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會化

家庭社會化

家庭社會化,是指個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學習和掌握適合所屬家庭的內團體規範,並作出相應行為的過程。處於不同時期的家庭,其家庭社會化的任務不同。一般的家庭社會化都將逐步經歷適應夫婦關係、學習和適應父母角色、適應家庭人員的變動,例如子女離家、新成員進人家庭或夫婦一方去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家庭社會化
  • 領域:科學
  • 相關學科:社會學
  • 概念:教導社會成員掌握生活等
社會化概念,主要內容,條件,社會化的載體,社會化的外延,

社會化概念

社會化過程,傳統觀點認為到成人期即告結束,而現代觀點則主張,社會化伴隨人的一生,即終生社會化。按社會化的發展階段劃分,有早期社會化(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繼續社會化(成人期)。
再社會化,由於社會急劇變化,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其中包括對早期社會化及繼續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個體的再教化。

主要內容

(一)教導社會成員掌握生活與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培養兒童生活自理能力開始,繼而在學校中教會他們掌握知識與技能;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會成員素質已成為社會現代化的基礎。因而,學習和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現代生產技能是社會化的重要內容。
(二)教導社會成員遵守社會規範社會規範是現代社會保持有序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會通過教育和輿論力量使其成員掌握並形成信念、習慣和傳統以約束個體行為,調節各種社會關係。
(三)教導社會成員樹立生活目標,確定人生理想個體是有理想的,社會通過多種途徑指導其成員樹立正確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達到社會整合之目的。
(四)培養社會角色社會化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使每個社會成員都獲得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會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權利義務及行為規範,社會化內容之一是使其成員按社會角色的要求行事。

條件

(一)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即有一個不能獨立生活的童年時期,這是個體接受社會化最好時期,也是社會化的基礎。
(二)人類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這是由於人腦有大約1咖億個神經細胞,組成各種神經網路,是自然界最完備的信息加工系統。人腦不僅使人掌握語言,進行學習,積累知識及經驗,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表現出巨大的能動性。人類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

社會化的載體

(一)家庭
個體從出生起就在家庭中獲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會化中地位獨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與規範方面的習得均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學校
學校是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向個體系統傳授社會規範、價值觀念、知識與技能的機構,其特點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嚴格性。個體進人學齡期後,學校成為其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學校教育促使學生掌握知識,激發其成就動機,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互動的機會。學校還具有獨特的亞文化、價值標準、禮儀與傳統。在早期社會化中,學校是不可替代的社會化載體。
(三)大眾傳播媒介
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是十分重要的社會化手段。影視、音像、廣播、報紙、雜誌,特別是國際網際網路迅速向人們提供大量各種信息,使人廣開視野,學到新的知識與規範。
大眾傳媒的社會化作用與日俱增。現代社會心理學十分重視傳媒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
(四)參照群體
參照群體是能為個體的態度、行為與自我評價提供比較或參照標準的群體。特點是,個體可以不具備這個群體的成員資格,但這個群體卻能為個體提供行為空間。參照群體的作用是規範和比較,前者向個體提供指導行為的參照框架,後者則向個體提供自我判斷的標準。

社會化的外延

(一)政治社會化
個體學會接受和採用現時的社會政治制度的規範,有相應的態度和行為。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是將個體培養成一個合格公民,使之效力於本社會制度。愛國意識的發展,培養公民的愛國意識是政治社會化的核心內容。愛國意識的發展有三個連續的階段:
1.國家形象階段此階段以國歌、國旗及領袖作為國家象徵。兒童對國家的熱愛,主要表現為對國家象徵的崇敬。升國旗、唱國歌、懸掛領袖肖像是培養愛國意識的有力手段。
2.抽象國家觀念階段此階段以有關國家、政治組織的抽象觀念作為愛國依據。因此應通過履行公民的社會責任與義務,享有公民權利,參與政治活動來培養愛國意識。
3.國家組織系統階段此階段愛國觀念擴展到本國在國際舞台的角色與國際責任之中。
(二)道德社會化
個體將社會道德規範逐漸內化,成為自己行為準則的過程。它有三個方面:
1.道德觀念與道德判斷這是道德中的認知成分。皮亞傑認為,道德判斷是從他律到自律,從效果到動機。
2.道德、情感是伴隨道德觀念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覺的體驗,也可能是形象的體驗亦可能是深層體驗。道德情感的內容是指愛國情感、勞動情感、集體榮譽感、正義感等。
3.道德行為個人對他人與社會有道德意義的行動。高水平的道德行為來自道德習慣的養成。
(三)性別角色社會化
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學會按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規範行事的過程。
學者們把男女之間的差異從三個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學方面的差異,如遺傳、內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異。
2.“性別”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徵方面的差異。
3.“性別角色”表示男女在社會行為方式上的差異。由於性別不同,社會對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現了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與生理特徵沒有必然聯繫,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結果。
家庭對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是通過性別期待與認同、模仿的機制實現的。嬰兒出生起,雙親已按其不同的性別加以培養教育。例如對衣著、玩具、說話方式、行為表現等方面,雙親對男嬰與女嬰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時嬰兒的性別認同亦是不一樣的:女嬰模仿母親,男嬰模仿父親。
兒童進入學齡期以後,學校和社會從多方面強化了男女兩性的角色差異。例如學校和教師在升學期待、課餘生活、體育鍛鍊項目對不同性別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書也表現出不同的性別期待。
(四)語言社會化
個體社會化是從掌握語言開始,全部社會化是以語言社會化為前提的。語言是人們相互理解的手段,個體掌握一種語言後,才能接受社會習俗和態度,並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語言是個體聯繫他人與社會的紐帶;語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種語言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因為語言中蘊含的知識、規範與觀念必然對掌握這種語言的個體產生深刻的影響。語言社會化在個體社會化中占據特別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