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宜賓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宜賓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賓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 發布單位:宜賓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為深入貫徹全國、全省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堅持把發展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職教政策體系,加快推進新時代宜賓職業教育發展,高質量建成區域教育中心和國家產教融合示範市,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川府發〔2020〕14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以及省委十一屆八次、九次、十次全會和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聚焦產教融合發展協同發力,培養一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進一步突出“學教研產城”資源共享一體化發展,形成建設區域教育中心強大合力。
(二)目標任務。
到2025年,全市建成一批滿足本地需要、省內一流、西南先進、國內知名的職教園區、職業院校、職教集團、骨幹專業和實訓基地;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協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
二、重點任務
(三)加強現代職教體系建設。
健全職教辦學體制。落實縣(區)政府和相關部門發展職教主體責任,加大職教統籌規劃和投入力度,確保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同等重視、同等支持,探索建立“基本保障+發展專項+績效獎勵”財政撥款制度,逐步提高公辦中職學校、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水平。支持學校申報債券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成本分擔機制。(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宜賓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逗號前為牽頭單位,下同)
完善職教管理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賦予學校更多自主權。允許中職學校按規定自主引進優質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大力推進職業院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探索由學校按規定自主聘用內設機構幹部。完善體系建設,讓優勞多酬成為共識。落實中、省正、副高級職稱指標單列等規定,中、初級職稱學校按規定自主評聘,推行職業院校全員崗位聘用制和績效考核分配製。(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國資委、市總工會)
(四)健全職教人才培養體系。
大力實施中高職教育銜接推進計畫,拓寬五年制、“3+2”等多種銜接渠道。注重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紮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適度提高中職學生升學比例,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通過“專升本”、改革試點培養等途徑升入本科的比例達到20%以上。全面落實四川省制定的中國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免試入學等政策。(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
三、推進職教高質量加快發展
(五)最佳化職教布局結構。
圍繞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國家區域中心城市需要,按照“市統籌、進園區、擴規模、強專業”工作思路,調整最佳化中職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規劃新建職業院校向產業和人口聚集區集中,將職業教育辦到產業園區。同步推進產教融合與校企一體化辦學,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促進學校辦學與產業園區、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新建、改擴建或遷建職業院校10所以上。支持縣(區)重點辦好一所高質量中職學校,支持省級示範及以上中職學校創建技師學院。在南溪區高標準規劃建設高職教育園,加快推進宜賓職業技術學院整體搬遷南溪區項目,推動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國家級“雙高計畫”院校。在大學城科創城範圍內布局套用型本科高校。支持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職教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宜賓獨具特色的民族地區現代職業教育。支持設立退役軍人教育培訓集團(聯盟)。(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鄉村振興局、市退役軍人局、市科教產業集團公司)
(六)提升中職教育發展水平。
推進中職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結合宜賓產業發展需要,引導各學校科學定位、錯位發展,做強做優特色專業,避免低水平重複設定專業。支持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合作辦學,開展綜合性學校辦學試點。實施中職教育質量提升工程,聚焦我市新興產業、高端成長型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布局,支持建設具有行業示範引領、就業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的示範專業10個,推動全市中職學校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支持中職學校爭創全國“雙優”和全省“雙示範”“三名工程”,力爭“十四五”期間創建省級“三名工程”學校9所,其中五星級2所、四星級4所、三星級3所。(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婦聯)
(七)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加快發展。
支持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省級“雙高計畫”建設並爭取納入國家“雙高計畫”,開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支持宜賓職業技術學院開展職教綜合改革試點,實施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工程。支持申建衛生健康類、現代工業類高等職業院校,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醫養技能型人才和現代工業“5+1”產業急需技術技能型人才。(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八)完善高層次套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支持技師學院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擴大高級工班、預備技師班培養規模。鼓勵在宜高校積極爭取全省本科層次職教試點,積極發展本科及以上層次職業教育。加快推進宜賓學院建設套用型本科大學。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通發展,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套用技術類專業或課程。重點支持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專業學位教育。推動在宜高校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改革。(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
四、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九)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正確育人方向,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以誠信敬業和社會責任感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德技並修的育人機制。堅持為學生就業服務,把教育教學過程與產業發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熟練的職業技能。加強思想政治課程和德育工作實踐基地建設,建一批“課程思政”“思政課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形成行業企業舉辦、參與職教機制。吸引行業企業、社會成員等參加職教質量評估,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和用人單位滿意度作為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形成多方參與、適應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的考核和評價機制。全面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技能等級)證書“雙證書”制度。建立完善職教質量監測體系,把職教質量監測結果作為督導評估重要指標。大力推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積極爭取全國技能大賽選手培養基地和承辦國家、省級技能大賽。(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宣傳部、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健康委)
