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民縣

宜民縣

宜民縣,遼朝至元朝時期歷史縣名。遼朝統和年間置宜民縣,隸屬於川州。金朝時期廢川州,宜民縣改屬懿州。後隸屬於興中府。元朝時期恢復川州,治宜民縣故城。明朝初年廢。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宜民縣故址位於今遼寧省北票市黑城子鎮,現存縣城遺址——黑城子城址,為遼寧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83號)。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文獻記載,

歷史沿革

遼朝統和年間,置宜民縣,隸屬川州。
金朝大定六年,罷川州,宜民縣改屬懿州
金朝承安二年,復川州,宜民縣升為川州治所。
金朝泰和四年,再罷川州,宜民縣改屬興中府。轄鹹康鎮。
元朝時期,再次恢復川州,治宜民故城,隸屬大寧路
明朝初年,川州廢。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文獻記載

《遼史·地理志·中京道》記載:川州,長寧軍,中,節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端置。會同三年,詔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誅,沒入,省曰川州。初隸崇德宮,統和中屬文忠王府。統縣三:弘理縣。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戶置。鹹康縣。宜民縣。統和中置。
《金史·志第五·地理上》記載懿州屬縣: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承安二年復以二縣隸川州。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隸興中,同昌隸義州。
《金史·志第五·地理上》記載興中府屬縣: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求屬。鎮一鹹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新元史·地理志·遼陽行省》記載大寧路屬州:川州。下。遼故州,金廢。元初復置。
大元一統志·大寧路》記載川州(治宜民縣故城)方位:川州。西南至大都一千四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西北至本路五百里。東至懿州界頡東山七十里。西至武平縣界欄子嶺八十里。南至興中州界獨山一百四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蝦蟆山一百里。東到懿州二百二十里。西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五十里。東南到義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鹹平府六百二十里。西南到金源縣三百里。西北到高州三百里。
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七·廣寧衛》記載川州城(宜民縣故城):川州城,衛西北百二十里。《遼志》:本唐青山州地,屬營州都督府。遼初置白川州,尋曰川州長寧軍,領弘理、鹹康、宜民三縣。金初因之。大定六年,廢川州為宜民縣,屬懿州路。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泰和四年,仍罷州,以宜民縣屬興中府。元復曰川州,屬大寧路。明初廢。《志》云:川州有東西二城:東川州,遼所置也,西南去義州衛百五十里。西川州,金所置,南至義州衛九十里。又有徽川城,在川州西。《金志》:承安二年,以徽川寨為徽川縣,屬川州。泰和四年,州廢,縣亦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