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古橋,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洲湖鎮三湖村。
2005年11月,官道古橋被安福縣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安福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道古橋
- 地理位置: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
- 所處時代:清朝
- 保護級別:安福縣文物保護單位
官道古橋,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洲湖鎮三湖村。
2005年11月,官道古橋被安福縣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安福縣文物保護單位。
官道古橋,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洲湖鎮三湖村。2005年11月,官道古橋被安福縣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安福縣文物保護單位。地理環境官道古橋,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洲湖鎮三湖村。1保護措施2005年11月,官道古橋被安福縣人民...
登龍橋 登龍橋位於潯中鎮蒲坂村。該橋始建於宋代,稱為惠政橋。昔為交通要道,縣治至石山,邱店等鋪的官道經此。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先後進行維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重建更名登龍橋。光緒三十年(公元1903年)被洪水...
潮州駟馬橋 潮州駟馬橋位於楓溪區山邊村。潮州駟馬橋是明代大和都淇園鄉(今鳳塘鎮淇園村)進士鄭郎中始建,其時該橋連結兩岸官道,是往返潮州與鳳塘的必經之處。清代光緒年間,由鄭郎中的後裔鄭禮裕(又名二哥豐,也叫鄭智勇,與孫中山結拜兄弟時,贈名“智勇”名。)重修。抗日戰爭時期,該橋被日寇破壞,當地...
方順橋是中國橋樑史上現存較早的石拱橋之一,古代的方順橋是京城通往南方諸省的官道。方順橋造型流暢古樸,保持了早期拱橋的特點,顯示出中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技藝,在中國建橋史上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文物保護 2001年2月7日,方順橋被河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方順橋被中華人民共和...
小商橋原位於中國古代歷代官道上,是溝通南北的要衝。由於該橋結構合理,石質選材好,又經唐武德、元大德、元皇慶、清康熙等年間的多次維修,尚存較好。小商橋是一座單拱敞肩的古拱橋,專家們推斷此橋是安濟橋(趙州橋)的實驗橋。現存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築風格,使用並列砌築法,主拱與兩側小拱橫券均用20道拱...
揚名大橋位於金城灣梁塘河口,現城南路伽藍寺旁,揚名大橋石橋南北橫跨梁塘河,揚名大橋在以前是交通要衝,是北上進入南門、南下進入各鄉鎮的主要道路,舊時是無錫南鄉的“官道”。揚名大橋雖然沒有清名橋那樣隨著古運河而聲名遠播,但它比清名橋早建100多年,無錫現存唯一的一座三孔石拱橋,它是無錫現存古橋樑中...
古道、古橋、古亭、古樹、古風盎然,風情悠古濃郁。繁茂森林的坡谷是一條小溪,幽谷清秀,生態環境絕世無染。人文歷史 10公里的路程需要一定的徒步經驗,準備好路餐就出發吧!泰順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古道,一是官馬大路,可稱之為官道;二是鄉間古道,可稱之為民道。天關古道屬於後者,這條古道一頭連著羅陽鎮,一頭...
箬嶺古道,又稱千年古官道,始建於隋朝,是當地郡守徵調民眾開闢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戰略要道,沿途保存有越國公汪華忠烈廟遺址等古建築。起止點為黃山區譚家橋鎮東黃山村嶺腳村民組至歙縣許村鎮箬嶺村茅舍組。海拔高度約1000米,長約20公里,保存較為完好,由青石板鋪就,自許村直達黃山腳下的譚家橋。霞客古道 ...
箬嶺古道又稱千年古官道,始建於隋朝,是當地郡守徵調民眾開闢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戰略要道。自然資源 古官道由青石板鋪就,自許村直達黃山腳下的譚家橋。沿途植被垂直分布顯著,峰巒疊幛,陰雨天山上雲霧繚繞,遠觀如黃山雲海,身處其中則又似雲中漫步。古道邊沿途設有古涼亭供行人車馬歇腳。古道深處村落處處,遊人...
“石橋是宋代建的,據說舊時橋的東畔有一座軍營,所以村便叫營邊。營邊村的南邊有一座小橋,被人們稱為‘一南一北大小橋’。”李清波說,營邊大橋連線著磁灶鎮小橋村與營邊村,橋南的村莊便是小橋村,橋北是營邊村,古官道直通營邊大橋。記者沿著營邊大橋往南走,是一條古樸的道路,一路向前,是小橋村,村...
