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物感染

寄主被寄生生物寄生在體內生長,繁殖,導致機體的正常功能、代謝、組織結構破壞、導致機體局部組織發生損傷性病變。

感染了寄生物的傳統病症包括:過敏貧血、持續性疲倦,便秘、免疫系統功能衰退、腹瀉濕疹、淋巴腺腫脹、經常感到飢餓、發熱感冒胃腸脹氣、晚間磨牙、尋麻疹排便困難、易怒、黃疸病、關節及肌肉疼痛、精神緊張、麻疹、紅眼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寄生物感染
  • 外文名:Parasitic infection
  • 本質: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並且為寄生關係
  • 拼音:jì shēng wù gǎn rǎn
  • 特點: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相關資料,感染與反應,

相關資料

一、寄生的概念 寄生(parastisu)即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物的關係稱為寄生。
二、寄生物的多樣性
(1)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繁殖。
(2)大寄生物(Ma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生長,但不繁殖。
主要的寄生物有細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動物。在動物中,寄生蠕蟲特別重要,而昆蟲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專性寄生必需以宿主為營養來源,兼性寄生也能營自由活動。
擬寄生物(parasitoids)包含一大類昆蟲大寄生物,它們在昆蟲宿主身上或體內產卵,通常導致寄主死亡。
三、傳播方式
寄生物可以橫向傳播(在種群個體之間),或在少數情況下,以縱向傳播(從母體到後代)。橫向傳播或直接或間接,由傳播媒體或中間宿主做中介。有時候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經過另一種而“偶然”獲得。
四、寄主對疾病的反應
脊椎動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後會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這種反應有兩種明顯成份:
①細胞免疫反應,吞噬細胞(如白血細胞-T淋巴細胞)攻擊併吞沒病原體細胞。
②B-細胞免疫反應,以特定蛋白(或抗體)的生產為基礎,由B淋巴細胞結合到病原體表面。如果再次遭遇同樣病原體(或抗原),免疫記憶會快速生產特異抗體,提高免疫力。
③行為對策(behavioralstrategies)對降低寄生水平也很重要。許多脊椎動物具備整理行為,有效地去除外寄生物。
植物和低等動物在受到感染後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沒有脊椎動物那樣複雜的特異性。例如,菸草植物的一片葉子被菸草花葉病毒感染後,會提高整個植物體的防禦性化學物質水平,從而增加對多種病原體的抵抗力。食草作用也會引起類似反應。
五、寄生關係的起源和進化
寄生和互利共生都是歷史上形成的生物之間在空間上和食物上的聯繫。寄生關係的起源有三條途徑:
1、由空間聯繫發展到食物聯繫。先有簡單的共棲,再過渡到宿主體上,進而進到體內共棲,不同程度的共棲為發展營養聯繫建立基礎。食物聯繫可能開始時只是一種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一方依賴於另一方體液來維持生活,即發展為寄生關係;也可能雙方彼此利用代謝產物,發展為互利共生關係。
2、通過捕食過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過渡的痕跡。例如歐洲蛭綱中的平扁舌蛭(Glossiphoniacomplanata)是營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個地吞食小無脊椎動物;黃蛭(naemopis)在吞食小動物時和平扁舌蛭一樣,但對大動物的攻擊和吸血是暫時性的。居住在灌木叢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採用其它營養方式,而只依賴不時吸吮宿主血液的專性、暫時性寄生生活。尺蠖魚蛭(Piscicola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動均在魚的體軀上,只在繁殖期離開宿主。
3、第三條途徑是未來的宿生物偶然的潛入體內,雖然寄主體內是暫時的生活地點,但對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為兼性寄生物。寄生關係從上述共棲、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條途徑產生後,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協同進化,常是使有害的“負作用”減弱,甚至於演變為互利共生關係。宿主和寄生物的協同進化可能有三種模式:
1、相互攻擊性模式
2、精明寄生性模式
3、早期互利型模式,宿主和寄生物都進化產生互利的特徵,以致能加強相互間的持續存在,這是一種由寄生向互利共生的模式發展。
六、引申
引申為不能自食其力要依靠別人才能生活的人。
這種利害關係雖主要表現為營養方面,但也不完全局限於此,與此相比,由於寄生者是將寄主體內或體表作為棲息場所,所以把這種空間關係作為重點而下定義者亦頗不少。它若寄生於昆蟲的寄生蜂和寄生蠅在完成一定的發育,而是把寄主食盡為止,對這種類型的寄生者特稱為捕食性寄生者(parasitoid)或者擬寄生者,以與一般的寄生相區別。寄生可廣泛見於植物間、動物間和動植物間,同時根據寄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為侵入到寄主體內生活的內寄生和附著於寄主體表生活的外寄生。另外根據寄生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離開寄生就完全不能生活的無條件寄生或專性寄生(obligatotyparasitism),這種寄生也稱為真性寄生或真正寄生(euparasitism);以及可以營寄生生活,也可以營獨立生活的條件寄生或非專性寄生或兼性寄生(facultativeParasitism)。其中,全部生活史都營寄生生活的又可分:始終在同一個寄主上寄生的稱為固主寄生(stationaryparasitism):在發育過程中必須有兩種以上的寄主的寄生,稱為轉主寄生(heteroecism),在這種情況下而把對後一寄主變更稱為寄主轉換(hostalternation)。又根據僅在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寄生生活的,稱為暫時寄生(temporaryparasitism)。此復可分為幼蟲期寄生(xenosite)、成蟲期寄生(notosite)、寄生期不定(planosite)等多種類型。還把有關的高等寄生植物區分為:營養完全依賴於寄主的完全寄生(holoparasitism)和本身具有葉綠素但又能寄生的半寄生(hemiparasitism)。另外根據寄生者和寄主之間的關係可分為:腐生――寄生在死物上;寄生――寄生於活體,如上述的各種寄生。

感染與反應

若機體已被某種寄生蟲抗原致敏,當再次接觸相同抗原時則二次免疫應答增強,或長期受染,早期過去後的機體反應相似於二次免疫應答反應。因免疫應答過強而導致組織損傷(免疫病理變化),即稱為變態反應(allergy),或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1963年起Gell與Coombs按變態反應發生髮展的近代知識,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I型——速髮型(immediat type),Ⅱ型——細胞毒型(cytotoxic type),Ⅲ型——免疫複合物型(immune 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體所介導;而Ⅳ型——遲髮型(delayed type)或細胞介導型(cell mediated type),由細胞因子所介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