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模

傅正模

傅正模(1904—1968),字鏡磨,1904年出生在湖南醴陵人。民國13年(1924)6月,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8年,時任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師長傅正模帶領部隊,與日本侵略軍正面作戰,轉戰於河南、湖北,參加了武漢保衛戰、忻口保衛戰、隨棗會戰和襄樊、沙宜等戰役。2010年9月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宜巴高速公路工地,近日施工中發現許多遺骨。經當地文史專家考證,遺骨應為抗戰時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將士遺骸,該地埋葬的數量至少有3000餘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正模
  • 出生地湖南醴陵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 職業:師長
投身黃埔,參加北伐,浴血抗日,勝利慶功,和平起義,革命新生,最新發現,

投身黃埔

傅正模,字鏡磨,號漢卿,1904年出生於湖南省醴陵縣鄉班沖。傅正模少青年時期處在國家深受帝國主義列強宰割、軍閥紛爭割據、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這一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
傅正模傅正模
1923年夏,傅正模高中畢業回鄉探親,期間,欣聞孫中山大元帥府軍政部長程潛創辦的湘軍講武堂正招收有志青年學習軍事, 即與同鄉學友李默庵左權、蔡申熙商定結伴前往,途經長沙又結識了劉戡李文,一同南下,考入講武堂。1924年6月,黃埔軍校建立,招收了五個隊的學生入第一期學習。是年9月經程潛同意,由李默庵陳明仁、袁朴、劉戡和傅正模等l 2人作為講武學校代表晉見蔣介石,請求轉到黃埔軍校學習。11月經批准,該校併入黃埔軍’校,學生全部編為第一期第六隊。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5年2月,第六隊學生參加了第一次東征,攻占淡水、棉湖、五華、興寧等地後,正歡慶勝利時,突聞校總理孫中山先生病逝北京的噩耗,全軍悲痛欲絕。隨之又傳來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乘機發動叛亂,全軍立即回師廣州,一舉平息了叛亂。
1925年3月,第六隊學生回校後舉行畢業典禮。此後,傅正模擔任黃埔第三期學生的招生工作,學生入校編隊入伍訓練,傅正模調任少尉排長。同年9月,軍校建立教導第三團,傅正模任第一連中尉排長。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在攻打惠州戰役中,傅正模身先士卒攻至城下,掩護左翼友團陳明仁突擊連登上城頭,全軍士氣大振,一舉攻入城內。戰後,陳明仁和傅正模都得到明令嘉獎。回校後,傅正模調任第三期區隊長。1926年傅正模任第四期入伍生第三團十連上尉連長。

參加北伐

1926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六團二營少校副營長,參加北伐戰爭。在攻打武昌時,北洋軍閥吳佩孚所部劉玉春、陳嘉謨負隅頑抗,戰鬥極為慘烈。傅正模組織敢死隊偷襲至城下,在攀登雲梯時左腿中彈墜下。直到克城後打掃戰場時,才被從死人堆里搜救出來,已是奄奄一息,經搶救死而復生。傅正模尚未完全康復就帶傷回隊,因功升任第一師(劉峙)一團一營中校營長。不久即參加第二次北伐,轉戰豫、魯。1929年春,傅正模任第十師五十團上校團長,參加中原大戰。l931年,任國民政府警衛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