小商河為古時商王經此而得名,橋因河而取名,河因橋而出名。小商橋原位於歷代官道上,橋為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橋。小商橋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與郾城區交界的小商河(潁河故道)上。自唐宋以來就是南接蔡州(上蔡)北達潁昌府(許昌)的交通要道。(摘自小商橋)1986年,小商橋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
該橋以當地青石作原料,糯米、石灰、桐油為沙漿,雖歷經數百年的風霜雨雪,但依然堅固如初。隨著川漢氣管道上野三河大橋1977年10月的開通和318國道的建成,橋兩邊往日的古道已經失去其功能,默默地隱逸於樹叢深草中,難見其原貌。施宜古道為恩施到宜昌的一條大道,曾經是官道,也是商道、鹽道。該古道大部分被破壞...
丹陽湖畔尚遺存古橋官道、李白詩中的丹陽湖古風古韻猶在。新市鎮位於博望區東北部,距城區23.5公里,處於安徽省東向發展的前哨,東與國家級工業重鎮博望鎮接壤,東北角合橫山與江蘇省江寧區相依;南依丹陽湖心的運糧河中心線,與湖陽鄉交界;西、北兩向與丹陽鎮毗鄰。全鎮面積72.4平方公里,人口41862人(2017年)...
古橋南北橫跨於淝河之上橋長約10多米,寬3米多,橋有三拱,由石塊砌築,兩側大磚鑲疊,青石鋪路,是當年的“官道”。橋的西側磚縫中生出楓楊一株,根系深入橋體之中,構成橋樹交融的景象,形成的景觀便是“樹馱橋” ;而橋的東側是兩棵樹,根抓橋,橋連樹,形成的景觀便是“橋馱樹”。石縫裡生長最大的那...
湖湘文化志願者協會會長彭水明當天也一道前往福祖橋,當他看到有著兩個獅子、兩個麒麟守護的福祖橋時感嘆:“這是我在株洲見過規模最大的石橋,它有四拱,那些長條石可以表明,以前這座橋至少是個驛道或者是官道。這是座古橋,要保護。”就在6月16日,株洲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科科長鄒翠梅也來到福祖橋。她說,這座...
從民間的種種傳說來看,該橋很可能是當時官方採取民間集資的方式修建的,因為塔古路是“官道”,修橋又建廟耗資之巨並非一人一戶之力所能為。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縣政府在橋中央修了一座3層土坯炮樓,橋身不堪重負,下沉20多厘米。再加上數百年風剝雨蝕,古橋橋身受損嚴重,亟待維修。二十一世紀初,縣文物部門...
在村東側明德橋北側,現在的中心路東段北側,原有一道教廟宇,規模較大,建成年代不詳,內供奉多位神像,主殿供奉有道教三清,側殿有土地神、灶王爺等民間神祇,後回響國家號召改建為村內學校,最後於文ge時期損毀,之後在原址之上建成一處小商店和村供電變電房,現均已廢棄,周忠元。古官道 據村內老人講,由南...
此外,舊縣村後園山現存有古墓群76座,年代從宋、元、明清至民國,延續約800年。古驛道從舊縣村西邊經過,古驛道上的石橋——鐵耙石橋遺址尚在,鐵耙石橋建在舊縣村西邊1公里多的鐵耙溪上,是通往雷州、遂溪官道上的一座古橋,相傳宋朝宰相李綱被貶雷州時,湖光岩愣嚴寺的宗師曾相送至此,留下宗師送李綱千古佳話...
萬曆橋位於中國北京,一座以帝王年號起名的古橋,是國家4A級景區。據說,原來橋的一邊有石刻“政和八年戊戌七月建,萬曆三年三月重修”等字樣,故名萬曆橋。昔日的番葛樹(地名),位於本鄉西南面官道附近,距鄉地約一里。傳說,創鄉時已有這個地名。這裡是澄饒及鄰縣往來行人必經之處。萬字與北京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
因為此地是南北通衢大官道,由官府撥銀修築,所以民眾又稱為“官橋”。後 年久失修,殘缺不全,到民國年間還剩三券較完整,仍可行人。明萬曆《滕縣誌》云:“官橋在城南40里,建自隋時,近橋東溝中塌出一斷碑,蓋隋開皇八年也。只上半三分之一。其字楷古,雖非名筆,然無剝蝕,可讀;其下半求之不得,...
