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抗日將士建紀念碑

國民黨抗日將士建紀念碑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宜巴高速公路工地發現許多遺骨,當地文史專家認為遺骨應為抗戰時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將士遺骸。宜昌正在醞釀為3000名烈士建立紀念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黨抗日將士建紀念碑
  • 位置: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
  • 原址:野戰醫院
  • 數量:三千餘抗日將士
導讀,現場,講述,宜昌激戰,宜昌計畫,

導讀

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批示:“三千餘抗日將士遺骸在宜昌被發現,是中華兒女浴血抗日的歷史見證。”目前,當地正在加緊收集烈士遺骸,以及相關資料和物品。宜昌市正醞釀為3000名烈士重立紀念碑。
國民黨抗日將士建紀念碑

現場

施工挖出大量烈士遺骨
發現烈士遺骸的地方為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這裡四面環山,中嶺河常年清澈見底,穿村而過,這是當地村民主要的飲用水來源。目前正在修建的宜巴高速公路就從該村村後經過。烈士的遺骸就是高速公路在修建中被發現的。
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高速公路的施工方,在作業過程中就發現了大量白骨,但未引起注意。
“不少遺骨已隨著土方被運走而被帶到了其他地方。”南邊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該工地施工方描述,巨大的挖掘機在路基上挖出了一個坑,因一段時間陰雨連綿,坑邊的泥土經過沖刷後,露出了一些白骨。

當地一位八旬老人告訴記者,當地埋葬的犧牲烈士有3000名之多。
目前南邊村所在的地方,以前叫“養老坪”、“公墓岩”,這與此地掩埋了大量抗戰烈士有關。
南邊村一組老人張先愛在十餘畝山地上,收集到了少量遺骨。
老人將烈士遺骨小心地收拾好,其中除了少量骨頭完整之外,其他均已被風化或破壞成碎片。
老人將收集的遺骨用一個小陶罐裝好,掩埋在土裡,上面還用一個編織袋蓋住。
老人說,他家並沒有親人參加過抗戰,更沒人在戰爭中犧牲。“他們是為我們犧牲的,就應該好好保護。”

講述

曾是野戰醫院
據介紹,南邊村所在地,在抗戰時期,是一處野戰醫院,前方將士受傷後,都會就近轉移到這裡來進行治療。
87歲的易仁信老人,生活在南邊村三組,他是目前村里年紀最大的老人之一。
儘管眼睛看不見,且有些耳背,但是,得知記者想了解抗戰時期的情形,老人還是滔滔不絕。
他說,當時的戰爭打得很慘,每天都有大量傷員不斷送往這裡的野戰醫院。他還見過當年駐守在此的預四師師長傅正模。
早年間,遺骸發現地南邊村,就是一個巨大的烈士陵園。
易仁英老人今年80歲,她是南邊村一組村民。
她還記得,剛到這個村子時,後面的山上還有一個幾米高的烈士紀念碑。“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名,估計有幾千個。”
在這個大烈士碑旁,還有一些稍小的碑,“那些應該就是軍官的墓碑。”
而且,在烈士碑後,還有三間紀念堂,“我來到這個村子時,紀念堂里什麼都沒有了。”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當地開始大量開荒種地,這些紀念碑和紀念堂都被毀壞了。
她還記得,村民們在山上開荒種地時,只要淺淺一挖,就能刨出大量白骨。“當時的人都只想填飽肚子,根本想不到將這些保護起來。”
更為可惜的是,一直保存到1995年的另一塊2米多高的紀念碑也被炸毀。上面的碑文是由預四師師長傅正模親自題寫。
張先愛家裡發現了三塊烈士碑,後來,被有關部門以100元的價格收走。
張還記得其中兩塊碑上烈士的名字,其中一人名叫鐘有晃,是一名團職軍官,湖南人。另一人叫卿國權,是一個排長,四川人。
老兵:與日軍血戰宜昌 一個團僅剩下13人
這些烈士到底是誰?他們是屬於哪個部隊?他們是在哪一次戰爭中犧牲?昨日,宜昌抗戰烈士研究專家簡興安向我們介紹了這段歷史。
《宜昌抗日烽火》一書記載,1940年6月宜昌淪陷,日軍向西北方向進犯。宜昌黃花兩河口以東地區均被日軍占領,日軍修築了大量工事,企圖步步推進,進占四川。
當時,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於1941年春擔負宜昌小溪塔地區的防守,師部原駐霧渡河,後來遷到小峰南邊村。
簡興安介紹,預四師在宜昌的四年多時間裡,經歷最慘烈的戰役是1941年冬的血戰沙壩店子。
預四師老兵回憶錄
上世紀90年代,一位預四師老兵寫下了回憶錄
一日凌晨,師指揮部向10團下達夜襲沙壩店子日軍據點的命令。約2點,主攻團進入預定區域,在離敵軍陣地約300米的山地潛伏。當工兵剪第三道鐵絲網時,觸動了敵人的警報,一時敵軍軍犬狂叫,照明彈立即升空,我部1000餘人頓時暴露無遺。
團長立即下令衝鋒。我軍一無掩體,二無戰壕,一排排被日軍火力掃倒,沖一次倒一批。三營營長冒著彈雨,帶領50多人從側面迂迴,接近敵陣,連炸敵方碉堡兩個,接著與300多名日軍短兵相接,展開驚心動魄的肉搏戰。但因寡不敵眾,10團在此次戰役中僅剩下13人,其中3人重傷、5人輕傷。本報記者 劉飛超

宜昌激戰

國民黨75軍預四師曾在此與日軍慘烈激戰。
據《宜昌縣抗戰資料》記載,“敵寇初入,宜昌有三師團第6、第18兩聯隊,及第18師團、第4師團各一聯隊,進至1940年10月,我軍攻擊停止後,始由13師團各獨駐宜、當各地。”附後的駐軍登記表和《宜昌市市志》均載明,國民黨第75軍於1940年11月來到宜昌,軍部駐地為霧渡河。
據史料記載,日軍與國民黨部隊在這個地方展開了拉鋸戰,尤其是1940年前後,戰況極其慘烈。194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僅當陽一縣,包括出征軍人在內有17235人死於戰亂,居民人數從30萬下降到23萬。
然而,史料中少有預四師的傷亡人數記載,對作戰情況、陣亡將士屍骨的處理、戰場清理情況等也沒有詳細記載。
在《中華民國忠烈將士姓名錄》的“宜昌冊”中,記下了500餘名將士的名字、軍銜、所屬部隊番號、犧牲時的年齡、犧牲時間等。這本資料記載的預四師10團的20餘名陣亡將士中,年紀最小的是二等兵劉元海,他在1942年6月犧牲時,年僅15歲。

宜昌計畫

重修紀念碑
上世紀90年代,預四師師長傅正模的兒子專門來到南邊村,送來了兩萬元錢,希望當地能修繕紀念碑和陵園。但陵園破壞嚴重,修復難度大,當地經費緊缺,修繕一事被擱淺。
目前,當地正在加緊收集烈士遺骸,以及相關資料和物品。宜昌市正醞釀為3000名烈士重立紀念碑。
昨日,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批示:“三千餘抗日將士遺骸在宜昌被發現,是中華兒女浴血抗日的歷史見證。”要求相關部門將此作為抗戰史上的一件大事,迅速制定妥善的保護安放方案,並抓緊落實好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