(十)最佳化專業、課程和教材體系。
建立緊密對接我市現代工業“5+1”產業、現代農業“5+2”產業、現代服務業“5+1”產業的產業鏈、創新鏈專業體系,重點支持新能源及智慧型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智慧型終端、新材料等領域緊缺專業建設。建立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機制,引導學校對設定雷同、就業連續不達標專業,及時調減或停止招生,支持每所職業院校重點建設骨幹專業群2~3個。全市重點建設20個左右高水平中職專業(群)、5個左右高水平高職專業(群)。強化教材規範管理,創新教材套用,在現有教材基礎上開發補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教輔資料。加快豐富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形成共享機制。持續推動職教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到2025年形成10門以上線上開放精品課程和10種校企合作開發的“雙元”特色教材。完善職教資源管理平台,加強職教研究和智庫建設,探索職業院校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共建共享職教資源。(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十一)積極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
積極開展“1+X”證書制度(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鼓勵和支持相關企業與學校申報“1+X”證書制度試點的培訓評價組織,開發和推廣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到2025年,在技術類專業全面落實“1+X”證書制度,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普及項目教學、情景教學、模組化教學等方式,校企合作開發5~10項X證書及開展中高職學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
五、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十二)構建多元辦學格局。
明確具備條件的國有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責任,鼓勵支持大型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出台鼓勵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推動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率先創建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允許企業以土地、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與公辦職業院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的職業院校或二級學院(產業學院)和職業培訓機構,並享有相應權利。支持市科教產業集團公司以市場化融資方式籌措建設資金,採取差異化辦學模式,高標準、高水平、高效率組織推動高職教育園的全面開發建設。最佳化重組,建設涵蓋高職、中職、行業企業的職教集團(產教聯盟),覆蓋全市重點產業和職業院校優勢專業。支持職業院校牽頭或參與建設若干產教聯盟,力爭到2025年在白酒、先進材料、智慧型終端、裝備製造等領域培育和打造4個左右在全國、全省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產教聯盟。建設10個左右開放共享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支持以院校承載、企業參與模式,建設含有職業技能鑑定、職業技能培訓等功能的綜合基地,構建產業發展“蓄水池”和“蓄電池”。(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宜賓市稅務局、市民政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科教產業集團公司)
(十三)促進校企共同育人。
健全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和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推動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指導學校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搭建產教融合信息平台,行業部門定期發布人才需求預測,職業學校定期發布人才培養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企業發布參與職業教育年度報告。鼓勵教育機構或者經過認定的企業、行業組織提供符合專業人才培養需要並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學分課程。(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十四)建立產教融合激勵機制。
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中、高職院校發揮專業優勢興辦企業。擴大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收入分配自主權,學校從校企合作中獲得智力、專利、培訓、勞務等報酬收入,在保證不低於50%用於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前提下,剩餘部分可作為職業院校績效工資經費來源,動態核定績效工資水平和總量。允許職業院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在完成本單位工作任務前提下,經所在單位同意後,兼職從事技術創新、科技開發、成果轉讓和決策諮詢工作,並按規定取得合法報酬。重點支持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對進入省級目錄的企業,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範圍的試點企業,符合財政部《關於調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46號)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比例,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依法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學校在確保質量基礎上採用公開比選等辦法,確定聯合辦學企業,共同確定測算企業辦學成本、收費項目及標準,並主動向社會公示。每年表揚一批產教融合先進個人。(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宜賓市稅務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宜賓銀保監分局)
六、建設高水平職教教師隊伍
(十五)完善教師管理制度。
按照高中階段學校教職工與學生比1:12.5核定中職學校教職工編制數,在工資定編不定人、總額包乾前提下,出台工資總額包乾具體辦法。支持學校在編制總數20%內自主聘用具有相應專業職業資格的專業技能人才兼職任教,經費由同級財政解決。鼓勵採取年薪制、協定工資制或項目工資制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引進高層次教育人才,對引進高層次教育人才給予特殊報酬,由單位主管部門專項據實核增,計入當年單位績效工資總額,不作為績效工資總額基數,核增情況送同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部門備案。對經認定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納入人才服務保障範圍。教師取得的技能大賽獎勵、高考成果獎勵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研究制定“雙師型”教師津貼制度和企業實習指導教師補貼制度。(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財政局)
(十六)提升教師能力素質。
