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苞山姜

密苞山姜

密苞山姜(學名Alpinia densibracteata T. L. Wu et Senjen )是姜科,山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1.5米。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並具細尾尖,基部漸狹,邊緣絨毛;葉柄、葉舌及葉鞘均被絨毛。穗狀花序頂生,總花梗近於無,苞片披針形,或卵形,每一苞片內有花;小苞片披針形,果時宿存;花芳香;花萼筒狀,裂片長圓形,唇瓣菱狀卵形或不明顯三裂,邊緣波狀,中央有條紋;柱頭杯狀,果球形,6-8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江西等省區;生於山谷中密林蔭處。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密苞山姜
  • 學名:Alpinia densibracteata T. L. Wu et Senjen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芭蕉目 Scitamineae
  • :姜科 Zingiberaceae
  • 亞科:姜亞科 Zingiberoideae
  • :姜族 ZINGIBEREAE
  • :山姜屬 Alpinia
  • 亞屬:山姜亞屬 Subgen. Alpinia
  • :密苞山姜
  • 分布區域:中國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江西等省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近種區別,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株高1-1.5米。
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4-7厘米,頂端漸尖,並具細尾尖,基部漸狹,邊緣及先端密被絨毛;葉柄長5-20毫米;葉舌2裂,長約1厘米,葉柄、葉舌及葉鞘均被絨毛。
穗狀花序頂生,長10-16厘米,總花梗近於無,基部具一線形的總苞片,長8-9厘米,寬8-10毫米;苞片披針形,或卵形,長1.5-2.5厘米,密集;每一苞片內有3枚小苞片和3朵花;小苞片披針形,長5-10毫米,苞片和小苞片均密被絨毛,果時宿存;花芳香;花萼筒狀,長1-1.5厘米,頂端具明顯三齒,外被絨毛;花冠管長1.2厘米,裂片長圓形,長6毫米,內凹;唇瓣菱狀卵形或不明顯三裂,長7毫米,中部寬5毫米,頂端2裂,邊緣波狀,中央有條紋;花絲長5毫米,花葯長4毫米;柱頭杯狀,具緣毛,超出於藥室之上。
果球形,直徑約1厘米,頂端有宿萼。花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環境,選擇疏林下、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鬆的地塊作為圃地,定植前將圃地進行深翻25-30厘米,清楚雜草及草根,然後耙細整平,施入腐熟肥做基肥與土壤拌勻備用。

分布範圍

產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江西等省區;生於山谷中密林蔭處。模式標本采自廣東龍門。

繁殖方法

種子的採集與處理:種子成熟多在11月中下旬,當種子有青變紅時,選取生長紅果皮的植株作為採種母株,剪下果序,摘下紅色球果,置清水中浸泡,搓洗去除紅色果皮和白色種衣,於陰涼處用篩子瀝乾種子表面水分,最後將種子均勻播於室外疏林下沙坑中,覆沙1-2厘米,種子間距1厘米保持沙子濕潤。
密苞山姜
移栽定植:沙播種子約4個月後出苗,出苗率大於90%,且出苗整齊。出苗後2個月左右(翌年5-6月)、當幼苗長出2片約4厘米的葉片後,及時移栽至有散射光的疏林下,株行距50厘米×50厘米,栽後覆土壓實,澆足定根水,移栽及易成活。
分株繁殖:成年山姜植株長勢健,蓬徑大,根莖處萌芽數量多,適於分株繁殖,全年可進行。

栽培技術

定植:在整好的土地上,按照50厘米×50厘米的株行距開穴,每穴放入3-4個小兜,覆土壓實,澆足水,注意,山姜根系較淺,勿栽植過深,約半個月萌發新芽。
密苞山姜
施肥:移栽成活後,進行少量多次薄施腐熟豆餅肥。每月1-2次,9約進行追肥,翌年4約在施肥。
實生苗可在定植後1年半,老株分兜苗可在定植後1年長成株型良好、具有觀賞價值的株叢。

近種區別

該種和革葉山姜不同之處在於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4-7厘米,邊緣密被絨毛;花序較長,長10-16厘米,每一苞片內有3朵花;唇瓣菱狀卵形,長7毫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