不僅使沈家失去了沈萬三這個當家人;而且富氣也減去了大半,可謂人財兩空。不僅如此,沈萬三當時被捕時,
周莊鎮上株連甚多,有盡誅周莊居者之說。幸虧鎮人徐民望不避斧鉞,台御狀至京城:才救下
周莊全鎮老小。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
周莊鎮志卷三。
冢墓)。這次沈萬三子
沈旺的兩個兒子沈至、
沈莊(伯熙)又為田賦坐了牢,伯熙當年就死在牢中,後移葬於周莊杏村。這樣,從根本上動搖了沈家的基業。
第三次打擊
第三次打擊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學文與
藍玉通謀,詔捕嚴訊,株連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學文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凌遲"(《周莊鎮志》卷六·雜記),這次
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餘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了。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急劇地衰落了。"沈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擊,只能家破人亡。
就這樣,號稱江南第一豪富的周莊沈萬三,由興盛走向了衰落,但他畢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鑑的人物,他在周莊的遺蹟,也使中外旅遊者及專家學者深感興趣。
相關圖書
簡介
《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神的崛起》是一部權威的對沖基金髮展史,充滿了對美國金融界人物戲劇性沉浮的引人入勝描述。在《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神的崛起》中,
華爾街的生存之道、美國金融界的商業文化被演繹得出神入化。
《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神的崛起》的作者對該行業進行了包括300個小時訪談和無數內部檔案在內的深入調查,並在此基礎上,講述了關於對沖基金鮮為人知的故事:從該行業的鼻祖阿爾弗雷德?
溫斯洛?瓊斯到喬治?
索羅斯,再到許多其他不那么出名但在這個領域同樣有影響力的人物,從1987年的股市暴跌,到網路泡沫,再到抵押貸款證券的崩潰。在這個過程中,對沖基金參透了市場的玄機,不斷賺取巨額財富。它們的創新改變了世界,孕育了特殊
金融工具的
新市場,改寫了資本主義的規則。
《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神的崛起》不僅僅是一部歷史,更是通向未來
金融體系的視窗。
目錄
推薦序一 對沖基金:智慧的獨行俠,還是搗亂的壞孩子
推薦序二 對沖基金與中國
中國首隻對沖基金負責人
易方達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
中文版序
引言 對沖基金與新精英的崛起
第1章 誰締造了對沖基金第一個神話
第2章 大額交易的高手
第3章 趨勢分析時代來臨了
第4章 金融鍊金術
第5章 這隻“大老虎”比任何人都懂股票
第6章 每次擾亂市場的都是他
第7章 狙擊英鎊的“白色星期三”
第8章 對沖基金的狂歡結束了嗎
第9章 是嗜血的金融大鱷,還是悲憫的救贖者
第10章 敵人就是自己
第11章 巨觀型對沖基金時代的終結
第13章 不可複製的神秘“大獎章”
第14章 它可能引發火災,也可能是消防員
第15章 誰是風暴中最大的贏家
第16章 “剩”者為王
結論 金融業的未來取決於對沖基金的過去
譯者後記
序言
[推薦序]
對沖基金:智慧的獨行俠,還是搗亂的壞孩子
關於對沖基金,市場最為津津樂道的,要么是他們如何在動盪不居的金融戰役中獲得巨額財富、
對沖基金經理每年獲得的數以億美元計的豐厚獎金以及這些對沖基金經理個人的傳奇般的才能,要么是他們如何成為
金融穩定的巨大衝擊力量,密謀於暗室,以令人出其不意的操作手法,衝擊政府的政策與市場的防線。
這樣兩個完全對立和迥異的形象,智慧的獨行俠,還是搗亂的壞孩子,在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幾乎同時得到了集中的展現: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許多對沖基金在金融危機衝擊下依然盈利豐厚,我們同樣也看到監管者把不少危機的導火索歸結為對沖基金。
實際上,許多對於對沖基金幾乎矛盾的看法,源自於對這個有些神秘的投資群體的不了解。因為信息的披露有限,公眾可以獲得的關於
對沖基金的信息與資料往往
一鱗半爪,各種誤讀當然就難以避免。我曾經遇到幾個全球較大的對沖基金,他們的辦公室往往不再繁華的
中心商務區,而往往是在一般的
公募基金很少去的安靜場所,我曾經見到一家全球較大的對沖基金在香港的公司,實際上就是在一個居民小區辦公的。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本關於對沖基金的著作凸顯了其獨特的價值。
本書跨越了更長的歷史、包含了更多位傳奇的
對沖基金經理的故事,並且將離我們最近、破壞力最強的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這些對沖基金的生死存亡故事也鮮活展現給讀者,為讀者豐富了難得的一線市場體驗。無疑,本書精彩講述了
對沖基金這一神秘群體的奇聞軼事。作為一名研究學者,在
饕餮這些精彩故事之餘,我更加關心的是對沖基金行業背後發展的軌跡,這一產業對於全球金融市場的作用。因此,從專業
金融研究的視角,剝離掉精彩的故事細節,對對沖基金與前沿金融理論的發展之間的關係進行梳理,希望能夠對讀者提供一定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