浴血抗日

1932年1月,傅正模任八十七師獨立旅二團團長。“一二八”事變後,隨師馳滬支援十九路軍抗擊日寇。在張治中將軍指揮下,傅正模配合宋希濂旅在廟行戰鬥中強渡蘊藻濱,攻克孫寶、西巷等要地,予日軍以重創,立下戰功。戰後升任副旅長。
1933年初,升任八十七師二六一旅少將旅長。在日軍進犯古北口,平津震動時曾奉命率旅馳赴北平(今北京)擔任城防任務。
此後直至1937年,傅正模歷任三十六師(宋希濂)一O八旅旅長、四十九師(伍誠仁)副師長、八十三師(劉戡)副師長等職。1936年l0月授少將軍銜。
1937年“七七事變”後,大敵當前,國共兩黨捐棄前嫌第二次合作,進行全民抗戰。十四軍在軍長李默庵率領下,奉命參加忻口會戰。李默庵為左翼兵團指揮官,所轄八十三師配合第九軍(郝夢齡)、晉綏軍七十一師等部隊抗擊日軍最精銳的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血戰十餘日。
傅正模時任八十三師副師長輔佐師長劉戡與敵鏖戰,雙方反覆廝殺,陣地失而復得數次,敵我傷亡均極慘重。戰後,全師官兵僅能勉強湊編一個營。九軍軍長郝夢齡和五十四師師長劉家琪均壯烈殉國。傅正模亦舊傷復發加劇而入後方醫院治療,稍愈,奉命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二期學習。結業後,任第五補充兵訓練處中將處長,在湖南常德召募湘西抗戰健兒,於1938年夏成立第四預備師,任中將師長,編入七十五軍以後率師參加了武漢會戰及陽新、鐘祥、南障、白河、隨州棗陽宜昌諸戰役,屢立戰功。1941年冬,任五十四軍(黃維)中將副軍長,隨軍由滇南移駐昆明。此間,黃維曾兼任昆明防守司令,傅正模兼任參謀長 1944年5月,傅正模奉派飛赴印度入美軍駐印度蘭姆伽戰術學校學習。是年冬回國任軍政部中將部員。

勝利慶功

1945年8月, 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終於贏得最後勝利,舉國歡騰,普天同慶!在國民政府回遷南京前夕,傅正模設家宴與在渝的黃埔一期同學祝捷、餞行。我適獲假從瀘州回家探親,也參與了家宴的操辦。應邀赴。宴的有:行政院勞動總局局長賀衷寒、軍委辦公廳廳長黃雍、銓敘廳廳長劉詠堯、憲兵副司令張鎮、重慶衛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郭一予,青年軍二三師師長鐘彬和軍委各部門主管及各戰區來渝述職的李岳陽、黃杰、桂永清、王叔銘、袁守謙、鄧文儀、肖贊育、宣鐵吾、陳大慶、李樹森、李延年、潘佑強,另有胡靖安(黃埔二期)、方天(黃埔三期)、肖作霖(黃埔六期)等高級將領共三十餘人。大家首先舉杯,向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所有將士默哀,然後,大家頻頻舉杯,共慶抗戰勝利來之不易,共話當年黃埔同窗學習和浴血沙場的往事,共勉毋忘孫中山總理“振興中華” 的遺訓等等。