試點推進宜賓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專升本”模式,以“三年職業教育+兩年師範教育”形式培養一批職教師資。實施職業院校教師能力素質提升計畫,聚焦專業教師雙師素質構成,強化新任教師入職教育,探索建立新任教師為期1年的教育見習與為期3年的企業實踐制度,嚴格見習期考核與選留環節。研究制定“雙師型”教師培養資助、崗位補貼制度。加強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支持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落實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規定,支持企業技術骨幹到學校從教,推進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校企互聘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遴選一批有行業代表性企業,作為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和“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選派校長、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出國進修、培訓。重點培養100名專業帶頭人和100名骨幹教師。建立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認定和管理辦法,將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的“雙師”素質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到2025年,全市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70%以上,建設一批市級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台。(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七、提升服務能力和開放水平
(十七)開展多種形式職業培訓。
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畫,落實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的法定職責。以服務就業和經濟發展為宗旨,堅持就業導向、技能為本、終身教育原則,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支持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參與“一園一中心”等人力資源產業園項目的建設與運營,充分依託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面向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城鎮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其他有職教需求的社會成員,開展多形式、多層次職業培訓。進一步加強各類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使新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勞動者都有機會接受相應的職業培訓,使企業技能崗位職工至少參加一次技能提升培訓,切實提高職業培訓質量。創新“網際網路+教學”“網際網路+培訓”模式,為學生和社會成員個性化學習需求提供支持。允許職業院校開展各項培訓,取得合理的培訓收入。培訓所獲勞務等收益,要向具體開展培訓的幹部職工傾斜,並由主管部門專項據實核增,計入單位當年績效工資總額,不作為績效工資總額基數,核增情況送同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部門備案。(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退役軍人局、市鄉村振興局、市財政局)
(十八)深化職教對外開放合作。
依託國家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計畫和四川省教育對外交流中心川南分中心,加強宜賓職業院校與東部職教先進地區職業院校的戰略合作,吸引國外優質職教機構來宜合作辦學。支持職業院校建設一批國際專業和課程。擴大職業院校對外交流,選派教師出國考察、進修、講學以及聘用外籍教師來宜工作,拓展學生出國研修、學習、就業渠道。充分利用瀾湄區域教育合作論壇基礎,鼓勵職業院校招收和派遣國際學生。支持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開展境外辦學和就業工作,助力產業和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鼓勵職業院校積極與德國、日本等職教先進地區開展國際聯合辦學。(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合作和新興產業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
八、強化保障措施
(十九)強化政府統籌責任。
理順職教管理體制,打破部門、行業、學校類型界限,全面落實各級政府牽頭建立職教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職教工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職教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巨觀管理,統籌管理招生、教育教學、師資培訓、督導評估等工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統籌管理職業培訓、職業技能評價、畢業生就業指導、人力需求預測等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負責職業教育相關工作。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作用,從2022年起,在落實中、省職業教育規定的生均經費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基礎上,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做好職教經費保障。公辦高等職業學校每年生均撥款水平不低於國家和省級政策規定,落實技師學院高級工和預備技師培養生均撥款與公辦高等職業學校同等待遇。完善成本分擔機制,適時調整學費、住宿費等收費標準。建立健全職教發展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市政府教育督導委把職教工作情況作為對縣(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建立考核、督政長效機制。(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二十)營造職教發展環境。
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推動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嚴格落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相關政策。鼓勵企業職務職級晉升和工資分配向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崗位和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傾斜。加大對職業院校參加國家、省級技能大賽成績突出的學校、教師和學生獎勵力度,積極探索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市級人才支持政策,加大高技能人才引進培養力度。開展職教改革成效明顯的縣(區)和院校評選,對職教先行先試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按規定給予表揚獎勵。(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委宣傳部、市公安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

解讀

一、擬制背景
職業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普通教育是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兩類教育。職業教育肩負著傳承技術技能、培養多樣化人才的職能,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成才路徑,並有效分流高考升學的壓力,為深化教育改革創造更好的條件。當前,我市職業教育還存在著社會認識不足、辦學特色不顯、支持力度不大、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深刻把握職業教育面臨的形勢任務,站位全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著力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目標任務
《宜賓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根本遵循,落實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方案》貫徹全國、全省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即由追求量的發展向質的顯著提升、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向行業企業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一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方案》認真貫徹市委做大做精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結合宜賓實際,特別是建設首批國家產教融合示範城市的目標任務,提出到2025年,全市建成一批滿足本地需要、省內一流、西南先進、國內知名的職教園區、職業院校、職教集團、骨幹專業和實訓基地。宜賓是職業教育大市,目前,我市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教育發展水平已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共有職業院校16所,全日制在校生近8萬人。其中中職學校在校生總數和校均在校生人數均位居全省前列。自2015年起,我市中職學校師生連續7年參加省級技能大賽獲獎總量居全省第二,國賽獲獎也居全省前列;宜賓職業技術學院進入省“雙高計畫”建設名單。
