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活動
- 舉辦時間:2022年6月11日
- 舉辦地點:河南省洛陽市漢魏故城
洛陽是客家人最主要的先民首次大規模南遷出發地,自西晉末永嘉之亂,被迫棄官南逃,史稱衣冠南下。始遷潁水,輾轉江淮,為客家先民之首次大遷徙,後數百年寄籍江淮之間,客居他鄉。至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客民因戰亂再南遷於閩、贛...
由洛陽市僑聯、洛陽市客家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的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活動研討會在客家驛棧會議廳召開。洛陽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李振刊,副主席楊曉冬,秘書長劉濤,四級調研員陳紅超等出席會議。洛陽市政協原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來學齋、市政協...
紀念壇位於八境台下的龜角尾公園,地處章貢兩江合流後的贛江源頭。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紀念鼎位於贛州城區龜角尾公園,紀念鼎高5米,直徑4.1米,重達8噸,仿照西周時期大克鼎,由青銅鑄造而成。2004年11月18日至20日,第十九屆客...
客家先民南遷紀念鼎,位於贛州城區龜角尾公園的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紀念鼎是在江蘇南京完成鑄造的,歷時3個多月。紀念鼎耗資54萬元,高5米,直徑4.1米,重達8噸,仿照西周時期大克鼎,由青銅鑄造而成,是客家地區第一大鼎。鼎上...
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是一座記錄客家人南遷歷史的紀念碑。紀念碑以古樸典雅、莊重大氣為主要風格,坐落於十七步台階的兩層方壇之上,十七步台階寓意著客家先民從首次南遷迄今已走過了1700多年的歷程。碑體和基座淨高11.1米,台階...
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地的標誌性景觀遺存多集中在偃師市,以偃師市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頭。研討會上,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授予偃師市“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地”紀念性稱號,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向...
客家南遷紀念館位於素有“客家搖籃”“閩粵通衢”之稱的石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於2020年5月開工建設。 建設背景 石城縣是客家先民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客家民系的重要發源地和中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自西晉五胡亂華之後,大量中原漢人...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是河洛文化的源頭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客家先民首次大規模南遷出發地。自東晉以降,客家先民因戰亂南遷歷經五次大規模輾轉徒居,擇河谷,逐水草,拓荒墾殖,定居南方後傳播了為源的先進耕作技術,發展農業、採礦...
紀念館以“天下客家根在河洛”為主題,分為拜祖祭祀大廳和紀念館主題展廳兩大區。客家之源紀念館由客家之源紀念館、姓氏文化園、圍屋風情園三部分組成。作為客家先民首次大規模南遷出發地,洛陽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從兩晉時期開始,客家...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的源流,迄今尚無確實史料可查。據傳說,早在唐宋年間的客家先民南遷,便有人把中原古樂帶到了閩西定居地。至今尚有許多十番音樂曲牌名稱與中原古樂曲牌名稱相同,即為一證據。但傳入閩西客家地區的中原古樂,又與...
活動主會場在漢魏洛陽城銅駝街北閶闔門前廣場,分會場在偃師區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廣場和中華丘(邱)氏文化園三地活動同時進行。活動背景 洛陽是全球客家人的根親祖地,漢魏洛陽城是中原客家先民的首次南遷出發地。客家祖根地...
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國際學術研討會”,確立了“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在河南偃師市,並於2009年10月在偃師市舉行了“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碑“落成典禮,300多位境外客家人士參加了該儀式;此外,還多次組織“世界客家拜祖團”...
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們認為,河洛移民的第一次遷徙發生在西晉與東晉交替時,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地的標誌性景觀遺存多集中在偃師市,以偃師市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正是客家民系根之所在。《客家風情》雜誌是經國家新聞出版...
另外陳列有作家程賢章捐贈的反映清初客家人生產生活用具、香爐、缽、花瓶等文物,內有其撰寫的反映客家先民南遷的悲情小說《大遷徙》,及程旼的珍貴史料。文化活動 宣傳教育 程旼紀念館每周一和周五定期為平遠縣中國小舉辦文博互動活動,不...
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地的標誌性景觀遺存多集中在偃師區,以偃師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因此也是客家文化的源頭。偃師區被公認為是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地。風景名勝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