和平起義

1945年l0月,國民政府頒授傅正模忠勤勳章並任命為湖南洞庭湖中將警備司令,僅數月該部撤消,於1946年2月調赴重慶擔任第三軍官總隊中將總隊長,接收戰後裁軍編餘的官佐並辦理復員退役轉業等善後工作。5月,復授勝利勳章。是年冬,奉調國防部第二期兵役高級研究班學習,結業後出任上海師管區中將司令。
1948年冬東北全境解放,次年1月徐州會戰結束,國民黨軍隊數十萬精銳盡殲,國民政府各部紛紛迂往台灣。此時,傅正模對國民黨當局腐敗專橫以致民背親離已有所領悟,對曾結伴一同南下廣州從軍的左權、蔡申熙以及陳賡、徐向前等參加共產黨,在紅軍中不惜拋頭顱灑鮮血的大志,由迷惑轉為理解,慶幸自己在三年內戰中未率軍直接與解放軍對敵,對曾在戰場上率部起義的國民黨將領棄暗投明由過去的不採轉向誠服,內心有所萌動。1948年冬,陳誠被委任為台灣省主席,臨行前他曾密召傅正模,允委以台北警備總司令重任。傅正模虛與委蛇,終不成行。
1949年2月,傅正模奉調駐衡陽之第五編練司令部任副司令官輔佐黃杰 7月,奉國防部電召赴廣州,受命接任長沙駐益陽之湘鄂贛邊區綏靖總司令霍揆彰之職(霍黃埔一期,調任十一兵團司令) 傅正模受命後由廣州直飛長沙,住城南區青山祠翕園韓子賡舊部家,妻子則帶幾個年幼子女滯留衡陽,被白崇禧令黃杰“護留”。傅正模電召在內地學習的長女雲英、次子建平到長沙隨侍在側。長子傅應秋當時在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陳大慶、黃埔一期)特務連任上尉連長。傅正模在長沙常和陳明仁敘舊,並偕同拜會老師程潛,三人都是醴陵同鄉,故能交心置腹,毫無顧忌,對和平起義取得共識。程、陳均以傅正模就任機構乃初建,輔佐司令陳明仁主持其長沙警備司令的實際工作。
當局似對長沙有所察覺,國防部派黃杰、鄧文儀飛赴長沙,向陳明仁傳達蔣介石密電一一殺害程潛,並送來30萬銀元勞軍,命陳明仁死守長沙,打個“四平第二” 的大仗,然後退往湘西集結待命。黃、鄧還要求見傅正模,被陳明仁推辭掉了。黃、鄧不敢久留於當日下午回衡陽
實際當日清晨,傅正模和李覺應解放區來長工作的李明灝之邀,去了唐生明(黃埔四期)家,以打麻將作掩護,商談有關和平起義之事。不與黃、鄧接觸,以免露出破綻。
8月5日,程潛陳明仁聯名發表通電,宣布起義。在聯名的三十多名國民黨將領中,傅正模名列第五。起義次日,傅正模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副司令兼第二軍軍長。
為了保護被控家人的安全,迷惑白崇禧,於起義通電的同時發布了一條傅正模被起義部隊逮捕的假訊息。果然,在黃杰的保護下,其家人隨著時局的發展, 由衡陽遷至桂林,最後安全護送到了香港。
傅正模傅正模

革命新生

1949年12月,第一兵團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傅正模被任命為副司令,該兵團司令為陳明仁,政委唐天際(黃埔四期)。
又不久,傅正模到中南軍政大學學習,後奉調到漢口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 1954年全國撇消大行政區,傅正模改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同年3月增補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在北京開會期間,受到陳賡副總參謀長親切接見和家宴,暢敘當年黃埔學習和東征北伐往事。
1956年6月,傅正模又當選民革中央第三屆候補委員。傅正模對任何工作都十分認真,從不懈怠,20年如一日,直至生命終結。
1968年8月,傅正模終因舊傷和積勞成疾,病逝於漢口,年僅65歲。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舉行隆重公祭後殯葬於武昌九峰山國家陵園。

最新發現

在湖北省宜昌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宜巴高速公路工地,近日施工中發現許多遺骨。經當地文史專家考證,遺骨應為抗戰時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將士遺骸,該地埋葬的數量至少有3000餘具。該施工坑位於黃花鄉南邊村村委會背後的一片山坡上,工地負責人劉先生向記者描述了當時的情景:挖掘機挖了一個小坑,因為下雨,部分泥土被沖刷後露出了白骨。經詢問周邊民眾後得知,這裡曾埋葬過許多抗日犧牲的將士。隨即工人將這些遺骨集中起來,小心地存放到另外的地點。
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陣亡將士紀念碑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陣亡將士紀念碑
據當地73歲的村民秦德標介紹,在抗日戰爭時期南邊村村委會一帶是一處野戰醫院,抗戰將士在保衛宜昌的戰鬥中受傷後都被送到這裡治療。由於傷員眾多,當時的醫療條件又有限,許多受傷的將士都在這裡犧牲。
湖北省宜昌夷陵區政協文史委員會專家簡興安告訴記者,《宜昌縣文史資料第9輯》中對這段歷史有真實的記載,根據抗戰老兵的回憶以及後來發現的一塊殘碑記載,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至少有3000餘犧牲的將士埋葬在此處。
1938年,時任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師長傅正模帶領部隊,與日本侵略軍正面作戰,轉戰於河南、湖北,參加了武漢保衛戰、忻口保衛戰、隨棗會戰和襄樊、沙宜等戰役。
軍校軍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