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新圍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村,位於厚街鎮東南部,距鎮政府13千米。該村位於大嶺山森林公園腳下,境內有飛旗頂、大嶺山頂、雞仔山,最高海拔530米;有澄心塘小二型水庫。相鄰自然村有山咀頭村。始建於明朝,李姓剛遷來時,原地已有劉、張二姓定居,由於原地面積有限,耕地面積小而搬遷至新地建村,故取名為新村。曾用名張家山,別名新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新圍社區
  • 地理位置:厚街鎮東南部
明朝,屬東莞縣歸城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濂平鄉、環治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第六區橋頭鄉、第十二區大逕鄉、環岡大鄉、厚街人民公社新圍大隊;1983年,屬厚街區新圍鄉;1987年,屬東莞市厚街鎮新圍管理區;1999年,屬厚街鎮新圍行政村;2011年,屬厚街鎮新圍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李姓,其先祖於元末明初從福建上杭遷至今梅州市興寧均叼堡;明初遷至當地。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厚街話。
2015年末,戶籍人口558人,其中男性301人,女性257人;80歲以上33人,最年長者95歲(男)。外來暫住人口5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多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居住在馬來西亞。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木薯、甘蔗、豆類,茶葉也有大面積種植,兼種荔枝、龍眼等果樹。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有草織廠、糧油廠、糖加工廠、磚瓦廠等,90年代逐步退出市場。2015年,村集體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工資性收入、工業生產、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村裡有三級古樹2棵,朴樹和雅榕樹各1棵。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糖環、碌堆、炒米餅、蛋扣、艾角、粽子、蘿蔔粄、客家鵝、糯米圓、黃酒、釀豆腐、葡米、米橙。
村里1963年通電,1990年通自來水、通電話,1993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有文化活動室、籃球場各1個。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10座,建於清末或民國時期,總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部分仍有人居住。
村有族規、家訓:“父嚴、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尊長、敬賢,以示文明”“不可偷、搶、懶惰,以致終身饑寒”,制定時間不詳,為村中老人口傳。
每年清明節及重陽節期間均有民間人士組織舉行拜祭祖先活動。部分老年婦女自發在村路口祭祀土地公。村裡有福德宮,建於民國時期,供奉土地公和土地婆,平時由村民自發拜祭。
村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
該村代表性人物:
李文錦(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
李統(1911—1946),革命烈士。1942年參加民兵,任環治鄉民兵中隊長;1946年5月在虎門白沙廟被捕,在莞城碼頭被殺害。
李牛(1916—1946),革命烈士。1942年參加中共地下工作,任支部書記;1946年5月在東莞縣虎門白沙廟被捕,於東莞縣城碼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