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

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

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張家口村。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尊崇“尊重歷史、原地重建、莊重儉樸、園林環保、鳥瞰陵園、形似花園”的設計理念,主體工程包含紀念廣場區和瞻仰陵墓區。該陵園已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
  •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張家口村
  • 占地面積:11538 m
  • 所獲榮譽:2020年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所獲榮譽,重修陵園記,

所獲榮譽

2020年9月1日,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
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

重修陵園記

巍峨青山埋忠骨,浩然正氣耀千秋。
宜昌夷陵居三峽門戶,扼川鄂咽喉,當楚蜀要衝,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進程之中,這一戰略地位又一次凸顯。上海、南京、武漢的相繼失守後,國民政府於1937年11月西遷重慶,宜昌成為最後的國門——拱衛陪都的重要關隘、西南大後方的最後屏障、西遷人員和物資的轉運基地、中國軍隊後勤保障交通樞紐。日軍更是將宜作為“聯結華北、華南,控制最西端的交通要衝”和“海軍航空轟炸重慶的中繼基地”,在占領前後長達六年中,對宜昌實施了瘋狂的轟炸,野蠻的進犯。宜昌大地成為敵我交戰的重要戰場和前沿陣地後,中國軍隊勇救危亡,喋血江關,組織實施了“棗宜會戰”、“宜昌反攻戰”,和以石牌保衛戰為中心的“鄂西會戰”三次戰役,無數中國軍人和宜昌人民用血肉築起的長城,擋住了日軍西進的步伐,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抗戰期間,宜昌市夷陵區原黃花鄉南邊村一帶是中國軍隊七十五軍預備第四師駐地,該師野戰醫院設金魚坪這裡。其間,前線陣亡和醫院病故的3000多位將士骸骨都安葬於這片山坡之上。預四師撤離宜昌時,在此立碑建亭,形成一個近三十畝地的陵園。碑面書“ 七十五軍預備第四師陣亡、病故官兵紀念碑 ”,落款為“師長傅正模敬題”、“中華民國三十年夏四月”。
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
第七十五軍預備第四師師長傅正模題字碑
憾經過七十多年的歲月消磨之後,陵園原有的碑亭已幾無遺存。2010年8月,宜巴高速公路興建,於此開挖路基時挖掘出大量英烈骨骸,得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做出了 “核實情況,妥善處理”的重要批示。
2010年底,中共夷陵區委、區人民政府聽取社會各界的呼籲,結合區內還有黃花場“陸軍第三十二軍一四一師抗日陣亡將士公墓”、霧渡河岔路口“七十五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場”等遺址的情況,向市、省政府提交了重建抗日將士陵園的報告,2011年,得到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此後,組織進行了方案設計、資金籌措,與高速公路建設單位、城建規劃部門、土地管理部門協調,完成了高速公路改建、土地徵用、招標投標等工作。新建的陵園於2015年7月動工,2016年1月竣工。
重修的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尊崇了“尊重歷史、原地重建、莊重儉樸、園林環保、鳥瞰陵園,形似花圈”的設計理念。主體工程包含紀念廣場區和瞻仰陵墓區。紀念廣場位於高速公路臨河外側、紀念園前部,面積7689平方米,由青石地面和花壇組成。瞻仰陵墓區位於高速公路下及臨山內側,面積11538平方米。兩區中間是陵園主體紀念牆,高8米,長44米,寓意中國經歷了8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此處是中國軍隊預備第四師抗日將士陵園。共占地30畝的園陵中,植松柏等常青樹3000株,寓意陵園為3000抗日將士英靈安息之所。
重建南邊抗日將士陵園,主旨在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的指示精神,在於彰顯駐守宜昌的中國軍隊和宜昌人民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做出的貢獻和犧牲,在於為宜昌廣大民眾提供緬懷祭奠抗日陣亡將士的紀念場所,在於為宜昌的青年學生提供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基地,在於宣傳宜昌的抗戰歷史,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在於告慰為國家為民族逝去的英烈,人民永遠記得你們!
峽江忠魂,山高水長。英烈不朽,日月齊光。
捐軀用命,抗戰救亡;碧血丹心,光芒萬丈。
永志國殤,世代不忘;雪恥彌患,報國圖強。
復興中華,實現夢想。神州錦繡,地久天長!
抗戰先烈豐碑長存!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