在選址方面湖上村為一個古山村,具有地方代表性,村落選址順應自然山水,並具有廬陵文化的特色,整體空間結構與其地形、地貌、山水等和諧統一,既延續了傳統的格局和肌理,又與家族觀念密切相關,體現了該古村的獨有風貌。在村落里歷史環境要素種類較多,包括古墓、古兵營、古河道、古橋、古塘、古井、古官道、古巷、...
這裡則稱,建造上升永濟橋的功德更要勝過子產。乍看兩副橋聯,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只要將四個句首的字拆出相連,就能念出它的橋名。橋名的由來 此橋的橋名又是如何來的呢?這不但與它所處的位置有關,還得追溯它的歷史。古時,西塘河與大西壩河是寧波的水路官道,目前保存著的石拱橋還有四座,它們...
梓馬古道也稱梓浦古道,由於年代久遠,無法考證具體始建時間,周圍的村民也只是知道這條路在古時候是一條官道,是從建德梓洲村通往浦江的馬嶺腳村。本次活動要走的,就是位於馬嶺上保存較完整的一段古道。說起梓馬古道,梓洲村是個不得不提的地方。村莊位於浦江與桐廬的交界處,由於被經過這裡的溪水長期沖積成了...
相公橋 相公橋位於富灘鎮古富村,北面一千米處,跨虎溪而建。重修於宋鹹淳九年(1273年),與附近的三座類似古橋(陳家橋、泡泉橋、嶺下橋)一起,同為原吉水縣城通往水南、沙溪、東固等地的官道橋樑。橋面下拱石上刻有的“歲次癸酉鹹淳九年正月初六日重修”,“四、勸資、集”等字樣。這座石拱橋建造工藝...
二則是,卡田官道上有四座古橋和十餘塊古碑,這些橋記和碑刻都與明朝時卡田人“羅隱君”有關。“羅隱君”為隱名,是明朝大太監,宦官制度在明朝發展到頂點,宦官干政亦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羅隱君”原為失意秀才,自閹進宮後得到天順皇帝的寵幸,開始擅權,並被派任四川節度使,告老還鄉後,朝廷賜其封地“儒林...
九十九溪環村而過,在其支流上建有一古石樑橋,名曰小橋,小橋自然村因此得名。橋上建有一觀音寺名曰“紫蓮寺”。目前,該支流河道已淤塞消失,小橋也僅存部分橋墩和橋面。往小橋東北方向不倒600米,即為九十九溪幹流上的大橋。兩座古橋中間隔著古官道,相映成趣。明黃昭仲所著《八閩通志》里對這兩座古橋有過...
金造橋過去是屏南東南方向的交通要道,為舊城(雙溪)通往寧德、古田東路、省垣福州等地的官道,也是漈頭通往“九團”的必經之津梁。這裡地勢險要,兩岸群峰聳立,溪流崎嶇,春洪澎湃,急如萬馬奔騰。雖有舟楫,但仍然不便,於前明年間,眾人募捐,肇造成功。可惜此橋幾遭回祿,1948年民眾重新鳩工庀材,歷盡艱辛,...
橋面拱起,中部高出兩端約1米,橋孔砌為高拱,拱矢與跨度比超過1/2,兩端則採用實肩拱工藝。該橋始建年月已無考,據傳建於唐代。此橋歷史上的修葺情況不詳,1935年曾整修,今尚存完好無缺。西倉橋,位於夏莊鄉西倉村前,橫跨蟠龍河,該橋為舊時南北大官道上的一座古橋。明萬曆十三年(1585)《滕縣誌》記之...
但作為官道,開通子午道的時間應是西漢平帝元始五年至孺子嬰居攝元年,即公元5年至6年。據二十四史中的《漢書·王莽傳》載曰:“(元始五年)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資治通鑑·漢紀·孝平皇帝》所載也非常一致:“(元始五年)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從...
這座橋的建造,是因為運河河面甚寬,逆水行舟就需拉縴前行,所以專為縴夫拉縴而修建,俗稱“纖道橋”。一方面,遇到較大風浪,船隻可通過橋孔進入淺水區躲避風浪,故有“避塘”之稱。另一方面,又因這種橋多數為官府出資修建,故亦有“官道”、“官塘”之稱,俗稱“百孔官塘”。纖道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跨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