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家庭斷舍離》是山下英子與母親三年“家庭戰爭”的經驗總結。
推崇“斷舍離”的山下英子,從小就與喜歡囤積物品的母親關係緊張。一個想不斷扔,一個想隨時留,為一件物品的“扔”與“不扔”,母女兩人經常吵得天翻地覆。雖然山下英子已經結婚並且不與父母同住,但是出於“為母親好”的念頭,她還是會經常插手父母家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時隔三十年,母女倆需要再次住在同一屋檐下……
家庭斷舍離戰爭,是否會再次升級?持有相反觀念的母女倆,有沒有和解的餘地?
提起家人,我們幾乎都有類似的煩惱:父母家物品堆積如山,孩子房間塞得滿滿當當……這時候,一味收拾,能否改變現狀?面對家人的囤物癖好,我們應該怎么踐行斷舍離?如何理解“不扔東西的家人”,與父母、孩子、自己和解?山下英子將和大家一起面對和解決。
通過家庭斷舍離,認清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和自己和解。
通過家庭斷舍離,理解並接受父母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和父母、孩子和解。
通過家庭斷舍離,最終消解居住空間和心靈空間的堆積物,擁有自由舒適的家庭關係。
作者簡介
顛覆百萬人生活方式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概念“斷舍離”創始人,雜物管理諮詢師。
生於東京,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並通過瑜伽參悟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提倡以此為基礎的、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脫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圖書目錄
序 父母家應該由孩子收拾嗎
1 “想幫父母施行斷舍離”的原因是什麼
家庭斷舍離注定伴隨著與父母的戰爭
2 “父母家由孩子收拾”到底應不應該
案例1 掉頭回父母家之後變得“一蹶不振”的男人
案例2 去婆婆家“單身赴任”的女人
“總想做點什麼改變父母家”背後的心理
3 為什麼要覺察“自己內心的外界驅動”
請意識到“受外界驅動的自己”
第一章 與“不丟東西的父母”的戰爭 [山下英子的親身經歷]
1 山下英子也苦惱於家庭斷舍離戰爭
換來的只是“淨幹些多餘的事兒”
雖說完成了家庭斷舍離,“出於好心”卻再次被冷落
決定住在一起。把與母親同住的新家變成自己的空間
為 囤物派vs斷舍離派 的戰爭而苦惱
2 其實在用斷舍離與母親爭奪控制權
“給我道歉”和“表揚我”
買股票也是出於想被母親表揚的心理
意識到了想反向控制母親的我
看似是整理東西之爭,其實是人際關係之爭
3 斷舍離因父母而起的糾結和迷茫,學會放手
母親是母親。我是我。需要將雙方的問題區別對待、俯瞰全局
新關係從“請叫我‘hideko桑’”開始
關係發生變化後,母親反而主動往外扔東西了
能否接受“負罪感”,是親離道路的分叉口
創造可以鬆一口氣的“藉口”和“諒解”
第二章 囤積的理由和“為你好”的無意識
1 固執與焦灼會將父母變成囤物派
經歷過物資不足的PTSD會囤東西
父母的“現在”,指的是從現在算起的前後20年?
用50年前的情感和思維方式把自己關進牢籠的母親
囤積的物品是不安與執念的物證
2 積攢即虐待、“放任”即暴力
父母看來是“收藏”、子女看來是“放置”
“趕緊扔掉”是強搶、囤積是拷打
靠斷舍離解決在放置·混亂·堆積中凸顯的人際關係
第三章 第三次“從父母處分離”時請放下“期待”
1 為什麼是“第三次親離”
案例3 為四口之家準備五套餐具的女性
我與價值觀截然相反的母親居然很像?
如何盤點無意識中接受的父母價值觀?
案例4 每天都在催促孩子的自己,簡直就是父母的翻版
“趕緊”是決定支配被支配的口頭禪,遺傳自母親
2 斷舍離“我……”的期待
因自己對對方抱有期待所以憤怒
斷舍離“自己對他人抱有的期待”
持續考慮“我……”這種“回答”
3 調整距離和改變拉開距離的方式
改變與父母的關係屬性
親離可以分為“做”和“不做”兩種
4 親離有進展,也會推動子離
母親開始意識到“有囤物癖的自己”
發覺自己沒有實現子離
母子意味著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
第四章 用“鳥之眼”重新看待父母和自己
1 你的父母是掌控型、道具型,還是……
分類之後再俯瞰與父母的關係
意識到自己的立場變化
三類父母的特徵和口頭禪
*1,掌控(支配)型…“你要如此這般做。”
*2,道具型…“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
*3,分離(子離)型…“按你自己的想法來吧。”
2 你是附屬型、順從型,還是……
三類子女不斷聽到的話語
*4,附屬型…被念叨“要聽大人的話”的結果
*5,順從型…被稱讚“真是個乖孩子”的結果
*6,分離型…被教導“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的結果
不同類型的家庭斷舍離戰鬥實例
*原附屬型(4)的女兒v.s原掌控型(1)的母親
*原附屬型(4)的女兒v.s原道具型(2)的母親
*原順從型(5)的女兒v.s原掌控型(1)的母親
*原順從型(5)的女兒v.s原道具型(2)的母親
第五章 享受家庭斷舍離的奧義
1 在家庭斷舍離過程中封印“扔掉”
斷舍離是自己享受做的事情
案例5 意識到“無可責備”的囤物派變了
用“是這樣啊”來提醒囤物派的注意
2 “做”和“不做”並存
為自己而開始的斷舍離會帶來好心情
通過扔東西來減輕不安
邊“撿球”邊開始斷舍離
不否定“不做”
3 斷舍離可以傳遞“好心情”
人們都會羨慕“好心情”的人
好心情斷舍離要“保密”進行
因為潛意識相通,所以好心情可以傳遞
4 試試扔掉後會不會為難,以及享受變化
*1,首先產生時間概念,其次選定場所
*2,從“用不著的東西”開始,一點點丟掉
*3,難以捨棄的東西,請對它致謝或致歉後再扔
*4,扔掉收納用品反而更奏效
為什麼我們在向他人尋求扔物許可
為什麼總覺得“扔掉後會給自己帶來困擾”?
為什麼不知道從哪裡扔起才合適
你和父母抱著同樣的牴觸心理
為什麼總感覺“斷舍離毫無進展”
5 斷舍離追求的最高級別的“快感”是什麼
用加分法的視角享受變化,而不是減分法
在享受反反覆覆的過程中繼續下去
不順利,才是機會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