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贈吳門故人》是清代詩人汪琬所作的七言律詩,全詩共56字。
首聯先引用故人,表現對顧苓所選擇的隱居生涯的欽羨之情。頷聯寫顧苓隱居地的名勝,再進一步抒發自己對顧苓的羨慕與嚮往。頸鏈則緊承上聯,從季節景物入手,又寫顧苓隱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機。尾聯最後表達出作者對仕途生活厭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贈吳門故人
遙羨風流顧愷之①,愛翻新曲②復殘棋③。
家臨綠水長洲苑④,人在青山短簿祠⑤。
芳草漸逢歸燕後,落花已過浴蠶時。⑥
一春不得陪游賞,苦恨蹉跎⑦滿鬢絲⑧。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顧愷之:東晉時無錫人,博學多才。
②翻新曲:譜制新樂曲。
③復殘棋:下棋老手在棋枰上棋子完局後,能再擺出原來某一階段的殘局。
④長洲苑:在蘇州西南,春秋時吳王闔閭遊獵處。
⑥“芳草”二句:寫春季景物。浴蠶,《農政全書》:“二月十二日浴蠶,以菜花、野菜花、韭花、桃花、白豆花揉諸水中,而浴之。”
⑦蹉跎:白費時間。
⑧絲:借指白髮。
白話譯文
欽慕顧愷之卓爾不群,悠閒地過著譜制新曲,復錄棋局的隱居生活。家在綠水之畔長洲苑,人能在青山之邊短簿祠徜徉。芳草逐漸青綠,正逢歸來的燕子;百花凋謝委地,已過了浴蠶的時節。整整一個春天不能遊山玩水,只能任苦悶白了雙鬢。
創作背景
由明入清的文人幾乎都難以擺脫出仕與隱居的矛盾糾纏。儒家入世的人生觀鞭策著他們積極踏入仕途;異族入侵的現實、民族意識的觀念又肯定著隱居的人生路途。汪碗二十歲時正值清兵入關,他的家鄉也曾被踐踏蹂情緒、不平的感慨,時時襲上心頭。這首《寄贈吳門故人》便是這種矛盾心境的流露。
作品鑑賞
所謂“吳門故人”,是指作者的摯友顧苓。他在明亡之後隱居不仕,吟賞山水,棋曲自娛,頗得人生樂趣。相反,作者汪碗卻羈身宦途,不能盡游賞之樂。所以詩的開頭兩句“遙羨風流顧愷之,愛翻新曲復殘棋”表明了對顧苓所選擇的隱居生涯的欽羨之情。將顧苓直接比作才華絕世的顧愷之,更為充沛地肯定了顧苓的人品才學;以譜制新曲、復錄棋局概括顧苓的生活樂趣,更能襯托出自己宦途的忙碌無聊。
“家臨綠水長洲苑,人在青山短薄祠”,這兩句寫顧苓隱居地的名勝,進一步抒發自己對顧苓的羨慕與嚮往。長洲苑與瓶簿祠都是蘇州的遊覽勝地,“綠水”、青山”描繪出了環境的優美動人,“家臨”,“人在”則刻畫出了顧苓徜徉於名勝古蹟、綠水青山之中的自得。仿佛人與愛物完全融化在了一起,彼此毫無阻隔,這正是作者所嚮往、所追求的人生樂趣。
“芳草漸逢歸燕後,落花已過浴蠶時”,這兩句緊承上聯,從季節景物入手,寫顧苓隱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機。作者選擇春天的景象,芳草、歸燕、落花、浴蠶,使生活充滿詩意,充滿春的氣息。這與作者所處的官場又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後兩句“一春不得陪游賞,苦恨蹉跎滿鬢絲”,是作者對仕途生活厭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苦恨”兩字有力,“蹉跎”一詞真實感人。作者內心的苦惱煩悶、仿徨、矛盾,通過這四個字貼切準確地揭示了出來。明知這是生命的浪費,卻不得不繼續敷衍周旋;明知這與自己的志趣相違背,卻不能與之徹底決裂,其中的苦澀滋味只有當事者才能品味得出。所以作者寫來也就分外的真切感人。
作者簡介
汪琬(1624--1691)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號鈍庵,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順治進士,曾任刑部郎中、戶部主事等職。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授編修。曾結廬太湖堯峰山,人稱堯峰先生。論文要求明於辭義,合乎經旨。所著有《鈍翁類稿》、《堯峰文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