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涼帽是客家女性必不可少的穿戴飾品,涼帽是用竹篾和紡布製作而成,隨著歲月變遷,人們的思想轉變,戶外勞作越來越少,涼帽的需求也漸漸降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涼帽製作技藝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客家涼帽是客家女性必不可少的穿戴飾品,涼帽是用竹篾和紡布製作而成,隨著歲月變遷,人們的思想轉變,戶外勞作越來越少,涼帽的需求也漸漸降低。
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人戴涼帽的習俗,從北宋年間就有蘇東坡的“蘇公笠”記載,近一千年。甘坑涼帽的製作從清朝嘉慶年開始也有兩百年歷史。早年甘坑涼帽村始祖張錦超學到從福建長汀府張太婆承傳過來的涼帽手藝後,傳給子子孫孫以織涼帽為生。甘坑涼帽非常有地方特色,是當地客家移民的...
客家涼帽的別稱有很多,如蘇公笠、蘇帽遮、涼笠、涼笠哩。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惠州嘉應婦女多戴笠,笠周圍綴以綢帛,以遮風日,名曰蘇公笠。客家涼帽款式簡潔大方,環保輕便,防雨、防塵、防曬,同時兼具飄逸瀟灑之感。2013年,深圳和惠州申報的客家涼帽製作技藝(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淡水客家...
客家涼帽製作技藝 客家涼帽是客家女性必不可少的穿戴飾品,涼帽是用竹篾和紡布製作而成,隨著歲月變遷,人們的思想轉變,戶外勞作越來越少,涼帽的需求也漸漸降低。
彌帽”的技術“強強聯手”,織出來的涼帽漂亮、結實、耐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傳承人為張航燕(1955—),其於20世紀70年代在該村涼帽廠跟隨父親學習涼帽編制技藝,於2010年參加深圳市博物館非遺展覽,2011年在深圳大運文化園作涼帽技藝演出,多次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地理位置 ...
朱冠玉 朱冠玉老人是客家涼帽製作工藝的傳承人。朱冠玉,1947年出生,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望天圍居民。她從年輕時起學習淡水客家涼帽製作技藝,多年來從事客家涼帽製作,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淡水客家涼帽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展覽館面積約533.83平方米。目前惠陽共有25名非遺傳承人,展覽館匯集了19個非遺項目的擺設物品,如黃金酥丸製作工藝、淡水客家涼帽製作技藝、客家九大碗烹飪技藝等。該展覽館進一步展示惠陽優秀傳統文化,為惠陽區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提供與民眾交流的平台,為大眾提供近距離了解、觀摩、體驗非遺的場所。
廣東省級非遺——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 甘坑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往北十公里的山區小山村,村中有座涼帽山。此山種有幾百畝“單竹”,該竹很特別,竹頭竹尾一樣粗大,節間長1米多,易開篾。甘坑村祖傳絕活是師傅用牙“撕篾”,而且竹篾需多薄就能“牙咬”撕出多薄,織出的“涼帽頂”竹篾均勻、輕巧,竹...
村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該村代表性人物:李文錦(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李統(1911—1946),革命烈士...
然後將鵝放入已切好的芋塊上,在大鍋里蒸一個小時左右即可。客家鵝肉質鮮嫩、口感濃香。村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及客家涼帽製作技藝。
張航燕,男,籍貫廣東深圳,1955年生,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涼帽製作技藝(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傳承人物。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客家涼帽製作技藝,屬於家族傳承。1970年開始在甘坑涼帽廠工作,1980年任涼帽廠副廠長。他製作涼帽的基本功紮實,因篾片質脆,極容易斷,因此極其需要耐心和細心,其中在咬篾工序中要注意...
蘇公笠,是惠州、梅州、贛南、閩西的客家地區婦女常用的一種竹笠,俗稱“涼帽” [1]。 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所記“韓公帕蘇公笠”一則中說:“惠州嘉應婦女多戴笠,笠周圍綴以綢帛,以遮風日,名曰蘇公笠 [1-2]。中文名 蘇公笠 定位 竹笠名 地區 惠州、梅州、贛南、閩西 顏色 淡紅、淡綠、淡青、...
深圳記憶是廣東省深圳圖書館的文化項目,自2014年末正式啟動,旨在保存城市記憶,傳承城市文化,通過採訪徵集、拍攝紀錄片、舉辦展覽、建設資料庫等形式,加大地方文獻資源開發與利用力度。前一季“深圳記憶”項目聚焦深圳傳統手工藝,陸續對深圳非遺“客家涼帽編織技藝”“合成號小食製作技藝”展開探尋。首期的“甘坑涼帽”...
村裡有福德宮1座,始建年代不詳,供奉土地公和土地婆,平時由村民自發拜祭。村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
村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1972年,該村出現多例小兒麻痹症,情況嚴重。1973年開始給小兒服食麻痹症糖丸預防,後根除。
平時由村民自發拜祭。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1980年,該村在厚街首先進行分田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村裡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別為: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該村代表性人物:卓玉開,任厚街鎮人民政府農村水辦公室副主任,1997年被全國基本單位普查辦...
村裡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村里還有石獅爺的傳說。在九名山村前的右下方有一個小山丘,人們在那裡種了一棵龍眼樹,並壘起石頭...
村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1974年,該村開展民眾性愛國衛生運動,以搞好“兩管”(管水、管糞)、“五改”(改水井、改廁所、改...
村裡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該村代表性人物:李七嬌(1919—1942),革命烈士。1938年9月參加中共地下黨工作,後任抗日游擊隊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