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永濟橋

上升永濟橋

上升永濟橋在鄞州區高橋鎮蘆港村的半路庵自然村,從中山路向西出城,距離梁祝大道300米處左拐,就可以看見一座高大的單孔石拱橋,南北架跨在西塘河上,它就是上升永濟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升永濟橋
  • 地理位置:鄞州區高橋鎮蘆港村
  • 建築年代:清朝乾隆丙辰年
  • 類別:石拱橋
概況,為寧波古橋之最,精美的雕飾,特別的橋聯,橋名的由來,

概況

西塘河是古代寧波北上京城、聯繫中原的主要水道,河上多官船,跨河所建都是高大的石拱橋。
上升永濟橋全長26.30米,淨跨8.22米,橋孔內設有纖道,橋面寬3.25米,兩頭各有29級台階,兩側共設欄板、抱鼓18塊,間立望柱,匾式橋額嵌於中欄外側的拱券之上。橋始建於清代乾隆丙辰年(公元1736年),現橋是清光緒癸未年(公元1883年)重建,它是現今西塘河上建成時間最晚、形制最健全、建造最精緻、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橋。

為寧波古橋之最

精美的雕飾

因為建成時間最晚,所以,它代表了寧波古代造橋技術的最高水平,建成至今已有130年,從來未曾大修過,卻依舊保存完好。現存橋上的雕飾,其精美程度在寧波的石拱橋中,也是不多見的。橋面碩大的橋心石上,四周雙框,框間刻草飾,中心圓框,內刻荷花圖案,兩旁刻花瓶,背襯祥雲紋,瓶中分別插有玉如意和三支畫戟,寓意“吉祥如意”和“平升三級”。
橋面欄柱上的獅子雕飾橋面欄柱上的獅子雕飾
橋下拱頂正中龍門券上的浮雕,是寧波古橋中最精緻的。龍門券的圓框內,刻的是“鯉魚跳龍門”圖案,人站在橋下纖道上,可以看得很清楚,龍門為一座四柱三間牌坊,一條鯉魚已半條躍出了水面,有騰起的老龍,在把守著龍門。橋牆的聯柱石上,伸出四隻嚇唬水怪的龍首,口內含珠。聯柱石下則成柱礎狀,刻有寓意長壽的鶴鹿及暗八仙等圖案。令人可惜的是,橋面欄柱上的雕飾,除了抱鼓石尚好外,望柱上的獅子,現在只剩下一隻了。這隻獅子也是僥倖留下,當年掃“四舊”時,所有望柱上的石獅都被砸毀,唯有這隻獅子,與橋頂上廣播喇叭的桿子綁紮在一起,那年代還沒有電視,廣播是最主要的宣傳工具,砸倒了廣播電桿那還了得,所以逃過一劫。

特別的橋聯

除了橋上的雕刻外,此橋的橋聯、橋碑、橋額也值得一品。上升永濟橋的橋牆上有兩副橋聯,東西分別為:上跨長虹路通兩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永古津梁基安磐石,濟人功德惠勝乘輿。
這兩副橋聯,既是讚嘆新橋的壯美,更是歌頌造橋者的功德,特別用了一個“乘輿濟人”典故來作比較。春秋時代,一個叫子產的人主政鄭國,有一次外出時,來到溱水和洧水河邊,看見百姓們不能蹚水過河,他就用自己乘坐的車子來回載百姓過河,這事被廣為流傳,後人有“子產以乘輿濟人,惠政遍人口”之說。這裡則稱,建造上升永濟橋的功德更要勝過子產。乍看兩副橋聯,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只要將四個句首的字拆出相連,就能念出它的橋名。

橋名的由來

此橋的橋名又是如何來的呢?這不但與它所處的位置有關,還得追溯它的歷史。
古時,西塘河與大西壩河是寧波的水路官道,目前保存著的石拱橋還有四座,它們是高橋、新橋、上升永濟橋、望春橋。高橋和望春橋,歷史悠久,北宋時已有,兩橋的位置分別在古代廣德湖的西北角與東北角。新橋,歷史相對較短些,廣德湖在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07年)廢湖墾田後,湖田範圍內的村落不斷形成,與北面官道大路的聯繫也逐漸增多,再依靠舟渡,就極為不便,於是望春橋以西四里的地方,又新建了一座石拱橋,新橋就叫成了它的名字。
上升永濟橋建造的年代,比新橋更晚,橋名中的“上升”兩字其實是“上新”的諧音,西塘河的河水自西向東入城,上升永濟橋在新橋的西面,也就是在新橋的上游,所以稱“上新橋”,至於橋名後面的“永濟”兩字,原先是一座庵的名字,現今尚存的橋碑中,寫得很清楚,從前,在橋的南北兩岸,各有一座庵,一名“普靜”,一名“永濟”。建了橋以後,兩岸再不需舟渡,而“永濟”的名字,恰好含有津梁之意,橋名就取為上升永濟橋了。當然,兩座庵早已遺蹟無存,但“半路庵”卻成了橋邊村子的名字。至於橋名,當地沒有人叫它為上升永濟橋的,都叫它“半路庵橋”,村子裡的人則俗呼為“大橋頭”。
橋北東側有一間小屋,是建橋時同造的土地祠,平日裡祠門緊閉,祠內立有兩通橋碑,靠牆相向而立。右邊是收支碑,左邊是重建碑記。重建碑記由張家驤撰文。張家驤,字子騰,是寧波西門外郎官第張家大宅人,撰碑文時,官居吏部右侍郎、毓慶宮行走,他是清代寧波為數不多的高官之一,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