三、主要內容
《方案》共分八個部分二十條。第一部分為總體要求,包括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第二部分為重點任務,包括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健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第三部分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加快發展,包括最佳化職業教育布局結構、提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完善高層次套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第四部分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包括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最佳化專業、課程和教材體系、積極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第五部分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包括構建多元辦學格局、促進校企共同育人、建立產教融合激勵機制。第六部分為建設高水平職教教師隊伍,包括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提升教師能力素質。第七部分為提升服務能力和開放水平,包括開展多種形式職業培訓、深化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合作。第八部分為強化保障措施,包括強化政府統籌責任、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環境。
四、創新和亮點
《方案》在全面落實國家、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基礎上,主要有以下工作亮點和創新。
(一)深化職業教育機制改革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開宗明義,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方案》在機制改革方面明確,一是確保“三個同等”。確保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同等重視、同等支持。二是實行“三個自主”。允許中職學校按規定自主引進優質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學校按規定自主聘用內設機構幹部;中、初級職稱學校按規定自主評聘。
(二)推進職教高質量加快發展
1.最佳化職教布局結構。一是結合宜賓建設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需要,新建、改擴建或遷建職業院校 10 所以上。二是明確三個支持。支持縣(區)重點辦好1所高質量中職學校;支持省級示範及以上中職學校創建技師學院;支持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職教發展。三是在南溪區高標準規劃建設高職教育園,加快推進宜賓職業技術學院整體搬遷南溪區項目,推動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國家級“雙高計畫”院校。
2.提升中職教育發展水平。最佳化教育結構,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基礎。做精職業教育,“十四五”期間,以創建中職“三名工程”(名校、名專業、名實訓基地)為抓手,力爭創建省級“三名工程”學校 9 所。
3.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加快發展。目前,我市職業教育結構還不夠合理,高職院校目前僅有宜賓職業技術學院1所(周邊市州中,瀘州有高職院校5所、內江有3所、自貢有2所),嚴重製約了我市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和國家產教融合示範市建設。對此,《方案》提出,一是支持宜賓職業技術學院開展職教綜合改革試點、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及實施提質培優工程;二是支持宜賓衛校申建衛生健康類高等職業院校、宜賓技師學院申建現代工業類高等職業院校。
4.完善高層次套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為破除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瓶頸,《方案》提出,一是支持技師學院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擴大高級工班、預備技師班培養規模;二是積極發展本科及以上層次職業教育;三是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通發展。
(三)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在最佳化專業、課程和教材體系方面。一是兩個“建立”。建立緊密對接我市現代工業“5+1”產業、現代農業“5+2”產業、現代服務業“5+1”產業的產業鏈、創新鏈專業體系;建立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機制。二是支持每所職業院校重點建設骨幹專業群 2~3 個。重點建設 20 個左右高水平中職專業(群)、5 個左右高水平高職專業(群)。三是到 2025 年形成 10 門以上線上開放精品課程和10 種校企合作開發的“雙元”特色教材。
(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為融入我市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方案》提出:
1.構建多元辦學格局。一是三個“鼓勵”。鼓勵支持大型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出台鼓勵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二是力爭到 2025 年打造 4 個左右在全國、全省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產教聯盟。建設 10 個左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2.促進校企共同育人。一是健全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和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二是搭建產教融合信息平台。三是職業學校定期發布人才培養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企業發布參與職業教育年度報告。
3.建立產教融合激勵機制。一是鼓勵中、高職院校發揮專業優勢興辦企業;二是擴大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收入分配自主權;三是在符合有關規定的情況下允許職業院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兼職從事技術創新、科技開發、成果轉讓和決策諮詢工作,並按規定取得合法報酬;四是對進入省級目錄的企業,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五是每年表揚一批產教融合先進個人。
(五)建設高水平職教教師隊伍
教師是改革順利實施的關鍵。一是培養 100 名專業帶頭人和 100 名骨幹教師;二是重點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到 2025 年,全市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 70%以上,建設一批市級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台。
(六)提升服務能力和開放水平
1.開展多種形式職業培訓。一是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開展多形式、多層次職業培訓;二是支持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參與“一園一中心”等人力資源產業園項目的建設與運營;三是創新“網際網路+教學”“網際網路+培訓”模式。
2.深化職教對外開放合作。支持職業院校引進國(境)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充分利用瀾湄區域教育合作論壇基礎,鼓勵職業院校招收和派遣國際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資格資歷互認,定期組織赴國外研修訪學。支持職業院校開展聯合辦學。
(七)強化政府統籌責任。
一是經費保障。從 2022 年起,在落實中、省職業教育規定的生均經費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基礎上,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做好職教經費保障。公辦高等職業學校每年生均撥款水平不低於國家和省級政策規定,落實技師學院高級工和預備技師培養生均撥款與公辦高等職業學校的同等待遇。完善成本分擔機制,適時調整學費、住宿費等收費標準。
二是建立健全職教發展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市政府教育督導委把職教工作情況作為對縣(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建立考核、督政長效機制。
解讀機構:宜賓市教育和體育局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