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名山村,位於厚街鎮東南部,距鎮政府9千米。該村位於大嶺山西,為丘陵地帶,境內有狗形山,海拔50米;村北有垃仔河,有橫崗水庫。相鄰自然村有南蛇坑村、新圍仔村、新圍村、高排村。建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因村後有9座山崗,故取名九名山村;另一說是村旁有山,形狀像狗,因粵語中“狗”與“九”讀音相同,而取名九名山,別名狗名山,曾用名狗形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名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新圍社區
- 地理位置:厚街鎮東南部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時期,屬濂平鄉、環治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第六區橋頭鄉、第十二區大逕鄉、環岡大鄉、厚街人民公社新圍大隊;1983年,屬厚街區新圍鄉;1987年,屬東莞市厚街鎮新圍管理區;1999年,屬厚街鎮新圍行政村;2011年,屬厚街鎮新圍社區。
世居村民有陳、鐘、劉、廖、彭、吳姓,以陳姓為主。陳姓先祖於明初從河南遷至今廣東潮汕,後遷至東莞厚街水口村;1929年遷至當地。鐘姓先祖於明崇禎九年(1636年)從河南遷至今廣東紫金,清順治十三年遷至當地。廖姓於20世紀50年代在厚街經商或務工後定居在此。其餘姓氏遷入情況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1060人,其中男性643人,女性417人;80歲以上75人,最年長者92歲(女)。外來暫住人口5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厚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木薯、甘蔗、豆類,茶葉也有大面積種植,兼種荔枝、龍眼等果樹。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有草織、糧油、糖加工廠、磚瓦廠等,90年代逐步退出市場。2015年,村集體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工資性收入、工業生產、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糖環、碌堆、炒米餅、蛋扣、艾角、粽子、蘿蔔粄、客家鵝、糯米圓、黃酒、釀豆腐、葡米、米橙。
縣道X236線、X241線經過該村。村里1963年通電,1990年通自來水、通電話,199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有老人娛樂中心、籃球場各1個。
村內有傳統客家民居10座,建於清末民國初年,總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部分仍有人居住。
村有石獅爺廟,建於清朝,重修於1989年,供奉石獅爺。有福德宮,始建年代不詳,供奉土地公。
村裡有鐘容華於2006年編修的《鐘姓族譜》。族譜中收錄有族規與家訓“父嚴、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尊長、敬賢,以示文明”“不可偷、搶、懶惰,以致終身饑寒”。
每年清明節及重陽節期間均有民間人士組織舉行拜祭祖先活動。老年婦女自發在村路口祭祀土地公。
村裡有9項技藝被列入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糖環製作技藝、客家鵝製作技藝、客家黃酒製作技藝、客家釀豆腐製作技藝、葡米製作技藝、糯米圓製作技藝、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客家涼帽製作技藝。
村里還有石獅爺的傳說。在九名山村前的右下方有一個小山丘,人們在那裡種了一棵龍眼樹,並壘起石頭,稱之為石獅爺。因周圍環境清涼,人們經常到此乘涼。加上此處是從厚街經新圍去虎門紅山的必經之路,許多文人墨客常在石獅爺下休息,評論九名山風水。村民都說此地是九名山的風水寶地,並於清朝修建石獅爺廟。民國時期,游擊隊也常在此偵察敵情,後來逐漸有許多村民自發前來拜祭。
該村代表性人物:
陳穩訓(1925—1945),革命烈士。1941年參加民兵組織,1945年上半年在東莞縣大嶺山配合部隊作戰時犧牲。
陳火生(1931—1950),革命烈士。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在解放海南島時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